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理解不同的自我!
神經學家發現,人腦像一個求知欲很強的學生,對經驗有著超乎大家想象的反應。如果你每天都讓大腦學數學,它就會越來越擅長數學。如果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如果你讓它專注,它就會越來越專注。
意志力實際上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他們協同努力,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每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對于一件事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是先制定一個工作計劃還是先制定這個周末的出游計劃?兩種想法就像兩個小人一般在相互斗爭。心里很亂,而自控力的關鍵就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沖突的自我。
第二步:協調對立的自己!
201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和非節食者比起來,壓制對食物的想法的節食者,面對食物時控制力最差。她們感受到的對事物的渴望更強烈,因此比不控制想法的人更容易過度進食。越想通過抑制想法來抵抗誘惑,受到的不良影響越大。人越是想擺脫某種想法,這種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識中,這并不意味著這個想法是真實的,也不意味著這個想法很重要。如果沒有了欲望,人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沒有了恐懼,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遠離傷害。所以要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同時也要記住,不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第三步:做好本職工作!
你為何自控?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么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比如,如果說自控只是為了制定一個詳細周全的工作計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員工,那么當你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時候,這種自控就會消失。但是有的時候人就是這么較勁,想方設法的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導致自己非常的疲憊。在自控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想增強自控力,就要考慮如何支撐住最疲憊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來拯救生活。
第四步:正確放松!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鍛煉、祈禱、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yoga。 最沒效的緩解壓力法: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游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能提高意志力的“放松”是真正意義上的身心休整。你的大腦不會去規劃未來,也不會去分析過去。放松會讓你的生理機能得以恢復,同時消除慢性壓力和自控帶來的影響。
不是你管不住自己,而是你的管理方式有問題!《自控力》一書是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著作。在這本書當中,作者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讀這本書,你就會感到這是一本能夠“改變一生”的著作!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控力》)
想讀更多書摘,請下載讀什么或者關注公眾帳號:dushenme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