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鶴漪
? ? ?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為嫻靜陰翳的直子和活潑俏麗的綠子與男主渡邊之間的凄美愛情而感到唏噓不已,整本書也反映了“孤獨”與“自我救贖”的主題。而本文將從死亡的角度來談談挪反映出的對死亡的思考。
? ? ? ?
? ? ? 林少華在《村上春樹為何為村上春樹》中這樣說道:“讀者都讀得出,村上春樹的基調就是孤獨和無奈。”誠然,人,人生,在本質上都是孤獨的、無奈的,與其勉強通過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 ? ? ? 村上小說中主人公的無奈正是人類生存困境的無奈。當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失衡的時候,人只能把自己逼向絕境,人類可謂是悲劇的制造者又是悲劇的受害者。在《挪威的森林》里,每個人都孤獨得要命,一方面渴望擺脫孤獨,渴望理解和愛,一方面又孤立自己,看似輕松地享受著孤獨。可以說在這部小說里,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這也正是村上所要表現的,一種絕對孤獨的悲劇人生。要么用死亡結束這一切,要么在孤獨中痛苦一生,別無選擇。
? ? ? ?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被死亡的肅靜氛圍籠罩著的世界。
? ? ? ? 小說中如斯,現實生活中亦如此。人的一生是一幅看不完的畫卷,每個人都從這幅畫中截取一角作為一生中最值得銘記的主題與標簽,它可能是求學的艱辛、事業的成功、愛人相伴的滿足,但這一切的色彩,都會在認定生命終結之日,在畫卷折起之時,永遠地塵封于卷疊之中,人所留給世人最后的印象,僅僅是卷末那一片屬于逝者的愈來愈淡的蒼白。逐其根本,人生的主題,只有生與死,死作為生的另一半,并不是生的終點,而是生的伴侶,兩者以同樣的步調并行在每一個人的命運軌跡中,因為并不只有自身的死亡才屬于生活的片段,他人的死亡同樣是我們生死宿命中的一部分。書中就是如此:木月的死讓直子精神失常,直子亦在痛失愛人的精神壓迫中潰敗,選擇追死者而去;接連失去兩位摯友,也讓渡邊一度踏上了死亡之崖的無盡痛苦掙扎之中。
? ? ? ? 死,是怯弱者最勇敢的選擇,因為它戰勝了對肉體痛苦的恐懼;死,也是勇敢者最懦弱的選擇,因為他敗給了精神壓力。當選擇自行結束生命的人在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解脫之境的大門時,也不經意間將自己親近的生者推向腸斷之崖。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意指生者的生命承擔著死者所不堪的痛苦,于是痛苦便成了雙倍。
? ? ? ? 說到頭來,我們只不過是在地球這顆星球恣意地借住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