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童年

文|阿左,圖|網(wǎng)絡(luò)

舌尖上的童年,記憶中的童趣

【前言】

我是一個山旮旯里的孩子。

童年的我,黑瘦,嘴饞,活脫一個頑皮的吃貨。可以說,我最鮮活的兒時記憶都刻在舌尖上,都留在味蕾里。

八十年代的粵西山村,物質(zhì)生活條件(包括食物)依然相對匱乏。而正處于長身體的我特別能夠吃。為了滿足天天垂涎的嘴兒,我和小伙伴們一有空便漫山遍野地去找能果腹的蔬果,地里的番薯,山上的崗稔,村邊的番石榴,屋旁的黃皮,等等,都走過了我們的舌尖,滑入我們的肚子里,也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壹:煨番薯——冬日薯香飄田野

我記得暑假的山村農(nóng)活很多,大家很忙碌,忙著拔花生、種花生,忙著割禾、插秧…我們小孩子也要幫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到了寒假,農(nóng)活少了,人也清閑了,我們這些小屁孩又可以結(jié)伴去瘋玩了。

在收完莊稼的田野上,有干燥的土塊;在田野旁的叢林里,有許多的枯枝落葉。天寒地凍的日子,有陽光,也有北風(fēng),最適合我們這群野孩子打窖煨番薯了。

我們一般在放牛期間煨番薯。

一大早,我們一群小伙伴便相約把牛群趕到雞山山坳,待牛們自個兒安靜吃草后,就分工合作開始準(zhǔn)備煨番薯了。阿廿去選定背風(fēng)的地兒。若窖向風(fēng),則冷,也容易飛出火星引起山火,燒山,危險。阿來去找干燥的長土塊及錐形土塊。這樣的土塊方便砌窖,長土塊可搭窖門,錐形土塊易壘窖壁。我去拾柴火,松樹林里收集松針,竹林里剝或撿竹殼,當(dāng)然也要拾一些大的干柴實踐證明:松針、竹葉殼最旺火哦。阿成去挖番薯。他有時是挖自家的,有時是挖別人家的,為此我們受了不少投訴,挨了不少罵哩。我們的頭兒阿文負(fù)責(zé)壘土塊砌窖,一手扶著已壘好的土壁,一手繼續(xù)壘加土塊,向中間靠攏,直至結(jié)口封頂。這可是個技術(shù)活兒,不是一般的孩子可勝任的,必須細(xì)心,耐心,最重要的是有豐富的經(jīng)驗。我們都鄙視用火磚拱窖門兒,那樣太out了,沒有一點兒技術(shù)含量,哈哈。

這溫暖的場景,童年生活在鄉(xiāng)村的70后都記憶猶新吧?

當(dāng)柴火、番薯、土窖都準(zhǔn)備就緒,那就可以開始燒窖了。阿文劃著火柴,引燃竹殼兒或松針堆,再慢慢添加大干柴(注意要細(xì)心,不要弄塌土窖了。否則就前功盡棄了),耐心燒旺土窖。

大家看看上圖,這溫暖的場景,童年生活在鄉(xiāng)村的70后都還記憶猶新吧?

那不是冬天嗎?天氣不是很冷嗎?可土窖燒旺后,周圍就熱氣騰騰了。小伙伴們圍著窖兒,烘著手,聊著天,真乃人生一大樂事!

大約半個小時左右,窖上層的土塊吸收了柴火的熱量,變得紅通通了,我們便停止燒火,輕輕地用木棍在窖頂部戳開一小口兒,并小心地逐條放番薯進(jìn)去。

番薯放完后,便開始激動人心的打窖步驟了(所以煨番薯也叫打番薯窖):我們每一人都握著一磚頭或板石,把窖上部的土塊推壓下去并拍碎,形成一個圓凸形的熱土堆。通過熱傳遞,土塊吸收的火熱慢慢滲透,煨熟土堆內(nèi)部的番薯。

在等待的這一段時間里,我們也不會干閑著,大家都會做點其他事情,比如去山坳里看看牛有沒有走失呀,牛肚子有沒有吃飽呀。

約莫一個小時后(具體時間得根據(jù)番薯的大小和多少來判斷,須講究經(jīng)驗的哦),一聲“開窖啦”響徹原野,回蕩山谷,我們便又聚在一起,每人拿著一條小棍子,從熱土堆周圍慢慢地向里撥開土層(必須細(xì)心,否則會弄破熟透的番薯),小心取出熱乎乎的番薯,放在一旁的平地上。

確認(rèn)番薯取完后(有時也會有遺漏的,被跟屁的小狗找著吃了),我們興奮地圍在一起,開吃!喜歡吃粉的就拿粉薯,喜歡吃甜的就拿甜薯,各取所需,盡情享受著冬日野外的極品美味。

我喜歡吃粉薯,就是小小的,紅紅的那種,輕剝開皮兒,一股濃濃的薯香帶著泥土的芬芳及火灼的味兒飄入我鼻腔,頓時唾液肆意,咬在嘴里,下齒成粉,回味無窮。

粉薯挺干的,容易膩喉,得多喝水滋潤一下。

我記得那次小伙伴阿成吃得高興時,忽然高聲說了一句:我最喜歡吃焦焦的番薯,那樣的才夠味!

這話剛說完,幾個大孩子馬上把番薯兩端燒焦的部分都掰下來迅速遞給他,留下中間好吃的部分,也留下了清脆的笑聲,溢滿山野。

其實,阿成想表達(dá)的意思是想吃有焦香味的番薯肉,而不是煨焦的皮兒。大伙們趁機(jī)揶揄他了。

冬日在野外煨番薯,一來可以填飽肚子,二來可以取暖,三來可以暢聊,交流感情,愉悅身心。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覺純樸而美好。

長大后,我也吃過城市的鐵皮桶烤薯,那味道與童年的土窖煨薯相比,簡直是云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現(xiàn)在回故鄉(xiāng),我們很少去煨番薯了,即便一時興起煨了一窖,那薯味也與兒時的相差甚遠(yuǎn)。

逝去的薯香或許只能出現(xiàn)在夢鄉(xiāng)了。

貳:摘崗稔——滿山遍野的甜美

寒假,我們喜歡在田野上煨番薯;而暑假,我們則喜歡上山崗摘崗稔。

兒時,故鄉(xiāng)的崗稔樹漫山遍野。

不說遠(yuǎn)的,我家旁邊的小山坡就有一大片崗稔,郁郁蔥蔥,入夏花燦爛,初秋果滿枝。

關(guān)于崗稔,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

崗稔一般指桃金娘(桃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

桃金娘(拉丁學(xué)名:Rhodomyrtus tomentosa),別名:哆尼、崗菍、山菍、多蓮、當(dāng)梨根、稔子樹、豆稔、仲尼、烏肚子、桃舅娘、當(dāng)泥,英文名:myrtle。

桃金娘科、桃金娘屬灌木,高可達(dá)2米;葉對生,革質(zhì),片橢圓形或倒卵形,花常單生,紫紅色,萼管倒卵形,萼裂片近圓形,花瓣倒卵形,雄蕊紅色,漿果卵狀壺形,熟時紫黑色;花期4-5月。夏日花開,絢麗多彩,燦若紅霞,邊開花邊結(jié)果。成熟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于園林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是山坡復(fù)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luò),收斂止瀉,補(bǔ)虛止血的功效。

漫山遍野的崗稔樹,紫黑的果兒甚是誘人

每年的八月份左右,正是崗稔(桃金娘)果熟時節(jié)。

崗稔果實在成熟的過程中,顏色由淺至深,幾經(jīng)變化,先青而黃,黃而赤,赤而紫。矮矮的枝條上掛果累累,猶如一個個迷你版的彩色小陶罐。果實中央有一芯,拔出來一看,很象一條直直的蟲子,芯周圍多籽,味道異常甜美。

崗稔熟得紫色的時候最好吃,生津止渴,回味甘甜,舌頭牙齒也會被染成紫黑色。

近暑假未尾,崗稔已大量成熟了。我們一幫小伙伴在忙農(nóng)活的間隙,常常相約竄上山坡,蕩入崗稔叢中,貪婪地尋找紫黑色的稔子,摘一顆吃一顆,摘兩顆吃一雙,甜汁盈腔,口津四滲,好不暢快。

從山坡下來時,我們的肚子鼓鼓了,手指染紫了,舌齒也染紫了。看著對方變了色的嘴臉,我們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需注意的是,稔子吃多了一定要及時喝一碗鹽水,否則次日會大便困難。

我同村的一個小伙伴,在一次狂吃稔子后,她毫無懸念地便秘了。我瞥見她老爸動用了膠鉗,才將她已憋成一節(jié)節(jié)的硬便便鉗出來,還帶血絲呢。那場景簡直不忍直視呀。

童年雖已與我揮手多年,但那夏天的味道,山野的氣息,伙伴的笑靨,艷麗的花瓣,甜美的果實,至今還縈繞夢鄉(xiāng)···


叁:偷番石榴——禁不住的美味誘惑

童年嘴饞零食少,想解饞就得身體力行向山野索要。有時候,野生的水果找不到了,小伙伴們偶爾會動動小邪念:摘有主的番石榴。

誘人的番石榴

離家不遠(yuǎn)處有一水庫,名曰雞山水庫。庫壩下方有一小石屋,屋子周圍種滿了各種水果,有樹菠蘿、楊桃、荔枝、黃皮、石榴等。

暑假一到,果樹枝間掛滿誘惑。

荔枝、龍眼、黃皮等主流水果,主人要摘之賣錢,我們這幫小屁孩一般都不敢對其輕舉妄動,就偷摘主人不太看重的、比較賤的番石榴。這番石榴藏在鮮綠稠密的葉子里,成熟前果青硬嗑牙,味苦澀嗑舌,不好吃;成熟后果淡黃,香甜誘人。比較皮的大孩子都愿意花時間爬樹撥葉,尋找軟甜的美味。年紀(jì)太小的孩子上不了果樹,只能在樹下眼巴巴地仰望、等待,有時候也會拾到太熟經(jīng)不起搖晃而跌落的果實,彎腰拾起,吹塵入口,一氣呵成,濃香留齒間。若不幸被主人發(fā)現(xiàn)了,我們這等屁孩則一哄而散,撒腿奔向原野,喘氣而大笑···

那瘋跑大笑的場景,至今仍常常闖入我夢里。

肆:豬圈旁的黃皮

小時候,家里豬圈旁有一棵老黃皮樹,有多老了我不甚清楚,反正我成為地球的一員之前它已經(jīng)孤獨地佇立在那塊黃土地之上了。豬圈里的豬們一只又一只前仆后繼地走向砧板,而撒下的糞尿卻一又一年源源不斷地滋養(yǎng)著黃皮樹的根部。故此,果樹雖老,但卻益壯。每到秋天,翠綠枝葉間便掛滿了一串串黃澄澄的果實,甚是搶眼。

黃澄澄的黃皮果

那時每天放學(xué)歸來后,饑腸轆轆的我看見隨風(fēng)招手的黃皮果,唾液腺頓時激情涌動,于是邊咽唾沫邊走向黃皮樹,或上樹直摘,或用竹夾轉(zhuǎn)扭,或沿土坡細(xì)選,拿下幾小串熟到有些顯黑的果子,斜坐于樹下,帶著皮一顆接一顆放入口中,任甘甜中帶點兒開胃酸的汁液在充滿渴望的唇齒間恣意竄動,那種感覺至今依然妙不可言。若是在陽光燦爛的午后采摘,那帶著溫?zé)岬墓訉⒏忧逄稹?br>


伍:外婆家的拐棗

在一個名叫“黃茅咀”的山村里,半山腰墾出一大塊平地,建著一溜兒錯落有致的泥磚青瓦房,這就是外婆的家。房前空地接著土坡,土坡一角矗立著一棵高大蔥蘢的拐棗。此去山高路遠(yuǎn),趟溪涉河,走一趟甚為不易。

形狀奇特的拐棗(木鉤果)

在童年的記憶中,不管多艱辛,去外婆家都是一件頗為愉悅的事情,因為去到那個山清水秀、人跡罕至的山旮旯,就意味不用干農(nóng)活,可以隨心所欲地跟表兄弟們滿山遍野瘋玩,可以一身臭汗之后品嘗到外婆精心烹飪的靚菜,可以在口干舌燥時見識到四舅父親手泡制的濃茶…當(dāng)然,若是有幸秋天去的話,也能吃到形狀獨特、味道別樣的拐棗果子。

拐棗,因為它的果柄彎曲而得名。徐鍇《注說文》云:拐棗“稱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彎曲,故以此名之。”其別名甚多,亦多以形而命之:雞爪樹,雞腳爪、萬字果、萬壽果、桔扭子、枳犋、蜜屈律、木蜜、木珊瑚、雞距子、雞爪子、金鉤子、梨棗、雞爪梨等。

我當(dāng)時并沒有了解這么多酸溜的名字,只知道表兄叫她“木鉤果”,未打霜時摘下來吃,味道澀澀的,口感不咋地;若耐心等到幾次風(fēng)霜后,果柄如枯枝狀,那味兒就醇香、甜美多了。輕輕剝下脆嫰多汁的肉柄,一根一根放入嘴中,比在麥當(dāng)勞吃薯條更加陶醉,那嬌陽下吃拐棗果子的影子與笑聲,一直烙印在我腦海里。

時至今日,外婆家雖然早已搬到荔枝山了,但是我還是常常思念那棵枝杈伸向藍(lán)天、迎接陽光與紫氣的拐棗老樹,還是想再一次品嘗那兒時的獨特美味···


陸:魚塘邊的布渣果

童年時候為了滿足味蕾的渴望,腸胃的渴求,常常與同是吃貨的伙伴冒險到處找吃。

布渣果

記得那年夏天,學(xué)校已經(jīng)放暑期了,我們這幫脫韁的野馬整天瘋逛,上山下水,爬樹挖洞,掏鳥攆鼠,沒個停。農(nóng)歷六月,父母都忙著干農(nóng)活,無暇干涉我們的行蹤。

一天中午,同村伙伴十九說我家魚塘邊有一棵布渣果的果子成熟了,便邀請我一起去采摘一起分享。我一聽,青澀甘涼的感覺從口腔中升騰而起,化作陣陣召喚。我沒多想便欣然應(yīng)允了。

這棵布渣果長在塘基外側(cè)的深溝邊,下面是茂密的植被和湍急的溪流。我們拿上一根帶鉤的長竹桿,他來鉤果子我來摘,相互合作,共嘗美味。

其實,這小小的果兒肉少,汁稀,有點兒澀澀,味道實在不咋地,嚼完后還一嘴渣渣,或許這就是“布渣果”名字的由來吧。但是當(dāng)時就想過過嘴癮,感覺還是挺爽的。一串接一串,一顆接一顆,好不痛快!近身邊的布渣果摘完了,就挺身向外側(cè)找尋。十九好不容易鉤了一大串果子,我迅速伸手去拉,誰知竹鉤一脫離,枝條一反彈,直接把瘦弱的我拽下深溝,好在樹干擋住了我的身子,才不至于跌落溪水成落湯雞。當(dāng)十九用竹桿把我拉上塘基坐定時,我還臉青口唇白,心仍狂跳不已,身子差點沒軟成一團(tuán)。好在我也沒什么大礙,瞞父母一直不敢實言。

吃貨的童年,膽大妄為,夢里回憶里都傷不起啊!


【結(jié)語】

故鄉(xiāng)的各式蔬果,兒時的親密玩伴,陪我度過了窘迫但多彩的童年。

山旮旯里的孩子,攜一份純真,帶一份頑皮,品嘗著山旮旯里的美味。這就是我舌尖上的童年,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童趣。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本文中積累到的好詞有:秋風(fēng)乍起,紐扣樣的綠色果實,碩果累累,沉重的果枝不堪重負(fù),爽滑的甜膩,凌亂不堪,氣急敗...
    73c761794ff0閱讀 950評論 0 0
  • 同一年代的人...
    雙雙7閱讀 316評論 0 0
  • 春夏秋冬一直在更替,有的人清楚的記得,有的人卻不放在心上,葉依喬屬于后者,對于季節(jié)的更替,她并沒有什么感覺,只是...
    老藤樹閱讀 245評論 0 0
  • 最近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寫東西的欲望。 并不是日子過的平淡以至于沒有什么情緒想要表達(dá),而是因為穿插在生活里的情緒多大...
    陳蹦迪閱讀 326評論 1 3
  •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多云 世上的是非,誰又能說得清道的明 今天和朋友去看了《東方快車謀殺案》,一部真實...
    鐵扇公主de牛魔王閱讀 20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