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個問題:當我們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你會主動求助嗎?
其實不難發現很少有人一遇到心理問題自己不做任何嘗試就求助于人的現象。大部分人表現出先求諸己,后求諸人的傾向。如果非尋求幫助,大多數人愿意從家人和朋友那里獲得幫助,而不愿意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
朋友:親,在嗎?想咨詢你一些事,我有個老師的侄子,讀大學了,被女朋友甩了,得了抑郁癥,因此退學了,但還一直揪在這件事上想不通放不開,咋辦呢?
我: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朋友:我真的覺得這事有點夸張,分個手還能弄成這樣,想當年我們也失戀過,也沒這樣啊!
我:心理問題都是比較復雜的,不能這么比較,他看起來是因為失戀而抑郁,但是可能也存在更深層的內心原因,還是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吧!
朋友:他有去看過心理醫生,已經確診為抑郁癥。現在我老師他們全部人經常陪著他,每天晚上陪他去散步、做運動,和他聊天開導他,但是他還是那樣子。
我:如果確診為抑郁癥,嚴格來說就是心理疾病,他是個病人,這時候他更需要的是專業的心理幫助,而不僅僅是陪伴或聊天或散步,也不是思想教育。
朋友:這樣子啊!我再和我老師說一下。
我想真正的專業心理幫助,不僅僅是到精神衛生機構去確診:我有心理問題或我有心理疾病。(當然,敢于直面自己的問題實為邁開求助的重要一步。)更重要的確診之后的專業心理咨詢或治療,這是家人或朋友的陪伴無法替代的。
那么影響我們選擇專業的心理求助的因素有哪些呢?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心理因素
1.自我表露
越傾向于不愿意自我表露痛苦信息的人,對心理求助的態度越消極。害怕向人訴說情緒痛苦,會直接導致消極的心理求助態度,這也是心理求助的最大障礙。
2.對心理問題的認知
國內的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對心理問題認知越正確,越傾向于選擇專業的心理幫助。
3.對情緒的處理能力
在情緒處理能力的研究中發現,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情緒處理能力越低的個體越不愿意尋求心理幫助。
4.治療恐懼
5.當事人有關心理問題的自我效能感
二、文化因素
立足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發現有集體主義取向的個體對于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的態度比較消極。此外,一個人內化的依戀圖式—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可以預測到,否認或懷疑他人的重要性的人,經常保持一種刻板的自滿和獨立的姿態,不愿尋求心理幫助。
三、性別因素
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傾向于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她們的求助態度明顯比男性更積極,對心理健康服務的使用也比男性多。如此看來,遇到心理困擾時,女性更傾向于向他人尋求支持和建議,男性則更傾向于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而不去尋求他人的幫助,而且男性還更傾向于在第一時間就否認問題的存在。即便是決定向他人求助,男性也傾向于向家人求助,而不向專業人員求助。但是有意思的是梅錦榮等在《大學生的求助傾向》一文中卻提出相反的看法。 他們認為雖然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可能向他人求助,但她們卻并沒有顯示出更愿意向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求助的傾向。
除以上談到的因素,個人認為現在市場上能提供的專業心理咨詢或精神衛生服務也是參差不齊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了解這些因素之后,你會選擇專業的心理求助嗎?我認為選擇專業的心理求助還是有其重要性,主要為以下幾點:
1、建立一種新的關系模式
當你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時,心理咨詢會打破你舊的思維、行為模式,建立一種新的關系模式,這樣一種關系模式,對于發現你存在的問題和沖突,促進你人格的成長是有幫助的。并且心理咨詢需付費則避免了求助者“無償占有”心理模式的障礙,也避免了不付出即想收獲的病態觀念。求助者會更加珍惜獲得的治療機會,增強求助者的自我意識、責任心和自我控制力。
2、心理咨詢好比一個容器
每次的心理咨詢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好比一個容器,你可以有的放矢的釋放自己的心理垃圾,隨著咨詢的深入,直至你向容器吐盡心里的垃圾,你的心才有空間裝滿鮮花!
3、咨詢關系作為強有力的保障
正式的咨詢關系的確立,也即意味著求助者和咨詢師雙方擁有了相應的權利和需要承擔的義務,可以保證和維系咨詢過程的順利進行,咨詢效果才得以顯現。
我希望當你有心理困擾,身邊的親朋好友無法給予幫助使心理困擾無法緩解時,你可以選擇專業的心理求助。也希望我們慢慢可以把專業心理求助行為看成一種適應性行為,就如就診感冒一樣常見,成為一種習慣,并通過這樣的習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積極、持續的影響。同時作為一名與心理有關的從業者,我始終希望能與求助者關系如《當尼采在哭泣》里面描述的關系:生命悠遠,求助者有著漫長成長過程。他們可能從一個人那里學到某些事情,把它們聽進心里面,并且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準備好經歷更多的風雨。到了那個時候,我會扮演那個求助者所能接受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