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是廣東最貧窮落后的地區,那里有很多荒山野嶺,交通極為不便,經濟落后。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童年最不能忘記是的貧窮。我們這些農村出身的小孩子,家境都差不多,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種田,我們從小跟著母親干農活。不像城市那些小孩子有各種各樣的零食,我們的口袋一年到頭都是空空的,一毛錢的零食對我們來說也是奢侈品。所以記憶中,我小時候吃過的零食,大多數是大自然的賞賜——野果。
我們村四周都是山嶺,野果種類眾多,有些叫得出名字,有些不知其名,傳承老一輩的經驗,我們從小就知道哪些野果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于是,每到野果成熟的季節,我們便三五成群跑到山嶺中去采摘野果充饑。
山稔子
山稔子,學名桃金娘,屬于桃金娘科,高可達2米。葉對生,革質,片橢圓形或倒卵形,花常單生,紫紅色,萼管倒卵形,萼裂片近圓形,花瓣倒卵形,雄蕊紅色,漿果卵狀壺形,熟時紫黑色。花期為4-5月,夏日花開,絢麗多彩,燦若紅霞,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可食,也可釀酒,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山稔子應該是粵西最為常見的一種野果,也是我們童年記憶中最為親切解饞的野果,在農村長大的小孩應該都吃過,只是很多人不知其學名而已。
清明前后,山棯子開花了,漫山遍野都是粉紅色的花朵,甚為壯觀。
山棯子的成熟期一般為六月或者七月份,那正是放暑假的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便經常上山采摘山棯子。未成熟的山棯子果子是綠色的,快要成熟時變紅,最后由紅變紫,再由紫變黑。紅色的山棯子已經可以吃了,只是沒有那么甜。完全熟透的山棯子,形狀像個小瓦罐,頂上有五個小耳朵,吃起來從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但山棯子不能吃太多,不然容易便秘。
《本草綱目拾遺》描寫山棯子:“似桃而大,其色更赬,中莖純紫,心吐黃須,鋪散花外,儼似金絲”。在我們心目中,山棯子只是一種解饞的野果。但其實它既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有藥用價值。我家鄉也有人把山棯子曬干,用來釀酒的,但我從來沒有喝過這種酒。
自從我家搬到鎮上后,我已經很多年沒見過山棯子了。
山蒲桃
山蒲桃,學名蒲桃,為桃金娘科的常綠喬木,高10米,主干極短,廣分枝;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瓣分離,闊卵形;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厘米,成熟時黃色;種子1-2顆,多胚。花期3-4月,果實5-6月成熟。蒲桃可以作為防風植物栽培,果實可以食用,是濕潤熱帶地區良好的果樹、庭園綠化樹。 ?
有一年經過華南農業大學的寧蔭湖湖邊,看到地面有很多凋落的果實,覺得有點眼熟,撿起一看,原來就是家鄉常見的山蒲桃。沒想到多年后,居然能夠在華農的校園里再次看到山蒲桃。我看了一下樹上?掛的牌子的內容:“蒲桃,原產東南亞的常綠喬木”。我們小時候叫它山蒲桃,居然叫對了其學名。
我們村有兩棵很高大的山蒲桃樹,山蒲桃成熟的時候,果實呈黃色,它的種子跟核桃一樣,比較大,肉比較薄,吃起來不怎么甜,味道一般,因此,我們很少吃山蒲桃,實在饑餓不行的時候,才會考慮它。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是拿山蒲桃來玩的。
沒想到山蒲桃竟成了城市的綠化樹,想想如果我們村的那兩棵山蒲桃樹還存活至今,豈不是很值錢?
番石榴
番石榴,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喬木,可高達5米;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長圓形至橢圓形,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于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常下陷,網脈明顯;萼管鐘形,有毛,萼帽近圓形,不規則裂開;白色;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淡紅色;種子多數。
番石榴是一種極為常見的亞熱帶水果,一般的超市都有賣。
前段時間去超市買了兩個番石榴,體積很大,但吃起來味道很一般,完全比不上故鄉的番石榴好吃。
小時候,我家門口也種了一棵番石榴,那是母親從野外挖回來的。野生的番石榴跟人工培養的相差甚遠,一般購買人工培養的番石榴樹苗,種出來的番石榴果實體積較大,是野生番石榴的兩三倍,吃起來的口感也更好,所以一般很少有人種野生番石榴的。我家門口的那棵野生番石榴,當初也只是用來遮蔭擋風,只是后來它開花結果了,也就成了我們小孩子的零食來源。
每到番石榴成熟的季節,我們便天天跑到番石榴樹下,用指甲去掐那些番石榴的果實,看看哪些快要成熟了。還沒等到番石榴完全成熟,我們就急不可待地把它摘下來吃了。那時沒有什么零食,我們這些小孩子經常饑腸轆轆的,把自家的番石榴吃光了,就去偷別人家的,實在沒招了,就去野外尋找野生的番石榴。我們村有不少野生的番石榴,雖然野生番石榴的果實很小,不像家里種的那么好吃。但對于我們來說,野生的番石榴也是不可多得的零食。
前兩年回老家,看過老家門口的那棵番石榴樹還在,只是經濟改善了,現在的小孩子都不怎么喜歡吃野生的番石榴了。
故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果,在百度上都找不到它們的資料,因此,它們也只能存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