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村上春樹生于1949年,是日本文學斷層中崛起的異類,不僅在日本國內擁有驚人的銷售量,還是被翻譯成外文次數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他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卡夫卡獎、安徒生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眾多獎項,也是眾所周知的“諾獎陪跑健將”。村上春樹代表了“二戰”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歐美藝術家的影響,愛好爵士樂,愛用極具想象力的語言描繪出物質化都市的虛無感,用異類世界的奇幻補足都市靈魂的存在感。
關于本書
故事講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戀人相繼自殺后,逐漸探索自我、探索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的過程。村上春樹在這部小說中尋找、追溯特定時代的集體記憶,第一次運用現實主義筆法,刻畫了讓千百萬讀者難忘的直子、綠子和渡邊的形象。
核心內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寫作生涯的分水嶺,從“綠子”的形象出現后,六十年代末的氣氛徹底貫穿這部小說,帶動出群體形象,讓村上春樹得以投射自己和朋友們的集體記憶,也使這部小說的寓意從愛情層面上升到時代精神的層面,具有反思資本社會空虛、丑陋的自覺性。與此同時,他用實驗性的手法,為自己開拓出一種超越本土語言局限的新文體,使這部小說經久不衰,廣受多個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愛。
一、村上春樹是個怎樣的作家
村上春樹是個大器晚成的另類作家。29歲那年,喝著啤酒、看棒球比賽時,他突然得到神秘的啟示,意識到自己可以寫小說,當天購買紙筆,寫出了《且聽風吟》,30歲就得了“群像新人獎”,32歲決定專業寫作,每年都發表很多小說、評論和翻譯,不僅在日本國內擁有驚人的銷售量,還是被翻譯成外文的次數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至今,他已獲得谷崎潤一郎獎、卡夫卡獎、安徒生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眾多獎項,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在即,他的名字都會出現在賠率榜的前三名,被昵稱為“諾獎陪跑健將”。
村上春樹是日本文學斷層中崛起的異類,既不推崇傳統小說,也不欣賞大江健三郎、三島由紀夫等觀念為重的現代名家,他代表了“二戰”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深受歐美藝術家的影響,愛好爵士樂,愛用極具想象力的語言描繪出物質化都市的虛無感,用異類世界的奇幻補足都市靈魂的存在感。在《挪威的森林》之前,他已寫了八年的小說,推出了《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尋羊歷險記》等極富后現代特征、腦洞大開的代表作,1987年問世的《挪威的森林》是他創作生涯中罕見的現實主義小說,甚至有明顯的自我投射。
《挪威的森林》的開頭部分是在希臘各地咖啡館的小桌上、輪渡的座椅里、機場的候機室里、公園的樹蔭下、廉價旅館的寫字臺上寫成的。當時村上春樹在歐洲旅行,把寫作長篇小說需要的生活模式固定下來,轉型為極有耐力的專業小說家。
二、從愛情層面理解《挪威的森林》
閱讀和理解這部小說的第一個層面可以把愛情作為關鍵詞。作家有意識地把性與死當作主人公們情感發展的線索,講述了年近二十的主人公在好友、戀人相繼自殺后,逐漸探索自我、探索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的過程。
主人公渡邊是1969年前后的大學生,高中時代唯一的好朋友木月莫名地自殺身亡。木月之死,讓他生前的女友直子和渡邊都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到沒有熟人的大學開始新生活,直至一年后在東京街頭偶遇。兩人交往后不久,直子就住進深山里的精神療養院,并向渡邊袒露自己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做愛,渡邊決定要等待她好轉,因為他相信還有未來。與此同時,渡邊也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一度彷徨不定:他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直到直子自殺后,渡邊才徹底投奔綠子的懷抱。
要領悟小說的真意,我們不能停留在“渡邊更愛直子還是綠子”這樣的層面,而是應該領會到,兩個女孩用各自的人生觀向渡邊展示了如何確立自我、如何與世界相處的不同選擇。渡邊年紀輕輕就領悟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看似開朗的綠子也經歷了母親死亡、父親重病的折磨,但綠子的生機勃勃給渡邊帶去了真實生活的愉悅感、充實感,在那個經濟膨脹、人心空虛、理想頹廢的年代,綠子仿佛有一種超越時代、超越苦難的本質性的活力,這和對愛與生命產生不能承受的抑郁病態的直子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正是這個戀愛故事的寓意所在。
三、從時代層面理解這部現實主義小說的懷舊性
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根據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螢》生發而來的,在他逗留歐洲期間發展成長篇,寫到中間,勁頭上來了,寫著寫著,六十年代末的氣味、色調、情緒在他四周清清楚楚浮了上來,最后寫成了“一部將近九百頁稿紙、難以稱之為輕松的小說”。
六十年代末,嬉皮文化在歐美各國顛覆了傳統生活方式,日本社會也深受消費主義、自由主義影響,年輕人的人生觀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尤其是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塑造了村上春樹不從眾、不流俗的個性。村上春樹在訪談中曾說過,“六十年代末期或許是一塌糊涂的年月,但拼命活著的實感還是有的……時至如今,的確有打動人的地方。” 這奠定了《挪威的森林》追思、緬懷的基調,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僅因為七十年代的日本文壇很少有這樣清新的純愛物語,更是因為讀者們可以在流暢感傷的筆觸、極具時代特征的戀愛故事中尋找和追溯特定時代的集體記憶。
四、獨此一家的語言魅力:試論村上春樹新奇的比喻體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能成為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它固定了村上春樹迷人的語言特色:感傷而不壓抑,坦率而不低俗,幾乎沒有日本戰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說的雖是青春情事,卻沒有傳統私小說那種陰暗的黏膩感,也沒有把孤獨、寂寞、邊緣寫成負面的情緒,而是通過深邃的人物關系、極富特色的語言使之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格調,一種樂在其中的境界。
村上春樹尤其擅長用新奇的比喻句,富于想象力和實驗性,為自己開拓出一種超越本土語言局限的新文體。譬如,渡邊這樣對綠子表白:“喜歡你的程度,就好像森林的老虎都溶化成黃油?!?這類對話蘊含著成年人的孩子氣,充滿頑童異想天開的快感。同時,他也很擅長寫出看似簡潔卻韻味無窮的金句,譬如,“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他的文字里縈繞著豐富多彩的爵士樂元素,充塞著消費主義時代豐富多樣的商品名稱,再加上似乎沒有國界限制的故事背景,使得他的文字不僅極具彈性,而且天生具有傳播基因,適合被譯成外文,是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五、《挪威的森林》在敘事技巧上與村上春樹其他小說的不同之處
《挪威的森林》拓寬了村上春樹的寫作技巧,主線是渡邊以第一人稱敘述,但也經常大段引述其他人物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個人經歷,好像在現實世界中構筑了平行世界,不同種類、不同色調、擁有各種意見和世界觀的人物都能次第出場,故事的可能性隨之膨脹,人物之間的瓜葛隨之增加。如果從技術層面上審視,我們會發現,這部小說對于人物關系的處理,大大超越了言情小說的陳舊套路。到了寫作《挪威的森林》時,村上春樹已走到了成熟的創作階段,也敢于在文學世界里面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當下時代,所以,他才能放開手腳,用清新、懇切的語調處理“性”與“死”這兩個人生的終極問題。
金句
1. 在小說開頭,37歲的渡邊在波音747飛機即將降落在德國時,聽到一曲《挪威的森林》,突然萬分感慨。這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開頭,恰恰是整個小說的原點,決定了通篇感傷、懷舊的氣氛。渡邊所懷念、所感慨的也不只是一個少年青春期的戀愛故事,而是涵蓋了六十年代末日本社會所特有的迷茫和動亂。
2. 在渡邊以及經歷全共斗時代的七八十年代的那代人心中,始終有一種優柔寡斷的價值觀,始終徘徊在革命與革命無用、享樂與享樂太空虛的矛盾中,伴隨著焦躁與無奈,表面看來就是拒絕長大,有一種延期成熟的心態,而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恰恰就是村上春樹的主要讀者群,懷舊的困惑經由小說一觸即發,全民感傷,小說大賣也就不奇怪了。
3. 耐人尋味的是,在寫處女作時,村上春樹曾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不寫性,不寫死,到了《挪威的森林》時,他已經走到了成熟的創作階段,也敢于在文學世界里面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當下時代了,所以他放開那個原則,用清新、懇切的語調處理這兩個人生的終極問題。
4. 出人意料的比喻和類比經常出現在小說中,有人說這是因為村上春樹想別出心裁,所以特別愛用世上沒人體會過的事物做喻體;也有人說這些匪夷所思的詞匯搭配的靈感來自于英文老歌;還有人說,那是因為他對現代世界中碎片化的萬事萬物一視同仁,不分輕重,所以故意消除價值標準,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浪漫和幽默……不管怎樣,若往深處分析,這樣的比喻不僅是文體上的特色,也能使他的作品更有寓言性。
5. 從這些閃光的詞句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村上春樹的語言魅力:簡潔、具象和抽象都能達到極致,富于想象力和實驗性。這應該和他一開始創作時的習慣有關:用英語寫開頭,找到感覺了再自己翻譯成日文,繼續往下寫。雖然有人指摘他有破壞傳統日語的嫌疑,但也無法否認他事實上用實驗性、近乎冒險的手法,為自己開拓出一種超越本土語言局限的新文體。
撰稿:黃昱寧工作室
腦圖:摩西
轉述:李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