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2月18日,我終于做出了這個決定。
跳出一座圍城,去另一個更大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或許每一個從鵝廠離職的人有此番想法都不足為過,但當自己做下這個決定的時候,卻發現思想的包袱如此沉重。之前在公眾號看過一篇文章 《工作三年從騰訊離職,為什么我不愿意留在BAT》,文章簡要地摘述了大公司之痛與創業公司之病,這種論證方法可謂客觀,有理也有據。但反觀整個“離職季”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這些觀點反倒在我看來都是隔靴搔癢的影響因素。
2018年的4月25日,我覺得自己應該算是一個幸運的人。
最近走在路上總是幻想有人拿著刀從背后逼迫我,一步又一步地走向懸崖。
這是我不久前的一條朋友圈,驚動了不少朋友,都說我這是過度焦慮或者是輕度抑郁,我緊忙跟大家留言玩笑說是“要養胎”、“需要有人來繼承我的螞蟻花唄”,但顯有人知這是我多個夜晚輾轉反側后所具象夸張化的一幕。離職前3個月的每個晚上,我都會問自己“這一切是我想要的么?”。沒錯,持刀的兇手就是我自己。
從舒適區到懸崖只需要兩步
說道之前提到的大公司之弊——平臺光環、流程制度、修羅場 ,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左右一個人離職的主要原因。公司規模體量足夠大,企業生命周期達到成熟或衰退時,這些是企業管理或者說企業立足的競爭力中的核心一環。所謂適者生存,每一種體制下都有自己的游戲規則。無外乎你能否適應,或者說你喜不喜歡。
躊躇滿志與意氣風發是少年的模樣,經過兩年的洗禮,在這個重要的節點他問了自己兩個問題
“你想得到什么,如今得到了么”
“哪些你沒得到,還想得到么”
少年沉思良久后做出了回答,“沒有”、“我想”,于是他從舒適區向前走了兩部,也許如果沒有那把刀,他至今也不會看到懸崖前方到底有些什么。
互聯網從業者絕大多數都很焦慮,或者說在這個碎片化與快節奏又浮躁的社會背景下,不焦慮是不正常的。贍養老人、安居定所、供養子女,一旦經濟壓力成為你的精神負擔,你就透支了一半的生活動力。而互聯網行業又是一個解決生產效率的行業,所以當現階段人口遷移紅利到達天花板之后,供需關系也已基本滿足,純移動產品的賽道也隨之收窄,可選擇的產品方向愈發稀缺。在這種大環境下,可能很多人會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雖然話是沒錯,但又回到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結果才能去衡量你選擇或者努力的正確性。回到剛才的兩個問題:
“我想得到什么?”
人的不同階段的訴求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增長心態也會有所改變。30多歲可能會考慮糾結體力與智力的問題,但20多歲的人就去沉下心拼搏吧,積累我所需要的能力。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加速自己成長的平臺和環境。
“哪些我沒得到”
產品,行業,產業,這三個階段是一個產品經理進階的視角高度。只固化在產品之中,沒有一個行業或產業支撐,或者說視野達不到一個行業或產業的高度。那30歲的時候,你糾結的更多可能還是體力的問題。
所以對我來說,我急切的需要一個能夠加速成長的環境,需要一個足夠寬的賽道。當然,能擁有這兩點可以說是選擇離職后最理想的結果,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團隊、環境、行業、老大是不透明的,單從幾次面試中是無法了解透徹的。所以,我說自己是足夠幸運的。
經歷了從0到1組建全部團隊,選擇了AR這條賽道,雖然還有很多未知數。但我覺得未來能做的遠遠不止如此,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或許就是能夠看到自己比昨天更強一些。
除此之外,自己也將繼續培養寫作習慣,記錄這個行業、周邊產業,以及相關行業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