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雜志曾被認為是紙媒的希望,因為本身就是從市場中出生的他們,看上去要比那些一直生存在溫室里的紙糊的大廈要更堅強一些,換句話說,更不容易為錢所困。
然而現實是,不管因為什么,他們的時代似乎也要結束了。曾經被我們津津樂道的雜志一家接一家地被定格在惋惜聲里,無論是小眾的還是大眾的。
2016年歲末,我們失去了Franca Sozzani,一位致力于把時尚雜志打造成藝術品的杰出女性。這個時候我們猛然發現,即使是相對最不差錢的時尚傳媒業,愿意留下來盡心耕耘這份浮華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很顯然,如果僅僅是賺錢的話,有些地方效率更高或者說更省力一些,比如中國電影。
10年前,雜志社的大佬可以教育手下的實習生說,你以為這只是一本雜志?不,這是希望的燈塔。今天他們當然還能繼續說著這樣的話,前提是他們還在那里。
有相當多的讀者把時尚雜志用作穿搭參考,甚至只是去看看買什么物什是“屬于上流社會的”。讀者對于廣告的曖昧態度成為了時尚雜志尤其是時裝雜志維持品位的動力和基礎,但同時當購買力下降的時候,導購功能的弱化也將極大地影響讀者的興趣和欲望。所以當經濟寒冬到來的時候,一直處在食物鏈上游的時尚雜志突然有了“大廈將傾”的危機感并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但大廈真的會傾倒么?我個人保持樂觀的態度。時尚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人還在,審美還在,品牌還在,那么指引前行的燈塔就還會在。沒錯,新媒體給紙媒帶來了空前的沖擊,但中高端雜志的采編和整合能力目前仍然不是微信公眾號所能企及的。
由此,我翻出了曾經購買過的時尚雜志,按自己的口味和想法整理出了一份選擇男性時尚雜志的攻略,當然主要是一些市面上能買得到的大眾向雜志。既是與大家分享,也借此對那些堅持夢想與理念的時尚工作者表達敬意。
生活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提起中國的時尚雜志,很難不首先想到《生活》。
我不知道這本雜志和Henry Luce創辦的《LIFE》有什么聯系,但是當你在書架上看到一本8開的厚重雜志,很難不會被引起拿起來的欲望——至少掂量一下,然后感嘆一句,我的天,會有這么重的雜志。如果他們此時能翻開的話,大概無論如何都會買下一本來。就像第一次進入IMAX影院的感覺一樣,我很難想象有人能夠抵擋“巨幅畫面”的沖擊力。
我的意思是《生活》是有機會成為一本足夠“完美”的雜志的。但不得不說的是,就目前來看,這本雜志自己的定位更像是用來給中年人喝下午茶或睡前隨手翻閱的休閑讀物。他們在廣告上是這么說的:
《生活月刊》的靈感泉源和精神支柱是我們優越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以道馭器,以文載道,以美化情,以心傳心,是《生活月刊》的辦刊理想,亦令《生活月刊》成為當今中國以至全世界唯一一本關注心靈、提倡“心生活”的雜志。
反正我身邊的年輕人并沒有很多研究禪宗的,所以我只能理解為這本雜志不是為我準備的。這也是我沒有給文案滿分的原因,很多文章確實是不錯的,但是很遺憾,完全沒有閱讀欲望。渴望酒精的人面對白開水是不會產生興奮或者平靜的,但是,也許這種疏離感也是時尚的一種特征?
新視線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新視線》的總體呈現大概是在這里列出來的所有雜志中最合我口味的一種,這個從評分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只可惜,它已經停刊了。
我喜歡那些庖丁解牛式的文章,一刀下去,濃烈的血伴著腥味噴出來,看得見骨頭和內臟,那種感覺暢快淋漓。在這個時尚雜志日益”甜品化“的時代,能偶爾遇到窺探事物本質的文章,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幸運了。
《新視線》的版面設計經常呈現出一種復古的格調,令人想起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那個紙媒最繁盛的年代,那個時尚雜志也可以作為思想前線陣地的年代,那個一去不復返的年代。那些令人或興奮或咋舌或感慨萬千的圖片留下的,不僅僅是時尚所走過的歷史,更多的是我們曾經不顧一切的追求和神往。
至于選題我給了四星,那是因為把每一期的選題都敲打在讀者的G點上實在太難了,尤其是這樣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某一關鍵字鋪陳的雜志來說,如果對于選題興趣不大,那我可能就不會翻開這一期了,老實說《新視線》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但是畢竟以后再也沒有了,也許每一期過刊以后都會在藏品市場上有較高價值也未可知。
VISION 青年視覺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VISION 青年視覺》是我見過的所有雜志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的,總體風格濃墨重彩,雖然繽紛卻不雜亂,已經基本做到了純粹用圖像語言來表達主題。而且設計中會暗藏一些小心思,比如說每年的全套雜志合起來書脊是一幅圖之類的,這樣的用心很得讀者的喜愛。
但是另一個方面,這樣的純視覺系雜志從出生就是為特定的讀者群準備的,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圖像欣賞能力。因為雖然號稱是”國內最厚的時尚雜志“,但是這400多頁里一共也沒有幾個字,所以在打文案分的時候也略糾結,最后給了三顆星,但是對它來說這并不重要,不是么?
智族GQ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智族GQ》是國內最著名的時尚雜志之一。提起男性時尚雜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或者說在大多數人的心目里,時尚雜志無非都是這個樣子:填滿了品牌、模特和人物專訪的廣告合集。
《GQ》大概可以看作是男性版的《VOGUE》,反過來說也可以,反正都是同一個公司旗下的,《智族GQ》是《GQ》的中文版。很明顯《GQ》對市場是有很大野心的,他們的能量也足以支撐起這樣的野心。《GQ》試圖用某種內在聯系將所有男性文化元素包含進去,包括但不限于時裝、美食、電影、健身、性、音樂、旅游、運動、科技、書籍……這樣的策略一般會導致兩個結果:1.我可以在這里找到想要的一切;2.即使這里有一切我也不想看,因為太淺顯又太雜亂。
《GQ》能在市場上取得今天的地位大概就是因為他們把這樣的特點做到了極致。不過一定要指出的是,他們的人物稿水平在國內是頂級的,這也是《GQ》能出現在這個位置的主要原因。
ELLEMAN睿士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ELLEMAN》的總體風格和特點看起來似乎和《GQ》差不多,但是在排版上我多給了半顆星,原因出于兩點,其一是整體印象似乎更好一點,不至于有雜亂的感覺,其二是小開本在旅途中真的很方便。
Elle是法語“她”的意思,《ELLE》也是少數能與《VOGUE》正面競爭的時尚女刊,但是《ELLEMAN》似乎就沒有那么強勢了。我之所以能注意到這本雜志,除了剛剛提到的在旅途中方便攜帶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也擁有頂級的特稿團隊,去年引起較大討論的《1986,生死漂流》就首發于這里。但是那一期雜志里我更喜歡的是講述小城鎮青少年生活的《畢節夜少年》,這是一篇可以真切感受到溫度的通訊。
既然總體得分比《GQ》更高,為什么要放在后面呢?這是因為《智族GQ》的特稿關注更多的是人物形象,而《睿士ELLEMAN》關注更多的是社會現象。時尚是屬于大眾的,時尚是遠離大眾的,這是一個悖論。
Lens 視覺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創刊于2005年的《文景Lens》目前分成了《目客》和《視覺》兩個系列:《Lens?目客》即mook,是聚焦單一主題的“雜志書”;《Lens?視覺》則承擔原有的雜志內容和架構。所以可以把《Lens 視覺》看做《文景Lens》的延續,而《Lens 目客》則是延伸。
印象中《Lens 視覺》有相當可觀的固定讀者群。比起《生活》的高冷,《VISION 青年視覺》的前衛,風格更為親民的《Lens 視覺》無疑更容易受到學生群體的青睞。
在“文景”時期,他們是這么介紹自己的:
《文景Lens》,一本深度關注現實與人性的影像記錄雜志。Lens,不僅僅是一本雜志,更是一種獨特的觀看生活的目光、一種表述現實與人性的方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雜志的定位更接近于新聞類雜志,這種生于初心的社會責任感給了他們敏銳的反應和深度的審視,這些對于一本視覺系雜志而言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接地氣”的理念在增加了力量感的同時,也限制了時尚產品所需要的“疏離感”。
總的來說,《Lens 視覺》比一般的新聞類雜志格調更高,比一般的時尚類雜志更深入生活。但反過來也可以說,《Lens 視覺》在內容深度上比不過專業新聞類雜志,而在消費指導和生活展示方面也沒有其他時尚類雜志涉獵更廣。
這樣的不上不下是一種優勢還是一種尷尬,則取決于讀者的需求。
大都市 Numéro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有人說《大都市 Numéro》的品位是高于時尚“五大刊”(《VOGUE 服飾與美容》《ELLE 世界服裝之苑》《Harper’s BAZAAR 時尚芭莎》《COSMOPOLITAN 時尚》《Marie Claire?嘉人》)的,這種說法見仁見智,品位這種東西,每一個人的標準都是不同的。但是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大概是有些底氣的,畢竟人家的名字可是法語的。
《大都市 Numéro》最著名的特點是不常用女性做封面人物,每次有女性idol出現在封面上,總能引起“家里的”粉絲們一陣狂喜,然后把這本雜志猛夸一通。
總體來說,《大都市 Numéro》的整體質量和品位都是中規中矩的,能夠圓滿完成一本時尚雜志所需要承載的任務和功能,但同時似乎想不到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特點。在選題上格調較高,在排版上崇尚簡約,文案雖不獨特但有情懷,圖片風格總體較清新,消費指導力強。換句話說,如果你買時尚雜志主要是為了看里面的模特是怎么穿搭的,《大都市 Numéro》可能會在推薦列表中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T 風尚志雜志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T 風尚志雜志》是《紐約時報》旗下的時尚雜志《T Magazine》的中文版,2015年創刊,對于許多中國讀者來說,算是一張新面孔,但是目前的口碑很不錯,已經有部分讀者認為他們可以和《大都市 Numéro》并駕齊驅,“超然于五大刊之上”了。
《T Magazine》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紐約時報》的新聞傳統,視角偏重于文化,有很多深度不亞于專業新聞類刊物的長篇特稿。雄厚的資源和寬闊的視野使這本2004年創刊的雜志迅速在時尚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T 風尚志雜志》的大部分文章直接翻譯自英文版,文字質量有所保證,給了中國讀者提供了異域視角,同時也避免了選題因熱點撞車而流于俗套。但是對于抱著休閑目的翻開雜志的年輕讀者來說,面對著很多篇大篇幅深度長文——而且分析對象還是不那么有親近感的國際名人——會不會是一件特別需要耐心的事情?這是文案少了半顆星的原因。
在視覺觀感方面,《T 風尚志雜志》總體來講沒有很多容易挑剔的地方,除了在一些篇目里顯得有些過于嚴肅了,當他們愿意做得嚴肅的內容占有較大比重的時候——比如說《年度人物特輯》——會讓人覺得整體的風格略顯沉悶,尤其是剛剛經歷過以上那么多次的視覺轟炸之后。
但我絕不是說他們的圖片質量不好,《T 風尚志雜志》的時尚大片風評還是蠻不錯的。
時尚先生 Esquire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如果這篇文章寫于2016年6月份之前,你絕不會看到這里才看見《時尚先生 Esquire》,因為那個時候,“Esquire特稿實驗室”大概是中國最好的特稿團隊。他們的前主編李海鵬2003年6月19日在《南方周末》發表了著名的《舉重冠軍之死》,這篇報道被認為是“中國報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特稿”。他在《時尚先生 Esquire》組建的“Esquire特稿實驗室”也在近年相繼發表了《大興安嶺殺人事件》《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入侵的消息已經證實》《黑幫教父最后的敵人》等一系列具有較大反響的作品。
但這一切都止步于李海鵬的離職。
《時尚先生 Esquire》需要一段時間從這樣的大失血中恢復過來,但是如果不考慮這一點的話,就目前我拿在手里的這期來看,文案水平還不能達到和前面幾個四顆星以上的雜志相媲美的程度。他們也許真的需要從零開始。
另外在排版設計方面,《時尚先生 Esquire》的觀感和《智族GQ》是相似的。《時尚先生 Esquire》很厚,大概接近400頁,但是信息量并不大,里面有大量的各種紙質各種開本的廣告,而且不是時尚大片,是路邊燈牌上的那種廣告。
李海鵬不久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時尚雜志不是不差錢,它的廣告收入一直在下滑,這是在短期內不可逆的過程。”大概越是缺錢就越是容易追逐短期利益,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人是要吃飯的,但是這樣的心態終有一天會殺死他們曾經深愛的東西。
男人裝
選題 ★★★
排版 ★★☆
文案 ★★☆
圖片 ★★★
即使你從來沒聽說過“時尚”這個詞,你也不會對《男人裝》感到陌生,因為他們一定會被擺在所有待售雜志中最顯眼的地方。
《男人裝》擁有一本時尚雜志所需要的所有特征,他們也能合格地完成所有任務,主要的問題是他們的格調有點過于低俗了。如果你無意中看到他們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沒準你會認為這是某個成人用品品牌的營銷號。時尚的本質是一種具象化的欲望,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把“時尚”這個詞綁架在庸俗的男女關系上。
時尚雜志存在的意義是引領讀者的眼光,而不是舔他們的腳。
圖片給了三顆星是因為偶爾會有幾張攝影作品還是蠻喜歡的,雖然這樣的心情出現的概率有點低。
其他的話不想說了。
以上就是這一次翻出來的所有雜志了,放了封面圖的那一期都是我入了手的。
這十種雜志覆蓋了中國男性時尚的大部分版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只有《大都市 Numéro》在目錄里署明了攝影師的名字,而沒有任何一家在目錄中署上文案作者的名字——無論作者名氣大小,一家也沒有。
很多人對時尚雜志的看法是“月薪四五千的編輯教月薪兩三千的讀者怎么過月薪三萬的生活”,這樣的說法有一個隱含的前提是,“只有有錢人才配擁有時尚”,毫無疑問這樣的觀點是荒謬的。時尚是一種生活理念,并不是簡單等于奢侈品,很多很簡單很省錢的生活方式也會被時尚界所肯定。
還有很多人認為時尚雜志就是用來看別人怎么穿衣服的,他們可能會對上面提到的很多雜志感到疑惑,這不是時尚雜志吧,沒幾個模特啊。
消費指導確實是時尚雜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時尚雜志真正追求的是一種文化理念,他們希望創造一種社會氛圍,使所有人都愿意主動地追求美,或者說是追求更好的自己,所以在注重展示出色的外在裝飾的同時,他們也用了很大的比重去展示別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本國和他國的文化底蘊。
剛剛步入多元化時代的我們,需要有一條通往前方的道路,無論有沒有目的地,至少不至于迷失在失去了色彩的荒原上。
成為這樣一條道路,還有什么比“時尚”更適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