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好好學習》這本書,我才漸漸明白,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讀深度,就形成了不同的認知差異,認知不同,我們的人生就會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感覺到人和人的不同,甚至總能感到“人比人氣死人”這句話的壓力。比如,我在前不久與我們研發部的項目經理一起做需求調研和項目設計時,總會驚艷于他的總結、歸納、分類的能力,無論多么復雜的需求,他都能夠化繁為簡,將其整理的條理清晰。他的這些能力都高出我一大截。這時候我真是真真切切有種挫敗感油然而生,為自己淺薄的學識而感到羞愧難當。而這本書就告訴了我們如何提高認知水平。
我覺得其中最有用的是寫反思日記。在閱讀這本書期間,我嘗試了每天寫反思日記。雖然我的反思日記寫的并不是很符合規范,但它依然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比如今天,一直縈繞著我的表單設計問題終于被我解決了,而這個問題在前兩天一直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甚至都有些懷疑自己在技術這行能否再繼續走下去。可是當我耐下心來,把問題進行拆解,慢慢地理清楚動態表單的頁面設計和數據表設計的思路之后,竟然也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連接起來了。待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之后,我才松了一口氣,才明白細心的去分析然后耐心的去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定能夠被解決。是我當初的假設把自己嚇倒了。
在寫反思日記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對問題的思考。書中提到多數人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對這句話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比如有時候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我會想讓自己忙碌起來,用重復的工作來掩蓋真正的思考。這便是一種逃避,逃避真正的思考。這樣做的后果便是當你勤奮的都快把自己感動哭了的時候,卻感覺不到自己的水平有多大提高,這便是作者所說的“低水平的勤奮”。而避免“低水平勤奮”的一個方法便是學習并在工作、生活中運用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現在想來,我也曾在工作中用到過臨界知識。比如有一次有一個程序測試,同事找不到問題出在哪里,讓我幫他看看,當時我把問題定位在了3個方面,然后告訴他保持一個變量,其余的都不變,就可以測試出問題出在什么地方了。這種只保持一個變量其余都不變的方法不正是生物中學習過的對照實驗嗎。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方法論方面的指導,讓我明白,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這句話的重點在改變行動上,知道一個道理和踐行一個道理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一個是輸入,另一個卻是輸出。曾經的讀書只是在獲取信息,而從現在開始,我要開始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