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 下面是我整理的半年前“印象筆記”中的讀書筆記,是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記憶習慣記錄的,有繁有簡(給自己看的),如有不理解的地方,請忽略。
2. “”之間的是直接引用原文,【】之間的是我的個人思考,剩下的(即無“”和【】的)為對書中內容的總結。
3. @之后緊接著的內容,是對近期納入知識的鏈接。
序 / 第一章?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 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
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是: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驹趯W習、看書等之后,養成習慣想一下這個問題】
【作者每周讀兩本書?T_T】
【什么是知識?有用的信息。何為有用?對行為或認知有影響?!?/p>
作者認為,認知優勢的構建分為三個階段:
1. 知識數量;
2. 知識獲取速度;
3. 認知深度。
什么樣的深度才算認知深度?
1. 透過現象看本質;
2. 依托于實驗驗證或數據支持,而非主觀判斷、感受、情緒;
3. 普適性。
“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益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薄究擅總€人吃過虧之后才懂的這個道理,因為人在當時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
哪些知識應該學習:
1.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2.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3. 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咀髡呖偨Y得這三塊能力,沒什么價值,只是對我們日常接觸到知識的高度總結。而把作者認為的臨界知識歸在結構能力,加以強調突出?!?/p>
第二章?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基本記不得?!薄竞呛恰?/p>
“讀書方法: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其實也就是@萬維剛“精英日課”說的,把新的知識,添加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就像人類現代科學的建立一樣?!?/p>
【每本書都是作者的一套觀點,首先要知道這套觀點是什么,其次要明白觀點背后的邏輯,或思維方式?!?/p>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低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作者認為,人有習慣性防衛的本能,所以與人溝通時,要盡量避免這種本能。在易于操作的角度上講,是對的。但其實作者這里剖析的還是不夠直接,本質上,人們要區分事實和觀點@吳軍“硅谷來信”。大部分說的,只是觀點,不是事實。所以我們不需急著反駁或辯護,反而要弄清楚對方這種觀點的思考過程、背后邏輯,沒準兒會對我們有所啟發。】【當然,談客戶時不需要這種思考】
低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以讀書為例,@劉潤“五分鐘商學院”。借著這個機會再梳理一下自己讀書的方法。第一,了解作者觀點。通過閱讀序、結尾、目錄等,快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第二,速讀全文,盡量和作者思維同步,弄懂作者的邏輯和思維方式。第三,重點細讀不懂的章節、或重點的章節。第四,和原有知識結構進行連接。PS:如果讀非現代書,還要理解成書背景?!?/p>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薄酒鋵嵕褪翘嵘J知的過程嘛,說得那么俏皮。】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復盤我們每天的生活?!?/p>
“拿過去的假設來過今天的日子,卻在期待未來全新的不同?!薄倦m然是俏皮話,但還是……】
作者用來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有三個: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越接近真相的原因,越是最基本的規律,例如:供需關系等?!?/p>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從小事反思沒錯,因為生活本來就沒有那么多大事。把生活案例化處理也沒錯,不要總是關注別人教授的案例而忽視和自己更貼近的案例。寫日記還是沒錯,但日記……知識敦促自己反思、有效果地反思的方式,需要更加關注產生意外結果的原因、思維方式,然后去修正這些原因、思維方式。所以歸根結底,要關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證層次。】
以教為學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練習的不是動作本身,而是思考過程。我們對思考過程的思考,叫做元認知。】
【作者認為,刻意練習與臨界知識的結合,有三步,首先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也就是基本概念、底層邏輯非常熟悉;其次是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第三是在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其實,并沒有什么指導意義。這就好比,我們都知道,要成為一個武術高手,第一是練好基本功:力量訓練、平衡性訓練、速度訓練、耐力訓練等;第二是學會武術套路,比如軍體拳;第三是學會套路和討論結合做到見招拆招。但并沒什么卵用,你知道了不代表你做到,做到的也不見得都知道?!?/p>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記錄
定期回顧
付費購買
【作者總要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所以,花那么重的筆墨解釋why也是正常?!?/p>
第三章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作者自稱,臨界知識建立在兩個假設的基礎之上。
第一,很多時候,復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幾本規律決定的。
第二,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這一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驗證這些知識和原理的正確性?那作者除了一萬小時理論之外,為什么不用別的例子?真的這么容易?】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作者說,“在不同的場景中、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一個臨界知識”,其實就是——刻意練習。如果場景、時間不夠多怎么辦呢?作者又告訴我們了,多“讀書”!比如訂閱號什么的。然后把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解釋,或者鏈接到舊知識上面。怎么可以練習?作者說了兩點,“抓住本質、大量持續練習”,其實就是了解方法的底層原因,以及多刷題?!?/p>
預見性認知
“有兩個人知習慣阻礙著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方式。”
“如果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占滿了,就沒有多余的空間來考慮長遠?!薄揪褪峭猎捳f的:不要陷進去嘛~】
結構性反應與系統化思考方式
【真的很不建議作者自創這些名詞,因為非常不方便和原有的知識框架作鏈接。其實作者想說的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具體說就是,要學習現象背后的底層邏輯、底層理論,然后去預測未來。而不是通過現象看未來。】【很像以前學歷史時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p>
看不見的設計
作者借互聯網產品在運營和贏利點的設計,說明臨界知識在預見性認知中的重要性?!镜拇_可以用作者景區設計的知識去理解一個互聯網產品的思維,但這是產品設計的基本思維吧…】
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就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又是創造名詞……】
第四章 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復利效應
F=P(1+i )^n。其實就是冪律分布。
【這一點的收獲,不在于這個復利效應模型本身,而在于——只要提高i和n,就總能到達指數增長的臨界點?;蛘呓蠤劉潤“五分鐘商學院”奇點。比如作者舉的案例:內容傳播?;ヂ摼W決定了n有可能很大,只要提高i,也就是內容質量,就總有觸發臨界值的一天。是不是很雞湯?】
概率論
【當面臨選擇時,可以采用加權平均值的方式計算平均值,然后對比進行選擇。權數就是事情發生的概率。
概率論告訴我們,如果一件事有發生的概率,當持續做這件事的時候,它就必定會發生。比如:我們搖骰子想要搖到6點,一直搖下去就一定會發生;比如推理小說有這樣一個詭計,多次針對一個人的機關,就一定會把他殺死;比如彗星撞擊地球的概率,時間夠長時一定會發生。所以,要持之以恒。
另外,很多事情需要像投資公司那樣去選擇:持續選擇賠率最高的投資,一定會獲得超額回報;同時,做好風險防控。】
黃金思維圈
黃金思維圈的最基本應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間“為什么”,也就是,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作者的方法是,凡事追問5個why?!疚矣X得這個靠譜】
例如:營銷時,營銷why,營銷你為什么存在、存在的價值。
【其實,比如了解客戶需求、了解公司/上級方向,就是在問why的過程。】
進化論
【擁抱變化,沒什么好說的。名字又是故意起的吧】
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后得出最高效的方法總是反直覺的。
我們習慣用簡單的因果關系理解世界。當因果關系在系統中有延遲之時,我們就很難看到背后的運作規律?!?/p>
系統思考的方法:
關注“關系”而非“事物”。【也就是關注事物之間的關系、相互影響,而非實物本身?!?/p>
二八法則
我們人脈圈中那20%的關鍵人是,和我們擁有差異資源的人。【不要誤解】
人際關系的“結構洞”
如果A的人脈網絡和B的人脈網絡沒有交集,那就說A和B之間存在一個結構洞。也就是說,B是A的非重復關系人。你們之間屬于弱關系。把弱關系轉成強關系的方法之一是,和弱關系進行1對1的深入交流。這里面就有很多技巧了,比如:自我暴露【就是情感過山車呵呵】
而從信息效率的角度看,你的人脈關系中20%的非重復關系人在獲取信息方面發揮著80%的作用。也就是說,你要在你的朋友圈中盡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復關系人”,也就是說,你需要增加與你先有朋友圈關系背景不同的新朋友。
人脈蜂窩:從串聯到并聯
就是你介紹幾個互不認識的朋友相互認識,形成網絡,會增加人脈網絡的穩定性,且有利于產生新的信息。
人脈,不是私有財產。
安全空間
小概率事件必然發生?!驹偌由夏贫伞?/p>
方案一:冗余備份
完整備份、關鍵備份、Plan B。
“Linkedin(領英)和 Paypal(貝寶)的劍始人霍夫曼有一個非常著名的ABZ理論。
A計劃,是你目前能夠長期從事,并且得持續投入的工作,例如你現在的工作。
B計劃,是在A計劃之外,你應該給白已創造的新職業機會。萬一A計劃有問題,你可以有應對的方案。
Z計劃,是用來應對最糟糕狀況的備用計劃,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頂,你的A計劃和B計劃都失敗或失效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生存的計劃。比如,存足夠的錢,在半年沒工作的情況下,生活質量也不會下降。
方案二:精簡
減少做決策的次數以提高決策勝率。
靠等待賺錢或成功:避免犯錯。
方案三:構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間
把一個要水擔極端嚴重后果的系統,變為一個持續承受小沖擊的系統。
【全書重點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叫做“臨界知識”的概念,這個知識是不受行業、領域的限制而通用的。其實就是引導我們去挖掘現象的本質、底層的規律和基本邏輯。像數學、物理學,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像心理學、經濟學也是現代人類社會、經濟等的基礎,所以很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現象,都可以從這些底層學科里找到答案。所以本書的啟發之一,就在于讓我們重視“基礎學科”。
其實和構建個人知識結構的思路沒什么不同。
在這里再次梳理一下。所有學科、經典的底層都是數學、物理等學科,也就是大學、中學學過的課程。
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首先,就是要閱讀經典,校園里的基礎學科自不必說,再往上的各個領域的經典,比如:微觀/宏觀經濟學,各種類型的心理學、哲學、歷史的大部頭著作等等,這相當于知識架構的地基。
有了底層基礎之后,第二步就是主題閱讀。找到每個領域的主題書單去閱讀,書單可以百度、可以看經典書目的參考書,以此去豐滿知識架構。
第三步,就是在此之上,不斷地把新知識鏈接到老知識之上,可以閱讀每個領域的暢銷書、新書。這個鏈接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到底層邏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