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相愛相親》是關于愛情,關于年代,關于你我他的故事。
那個時代的愛情讓我更加覺得自己的卑微。
影片以“遷墳”為主線,串起了一段又一段的時代愛情和感動。
一開始張艾嘉的堅決,可能讓很多觀眾難以理解,更是覺得她蠻不講理。利用一切手段,要把父親的墳遷回,同自己的母親合葬。當然,這里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就是父親其實是背叛了自己鄉下的原配妻子,去到了城市和另一個人,也就是影片中張艾嘉的母親,相親相愛地生活了一輩子。
說到這個故事,其實沒有人會意識到,其實張艾嘉的母親是那個“小三”,因為小三這個詞,可能放到了如今的社會,已經變得無比的貶義,成為了破壞人家庭的眾矢之的。但那個年代,只能怪這個男人,沒有那么的忠貞,或許迫于生活壓力,或者是徘徊和無奈的種種。但是他卻還是寄錢,寫信給這個原配妻子。其實應該說是他們的父親在對愛情的忠貞上輸給了現實。
所以看完整個影片,你會不自主地覺得當先年輕人的愛情顯得多么的浮躁,不堪一擊。至少我是這樣覺得的。戀愛始于啪啪啪,結束也不忘來個分手炮,這就是這個時代所謂的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吧。
影片寫了三段愛情,也可以說是三個時代的愛情,他們不同卻又似曾相似。
姥姥(這個原配妻子)的愛情
岳慧英(我們父母那一代)的愛情
女兒微微(我們這一代)的愛情
姥姥的愛情
那個時代,沒有太多的你情我愿,有的可能就是——已經在一起了。家譜上多了一個名字,將會是一個永遠抹不去的名字,不容改變。
當年姥姥的另一半,也就是張艾嘉的父親,背棄了她,來到了城市打拼。還記得那一段姥姥的回憶:那個月,他多寄給我5元錢,讓我做一件棉襖,我就去做了一件棉襖。姥姥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在說,他還是愛我的。每一封家書,姥姥都像情書一樣的收藏到今天。而對于現在的我們,哪里還有什么情書,微信上幾句曖昧的話,說得都是如此露骨。接下來就是吃飯,看電影,買東西,然后睡覺。如今這個時代,就是個物質基礎上的性愛時代。
最后姥姥就為他守了一輩子的寡,守了一輩子的孤獨。就連他死以后,尸骨也不讓后人遷移,因為那已經是她的全部。或許,我們是無法理解的:一句話,一輩子。我們會覺得傻,覺得她是一個完全沒有生活理性思維的人,知道丈夫已經不再回來,也不考慮自個兒的幸福,還是要孤孤單單,活生生地守一輩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這就是那個年代的忠貞。不,應該是她個人對愛情的不離不棄。
岳慧英的愛情
張艾嘉扮演的岳慧英在片中,是一個執著,強勢,敏感,但內心還是脆弱的初中老師。居然是“樹德中學”,在成都拍的?又多了幾分親切感。(其實是鄭州。怪我貼臉)岳慧英當年其實和姥姥的遭遇有點類似,也是丈夫出去當兵,留下她一個人,但她也是每周去丈夫的爸媽家幫做家務。不一樣的是,丈夫,最后回來了,他們相愛相親的在一起了。所以,她生前看到過父母的愛情是多么的讓她感動,以至于她要費盡一切辦法,在父母死后要合葬他們。要捍衛這種與子偕老的愛情。也是自己對愛情的執念和信仰。在夢中,她爬到一個塔邊,感覺就要掉下去,卻總有一個模糊的人伸手拉了自己一把。影片中,很多地方,丈夫像一個耙耳朵的形象被數落,但他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那個人。當看到丈夫,為她準備的退休賀卡上安慰的話語,她的心一下就酥軟了。這就是愛情,不是要大聲旗鼓地說出來,而是細流在生活中的每個縫隙,無微不至,偶爾發現,便會心愛一輩子。她找到了愛情的安全感,不會再去為王太太生醋氣。
劇終,丈夫默默地買了一輛新車,實現了他們的約定——當他們休閑下來有輛自己的車,一起去兜兜風。背景音樂是崔健的《花房姑娘》,真是太應景了“你說我世上最堅強,我說你世上最善良,我不知不覺已和花兒...”
最后他們的對話也是太讓人動容。張:你知道嗎,那個我一直在夢里,一直看不清臉的人,我現在終于想起來了,我想起來了。那是年輕時候的你啊。這一段哽咽的訴說真是讓我頭皮發麻地感動。
張:以后不許讓王太太坐這輛車。每次看到她我就生氣。
丈夫:看到你生氣,才知道你在乎我嘛。
多么俏皮又感動。感覺到彼此之間那一份真摯長情。
女兒的愛情
劇中女兒薇薇的愛情,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愛情。女兒的放蕩不羈,愛上一個追夢的酒吧歌手。是個父母,應該都不會同意。劇中,你會覺得她是多么隨便,可能就上過幾次床,還沒有愛,輕輕松松就要去扯結婚證,如此的兒戲。但就巧在身份證剛好被遺忘了,證沒辦成。影片中的歌手,有自己的夢想,其實和女兒的外公,也就是姥姥的丈夫是一樣的情況。他要去北京追夢,但是卻在半路中遇到了所謂的愛情花開。就在這途中,還插入了譚維維帶兒子這個不知來路的半個第三者。從他們的合唱,看出來,一定還是有故事的兩人。話說那首歌也是很好聽,話說譚維維的演技還不尷尬,比吳亦凡好到哪去了。小贊一下。
有一段,在火車上,薇薇問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有多少錢。我等著你養我呢。但當得知阿達為了“舊愛”,把積蓄全部給了另外一個女人。我想她也意識到,愛情其實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愛情不是在一起你儂我儂,xxxx。
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阿達躺進了棺材。他哭了,他說道:原來死亡并沒有那么害怕。死亡都不害怕,還要怕什么愛情的失去,我想這也是他決定再次起航去追尋自己夢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然到最后,男主決定去北京,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有些事不做可能一輩子都做不了了。安頓好以后,讓薇薇過去。薇薇這個時候,明白了,一個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人,何以去為了愛情不屑一顧,所以她拒絕了。沖動的年輕人戀愛,為了愛不顧一切,要去轟轟烈烈,輕松扯證的隨意,到最后還是收回了現實。她看到了,在姥姥沒有那一張紙的愛情面前,自己顯得多么卑微和浮躁。
完美的結尾
有那么一個人,或許你不會再愛,有那么一段情,今世永存。正是因為經歷了那么多,所以才能夠——愛得起。放得下。在社會和輿論的炒作下,兩位當時人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也是,影片最沖突的片段。
輿論的焦點變成了到底誰是二房。一位是忠貞不渝,記錄在家譜的姥姥。一位是伴隨他一生,相偎相依的外婆。都是愛情里的勇士。可能姥姥還是堅強的受害者。盡管到最后,張艾嘉已經竭盡全力。各種法不容情的阻攔也沒有阻攔她的堅持,證明了自己的母親和父親在法律上的夫妻關系,但她已經不再為此而執念,因為她看到了另外一個老人為了愛,一生的孤獨,一生的堅持,奮不顧身,曠世的忠義。這也是讓我深思的,最終沒有讓“法”戰勝“情”,在中國這個幾千年歷史的社會里,每個人都需要內心的那一分情,那一份溫存,那一份善念。
當姥姥和張艾嘉都不得不直面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都說出了內心的執念。姥姥相信愛情的忠貞,張艾嘉也道出了生前,父親連一句重話都不會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相若以沫,白頭到老。沒有一方是讓我們覺得對或者錯,這就是影片境界之處,不去刻意分出青紅皂白的電影不才是這世間情感的真實寫照嗎。
聽到了彼此內心真實的獨白,兩個靈魂都坦然了。張艾嘉決定把母親拿去和父親合葬,而姥姥也決定就此挖出丈夫的尸骨拿去城里和陪伴他一生的另一個她合葬。這種錯至,喜悲而深刻。相互堅持,抵制,到最后的坦然,理解。這種感情的變化如此的讓人欣慰,而覺得這部電影太好了。
當尸骨從墳墓里面挖出,姥姥流著淚撫摸這丈夫的遺骸。這個片段,我想所有的人都哭了。為了這一段曠世的忠貞。更是因為這位老人,為了成全自己的丈夫,成全那個她,成全她的女兒。而做出的犧牲。這種犧牲是精神上的難舍難分,坦然,放下。這不是愛情的力量,而是她的偉大。
說到張艾嘉
看過她的一些訪談,她當年留學美國的時候,母親把她勸回的一個主要原因,竟然是和太多的男生談戀愛。之后,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都做得有模有樣。唱歌,影視,導演。和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這些才子敢愛敢分的過往,有勇氣但更有分寸。鑄就這個傳奇的女性。所以,也正是這樣一位,無比感性的佳人,才能夠洞察時代的變化,感情的細膩和微妙。拍出這么多得好電影。
影片的主題曲《陌上花開》
一首憂慮的愛情詩,譚維維的聲音比較有都市感。但是,我想如果是張靚穎來唱,應該還有另一番味道,因為間奏讓我想起了《順流而下》。不過《陌上花開》的詞真的是這部電影的濃縮。
上花開 不忍不開 等浪蝶歸來
天涯有約 落葉有情 舍不得腐壞
不敢期待 只有等待...
有空可以細細品味。
所以不管是故事,編劇,細節還是影片所要傳達的種種都是華語電影難得的境界和高度。年度最佳華語片,當之無愧。(至少我個人是這樣覺得的,金馬獎8項提名也不是浪得)
那我們呢,是不是也該輕輕地審視自己的愛情,或者期待的愛情,或者不只是愛情。是不是這么容易,物質而輕浮。到底靈魂最深處的,是什么東西讓我們在一起了。一句話,一輩子,能夠做得到嗎?
是時候問問自己內心的執念到底是什么。
之于愛情,也之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