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說詩】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漢 / 卓文君 / 白頭吟

為什么不管小說里還是影視劇里,大多都是以男女主角終于在一起就結束了?因為再美的愛情故事,大多也禁不住歲月的檢驗,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生活瑣事之后,再沒有了當初愛得死去活來的激情,連吵架拌嘴都已經是奢望,這時候,愛情該怎么繼續?

就像這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初愛的是那樣堅決,相如彈奏的一曲鳳求凰,兩封求愛信,便打動了卓文君的心。想來,本是才華卓絕的文君,卻因生在富商家,也只能聽父母之命家給富商之子,可惜新婚半年丈夫便亡故,回家寡居的卓文君,正是最渴望安慰和愛情的時候。

卓文君所理想的婚姻,是一段平等的愛情,你的才華,你的人品,你的風雅,你的才情都要能和我相當,司馬相如這樣的大才子,正是她心中最理想的人選,所以,當聽到鳳求凰時,她的驚訝,收到求愛信時,她已是欣喜若狂,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一見鐘情,而是內心的熊熊烈火被點燃,再難熄滅。

所以,在探知父親不會把自己嫁給司馬相如這樣的窮書生時,卓文君堅決的選擇了月下私奔,當生活難以為續的時候,更是當壚賣酒讓父親認輸,此時,她和司馬相如是平等的,甚至在生活中,她是主動的。可是,司馬相如越來越有名,還做官了,財富,地位,都不再是當年的樣子,漸漸的,兩人就不平等了。

古時候的人,一旦有了金錢地位,納妾似乎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這不單是生理需要,更多的其實是心理需要和大環境的需要,你不這樣,別人就會覺得你是另類,就會覺得你不像一個成功人士,你就會被人嘲諷,甚至被排擠出那個圈子。

所以,司馬相如也要納妾了,是不是真的變心了,已經不重要了,對于卓文君來說,這是接受不了的,表面上看,她的意思是既然我們已經不平等了,那么,我就該離開了,可是,好好讀者首詩就知道,其實詩里并沒有一句是決絕的要分的意思。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這是真的要決絕嗎?若是放在結尾,那有一半的可能真是,可放在詩的開頭,那就絕對不是,開頭的起興就很有意思,皚如雪,皎如月,這潔白說的是什么?是愛情?不全是,其實這是表明自己的內心,所以,開頭這四句的意思,在我看來,其實是:我的心里沒有任何的不平衡或是怨恨,我只是聽說你想納妾,所以來跟你說清楚。

說清楚什么呢?本來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聚散離別也是很平常的事,可我要的不是這樣的,我才不管什么別人怎么說,別人怎么看,我只在乎你,我只想和你兩個人白頭偕老,不需要別人的參與,我更不會裝出悲切的樣子哭著求你,在老文我看來,這中間的幾句,應該是這個意思才對。

到了結尾,所用的竹竿和魚尾,都是詩經里的典故,訴說的都是思念盼歸之類的相思之情,最后更是直接告訴司馬相如,男子漢大丈夫,該按自己的心意行事,何必管世俗的眼光和看法呢?很多學者解釋說最后一句是告訴他愛情不是金錢可以買來的,可是,這種事還需要在這里說么?而且也和男兒重意氣的意思接不上啊。

還有很多學者說這首詩不是卓文君寫的,是后世的文學家在編故事的時候替卓文君寫的,我倒覺得,這首詩就是卓文君寫的,倒是他們的故事里后來出現的十三字信和《怨郎詩》倒是一看就知道是后人杜撰的,因為那既不符合西漢前期的文法,也不是卓文君的風格,而這首《白頭吟》,卻閉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卓文君的幽怨。

司馬相如是什么樣的人,沒人比卓文君更清楚,他如果真是變心了,這樣一首詩不可能換的回來,連辛棄疾都說了,“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币黄娢膿Q來的回心轉意,這只是愛情小說里給大家編制的美好愿望,其實真是的故事應該是,司馬相如迫于大環境的壓力,考慮也納一個妾,并且把想法告訴了卓文君,而聰明的卓文君知道,丈夫需要的是抗拒世俗的勇氣和一個可以下的臺階。

所以,這首詩,就是給司馬相如勇氣,“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明確的告訴他,你是與眾不同的,你是真正的大丈夫,何必為這些世俗的看法所左右?而且也明確的告訴他,這首詩,就是你給他們的交代,于是,司馬相如收到信后,心領神會,將信中的詩公諸于眾,不但被大家接受了,還一時傳為佳話。

雖然這是我個人的見解,但我覺得這才是這首詩真正的意義,如果司馬相如真要納妾,還會去詢問卓文君?如果他真變了心,還會理會這樣的信?這就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聰明之處,而且,也在于,他們不管經歷的什么變化,都在心里清楚明白的知道,其實,我只在乎你!

——撰文——東籬若塵(文俊壹)——東籬說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