題目是微博的id,沒什么特別的意思,就像微信的朋友圈,沒什么意思。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一名數碼控,尤其是對手機,以及各類手機應用。而事實上,我又是一個不那么熱衷交際的社交冷漠患者,買手機的時候常常是想把工作和生活明確地分離開來,當新手機到手了,又會因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犯困,感覺不管是因為工作還是生活,私下里都不想被別人打擾。對微信里別人分享的文章沒有興趣,對沒有主題的聊天沒有興趣,對別人發布的與工作相關的內容沒有興趣,所以朋友圈常常會屏蔽。事實上,微信里絕大部分的好友,我都不知道他們從事的是什么工作,以及在哪家公司上班,能夠知道對方所在的行業,說明私下的關系算不錯了。
有過一段時間,希望能夠生活在對別人可有可無的角落里,不用理會他人的看法和要求,認為那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也常因此被看作自私。事實上,我確實以為自私是一件應該被推崇的事,以此開始,有自己一套另類的價值觀。很多時候覺得它的現世價值和大部分人接受的生活和思考準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也正因為自私,喜歡獨處,能以格外的理性向內理解生活,少了些沖動的樂趣。
這么看起來,這篇筆記算是一個孤獨患者的獨白吧,碼字應該是跟這個患者最貼切的標簽,至少比數碼控看起來貼切許多。
碼字的習慣,從07年左右玩博客開始說起,當時blogcn風行,blogbus也還紅火,新浪博客和豆瓣日記更不用說,還有后來關閉的msn space和飯否、網易的lofter,現在更是有微博、朋友圈、知乎和現在在用的簡書等等,從最原始的日記本,到后來幾乎用盡了參與博客發展歷史的平臺,碼字的習慣依舊,將內心的澎湃隱藏在波瀾不驚的文字表面下的功夫也越來越嫻熟,即便是關系最好的朋友,也常常難以從文字的表面體會到真正的內心。平日的朋友圈也好,微博也好,真正所想的不愿意直白去表達,所經歷的別人也不會懂,即便是旅行的照片,或者哪里的風景照,別人點一個贊,哪里會明白你在當下那一刻可能的郁悶。只是現在,再看到筆記本或者平臺上那些生澀的文字,矯情而且隱晦,卻成了那些年生活唯一的載體。文字的意義回到記錄本身,傳播反而偏離了初衷。
近兩年已經很少有集中的時間安靜寫字,紙上的筆記除了工作內容和旅行日程再無其他。又新開發了幾片別人不知道的網志部落,微博也回歸了記錄碎片的新角色。文字有意義么,或許沒有,甚至于我也并無關聯,只是不同的人面對它們,都有各自的理解,所謂的感同身受,激活了每個人心中不常顧及的那個小宇宙。
最近向往的生活,能夠回到生活本身,有足夠的時間靜修,抽離一些雜陳冗事,去一個國家窮游,去三四個城市背包旅行,爬兩座三千米以內的山,去山區做兩個星期的支教,重新學習一門技能,把工作上的事情理順,當然在出門之前,把最近開幕的萬達商場的食鋪吃上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