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3282字丨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
01
沒有什么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Nothing is morepowerful than habit.”
——奧維德(Ovid),古羅馬著名詩人,長篇敘事詩《變形記》的作者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愿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有調查表明,人們日?;顒拥?0%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顒佣贾皇橇晳T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
然而,習慣還并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么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系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么,鍛煉時間長短,多久鍛煉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于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習慣就像一只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范疇內與生活展開搏斗,并為那些自己雖然并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只有25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那么,習慣為什么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為它們深深根植于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為,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本來打算從明天開始早睡早起,結果今晚上朋友找你喝酒,唱歌,又玩到很晚,于是,第二天就告訴你自己,昨天特殊情況,早睡早起的計劃,明天再開始。
結果,第二天的晚上又有別的事情,搞到很晚,于是,計劃又推遲到明天。第三天,明明沒有事情,可以早睡的,可是你已經習慣晚睡了,所以躺在床上又刷手機玩到很晚,第四天也沒有起來。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你的自動導航員。“走老路”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你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你將毫不遲疑地重復類似的選擇。
試想,你的思維由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便是你的知覺,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劃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便在此存放。你的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當然,還有你的習慣,統統構成了你的潛意識。
02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改變一個習慣需要 21 天?!边@的確有幾分真實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數據的支持。但是,“21 天”也并不是一個那么神奇的數字。不同習慣的改變花費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習慣,形成的時間越長(重復的次數越多)的習慣,越難改變。比方說,我很小的時候起,便養成了咬手指甲的壞習慣,一直到二十幾歲這一壞習慣仍然沒有改掉。改掉這個長期以來的習慣竟花費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遠遠超出了神奇的 21 天。
下面的故事可以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里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并仔細看著身邊的 4 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蹦贻p學生用手指輕松地拔出了幼苗?!艾F在,拔出第二株植物?!蹦贻p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年輕學生先用一只手進行了嘗試,然后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后,樹木終于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昂玫摹?,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p>
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
“我的孩子”,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們的習慣一樣,越根基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于去嘗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在習慣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習慣被重復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03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各個領域中的杰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并不一定沒有壞習慣,但是,一定不會太多。
讓我們來認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并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并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每個人都應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樣與生俱來,很難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個人的教育水平,獲得更多知識。正是習慣,決定了每個人如何更為充分地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托馬斯·愛迪生,勿庸置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1,093 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里,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于勤于思考的習慣。
他說:就像鍛煉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煉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煉、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并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讓人們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出來。
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擊說:“天才?!37 年來我每天苦練 14 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顯然,薩拉薩蒂知道,并不是什么天才或天賦就能造就一個時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堅持不懈的練習成就了他的卓爾不群和耀眼的輝煌。
那么,天賦是否重要呢?誠然,天賦的確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法寶。芝加哥大學的本杰明·布魯姆博士開展了一項對杰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的研究,前后長達 5 年之久。研究選取了各個領域中最杰出的 20 位成功人士進行匿名訪談,其中涉及知名鋼琴家、網球運動員、奧林匹克游泳冠軍、雕塑家、數學家、以及精神病專家等。
此外,還對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師進行了補充訪談,以獲取更充分的信息。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仔細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從中能夠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以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共同點使成功人士能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讓他們和普通人區別開來。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并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