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春藥,不少人嗤之以鼻,認為它象征著污穢不堪,亂性,濫交……但其實,如果真的走進它,會發現,一直以來,人們對真正的古代春藥是有很大誤解的。
根據古籍記載,傳統春藥最初的配方,是由如肉桂、陽起石、牛鞭、狗鞭、驢腎、鹿茸等藥性溫和的多種助欲藥材調制而成,如果需要者按時按量服用,不僅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而且由于其制作成分,基本上都是補藥,還會強身健體,相當于現在用于補腎的藥片。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著使其更具有催情作用,實現從溫補到強效的春藥轉變的目的,春藥配方開始嘗試改良,但也許是醫術水平限制,又或許是的確在當時難以達到,到最后,新的配方里,不過就是添加了幾味其他藥材,提高人體體溫,調動情欲而已。 就連清朝咸豐皇帝大臣彭毓松進獻的“龜齡集”,稱得上是經過歷朝歷代春藥配方研究后,集大成者了,但它的配方也不過是多加入了一些人參、肉蓯蓉、海馬、淫羊藿而已,而且,由于其用藥金貴,服用之后,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就連最尊貴的皇帝用的春藥,尚且如此,其他人服用的春藥,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春藥并不是洪水猛獸,甚至如果正常服用,還能調理身體,那為什么還是有大多數人對它談之變色,斥之為“淫藥”?又如何解釋,歷史上有皇帝服用之后,縱欲而亡?答案其實很簡單。
春藥最開始被宣傳出能夠用以誘使異性迅速性就范,或快速提高男女性欲的功效,并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一群人親身體驗過流傳出來的,而是見于某些小說或者野史的描寫內,其中將它最大程度夸張化,寫成性媚藥的,就是那本被無數人偷偷傳閱過的《金瓶梅》,里面用大量篇幅描寫了西門慶的性事,在他行房事之前,往往會服用一定量的春藥,文人筆下有乾坤,黑白能顛倒,無中能生有,加上艷事永遠比無趣的真相要受眾,久而久之,傳來傳去,漸漸的,人們不再討論真實的春藥到底有什么功效,反而對書里說的那些作用津津樂道,即使,他們自己心里也清楚服用之后并沒有書里寫的那么神乎其神,自己在床笫之間也沒有變得格外英勇無比,但是,出于男人的自尊,誰會道破?以至于,關于春藥的作用,流傳到后代,越發不堪,聽的人面紅耳赤,心跳加速,其實這一切,都不過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罷了。
如果說,春藥的名聲敗壞可以歸咎到古代文人那支筆,那么,春藥奪人性命的罪名,又是如何一回事呢?
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確有皇帝因為吃春藥而亡,例如西漢成帝劉驁,南朝齊明帝蕭鸞,明世宗朱厚熜等,但是這些人加起來的數量,兩個手都能數過來,而且,他們都在使用春藥當年都有一個共性——過度服用。
春藥春藥,說到底也是一味藥,而且還含有大量補藥成分,食用過多,就相當于大補,如果大補,那么,飲食上就得清淡,否則輕則上火出鼻血等,重則適得其反拖累身體,在房事上也需要一定量的節制,不然極有可能損害身體。
而那些一次性就服用大量春藥的皇帝,顯然不能做到這些,甚至不僅做不到,還會反其道而行,大魚大肉不消說,性事也更加頻繁,長此以往,身強力壯的皇帝都只能消耗幾年,而那些本身底子就虛弱的皇帝就更不用說了,色字頭上一把刀,刀刀致命啊。
除了服用過量導致身體虧空,讓皇帝一命嗚呼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加速了他們的死亡,那就是,這些皇帝食用的春藥,大多數是由并不精通醫術的道士煉藥而成的。這些道士略懂一些春藥的制作配方,再加入一些刺激性極其大的藥物,假裝成新配方研制出來的神藥進獻給皇帝食用,甚至有些道士,添加的都不是藥物,為了顏色好看,摻入今天被我們稱之為汞的朱砂調色,為了故弄玄虛,根據史書記載,不少道士會惡心到用少女的經血入藥,生生把春藥煉成了毒藥。
春藥本無錯,錯的是人而已,如果春藥會說話,它大概會很想為自己辯白,但是它不能開口,只能沉默,在沉默里希望著,有一天,有人能在浩瀚如煙的歷史里,了解真實的它,或者,它希望,有一天歷史能把它徹底遺忘,不被任何人提起,那樣,圍繞著它的罵聲一片也會煙消云散,也沒有辜負當年那些真正用心研究過它,用智慧和心血制造它的人,它和他們的初心,最開始都只不過是希望,天下夫妻,無論是黎明百姓,還是皇親國戚,乃至天子妃嬪,都能共享魚水之歡,情事和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