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最溫馨的地方是家,家里最溫馨的地方是廚房。廚房是主婦們的陣地,也是她們施展才華的地方。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讓食物不在是食物那樣簡單
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姥姥家和奶奶家,不為別的,外婆做的飯特別好吃,而且總是花樣不斷。燴菜,豬肉燉粉片,土豆排骨,都是家常菜可是在別的地方吃的確不是一個味。冬天的時候,姥姥更是會做更多的好吃的,炸麻花,炸三刀(一種油炸的面食),炸丸子,炸豆腐,酥肉.......還有好多現在人們都不會做的食物。等過年的時候,姥姥的兒子女兒們一塊聚到一起,點起火鍋,大人們坐一塊,小孩們坐一塊,一家人圍在一起其樂融融,聊天喝酒好不熱鬧。那時候小,好多事不明白,只知道去姥姥家有好吃的,姥姥姥爺和舅舅住在一塊,還能和小表姐玩。直到前幾年姥姥去世,才知道原來是一個主婦撐起了一個家。
姥姥去世時,我上高中,那時候我住校,去姥姥家的次數少了,除了過年過節也不怎么去了。姥姥去世之后,就剩姥爺一個人,后來姥爺和舅舅住到一塊,把原來的房子租了出去。沒有了姥姥過年過節給大伙準備的食物,人們去的次數少越來越少了,后來過年過節一塊聚在一起吃火鍋的時候也越來越少幾乎沒有了。而我,之后吃到的麻花在也不是姥姥做的那個味道了。
比起姥姥來,不得不說老媽做的飯差了不只是一點,那就是大學和初中的差距,粽子不會包,麻花沒炸過,饅頭不是太黃就是太酸,從來沒有正正經經的做過早餐。記憶里我上小學時常常在姥姥家蹭飯,對老媽做的飯幾乎沒印象,初中時由于老媽上班中午不回來,最常吃的就是煮方便面,高中大學都住校。
印象最深的是老爸做的飯,在他眼里老媽做的飯常常被他嘲諷是“豬食”。老爸是個很有天分的人,做飯講究色香味,他做的菜又麻又咸顏色又重,他見不得不放醬油的食物,認為是豬食沒有食欲。他喜歡麻,放花椒要放三遍。一次我吃完飯,對著鏡子發現我的牙縫里竟然都塞滿了花椒的顆粒,一看我的碗底還沉著一些沒有融化的花椒顆粒,然后我漱了三次口,然而我都不覺得麻了,我都木了。老爸做飯經常被我吐槽,一次我對老爸說,“我覺得我們吃飯得備12個碗,一人3個碗”, 他說為什么,我說“三個碗盛三碗水,一個碗里泡泡,一個里碗沖沖,最后一個碗里涮涮這菜就能吃了”。他也喜歡懟我,說我臉大,臉寬,我就會說“還不是你做的飯太硬了,米飯硬,面條硬,臉大是使勁嚼的結果,一頓飯吃半個小時,哎呦我牙都酸了”。老爸被我逗得哈哈大笑,下次仍然照舊,該黑黑,該麻麻,該咸咸,要不然自己那一碗的舀出來單獨再加調料。
工作以后自己開始做飯,為了方便買了好多半成品,干貨,喜歡吃面,多數是掛面,意大利面,扔鍋里煮煮,做點菜什么的拌拌,簡單的很。這些吃多了以后就開始想念老媽做的手搟面,燜面,鄉愁也是從這里開始。去外面吃飯見到沒有顏色,白白的一堆東西真想沖進廚房跟廚師說買瓶醬油費不了多少錢,你這沒有顏色的東西真他么沒有食欲,還好意思開飯館。而且我居然發現麻油,花椒這種調味品真的讓人神魂跌倒。
放假的時候回家,終于如愿吃到老媽做的燜面,一口氣吃了三碗。老爸炒的菜不再放很多鹽很多醬油了,他說被我說的都不敢放鹽了,花椒也不放了。為了他們的健康我說這才是中老年人該吃的飯,清淡一些才好。
小時候的味道是小時候經常吃,長大了就吃不到了,媽媽的味道是在的時候很不屑,不在的時候卻很想念,爸爸的味道是之前很嫌棄,如今卻很迷戀。下廚的人都很性感,他們做的不是菜,他們在調配春藥,令多少像我一樣的的心之神往~
看我調配的春藥~
面食類:
米飯類:
炒菜類:
創新類:
湯粥類:
暗黑系列:
沒有煙火氣的家清冷不聚人氣,時光清淺,流水如年,我愿為你一輩子刷過洗碗也不為一句最美的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