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供應鏈
對,你沒有看錯,內容也有供應鏈,而且只有供應鏈正循環了,整個內容生態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那內容供應鏈究竟是什么呢?
如圖,一個以內容為主的網站,內容的流轉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其中以內容生產者與內容消費者為核心,旨在讓生產者生得痛快,讓消費者消得痛快,僅此方可保證整個生態的平衡,不然試想要是生產者生產得不痛快,那消費者就沒啥看的了啊,反之如果消費者沒找到喜歡的內容,就不能再給生產者更多的正反饋,慢慢的整個內容供應鏈都會跨跨跨的啊。普通的運營就如圖中網站所做的一些動作,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來推進整個內容生態的發展,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簡書針對內容自運營是咋做的。
二、內容生產者
內容生產者絕對是一個以內容為主產品的絕對絕對核心啊,至今都不知道有多少產品是死于無內容產出的,根據運營的用戶RFM來說,常登陸,常發言的生產者一定是運營里最重要的維護,那簡書是怎么做到讓生產者生的爽的呢?
1、markdown式的編輯環境,所想即所得,可以完全專注于文字而大大減少其他干擾,這真的很爽很爽啊。至于說后面版本就支持移動端的寫作,核心就得看寫字體驗如何咯;
2、生產后的反饋:名利名利,這是最重要的反饋。名——在簡書這么一個有逼格的地方寫作想想都覺得爽,平等的作者體驗感也是很棒的;利——一來可以總結下自己的所思所考,也能有朋友給你提出改進建議,二來多把自己的想法留在這,也能為以后的職場鋪條路;
3、簡書周刊、月刊:這也能體現出對作者名利的反饋,要是能參考知乎做作者個人專輯鹽系列,無疑是對作者最大的獎勵啊,正反饋蹭蹭蹭的~
綜上,簡書一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寫作體驗,一方面給予作者名利上的反饋,都能促使生產者開開心心的在簡書上繼續產出,繼續前行。
三、內容消費者
閱讀最大的壁壘就是發現好文章的難度。
目前簡書通過[今日看點]、[熱門文章](默認)、[我的訂閱]三種方式來呈現內容,估計也是通過算法以閱讀數、贊等等來排的名,這是對于暫無什么特別明確目標的讀者來說,快速的開始閱讀簡書為其提供的優質內容。如果以后單個用戶的發言數能大大增加,或許值得放在默認的就是我的訂閱這個timeline了。
而對于有明確目的的讀者來說,發現就是重點了。
拋開top的搜索框,下面的專題頁面就很有意思了。這就是模仿Medium中的Collection,雖說是一個極小的創新點,但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內容組織方式。
1、天然tag屬性:用戶刷專題,會發現有太多太多喜歡的東西,比如我喜歡產品類的,就我所看到的產品類專題就有20個以上,這種找到組織,快速找到優質內容的專題真是很爽很爽的啊;
2、將內容消費者逐漸往生產者轉化:畢竟相比寫文章,直接維護一個專題要簡單得多,而且維護專題所產生的成就也不小,對于一個只是初級內容消費者來說,通過維護專題也能讓其慢慢轉向生產者這邊。
綜上,針對兩個不同情景的用戶,無目的的就給他以熱門文章,有目的則通過發現中的專題來讓他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讓內容消費者也能在簡書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
四、總結
要想讓內容自運營,我們首先得定義好內容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畫像,通過規則、名利、體驗來促進雙方的體驗,最終保證雙方的一個正反饋,讓內容供應鏈能以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持續發展,就如同目前的簡書一樣,內容越來越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