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德?

圣人不以成人殊其志,不因無位異其修,故時誠。

如果說身體如同電腦的硬件設備,那一個人的思維就像軟件配置。想運轉的快又好,就要兩者兼備。身體我們自帶免疫反饋機制,但是思維這東西看不見又摸不著,怎么去說它是運轉的好還是不好呢?人類語言的進化解決的這個難題,一個人有怎樣的言行,就有怎樣的思想。可能會反駁,“有些人會裝啊”,這個裝是給別人看的,但騙不過自己,就像一款好的思維用起來舒服的主子是自己,也不是別人。

上面這句話說,圣人啊,不因為成人這件事兒就把志向搞得多么不同,也不會因為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同就改變自己的修為。所以圣人時時刻刻都是誠的。

放在現代社會的縮影就是,你不給我加工資我憑什么更努力工作?你不信任我我憑什么先信任你?你沒有很愛很愛我我怎么去很愛很愛你?……
這是一款“你都沒X我憑什么Y”的思維方式。
換一種立場來看,就變為 你沒更努力工作我憑什么給你加工資?你也沒先信任我我憑什么先信任你?你都沒有很愛我我憑什么很愛你?

誰對誰錯?如果這樣爭辯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果。我有我的立場,你有你的辯詞。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也不過如此。

這在圣人看來沒不存在有什么X,不管ABCDE是什么,我都會做Y,因為這是我的選擇,這個選擇代表了我的一部分。
我給你一元錢,你給我一塊糖,這叫交換。但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夠交換,沒辦法交換,也無法去回答對方憑什么的。你也可以回答,什么都不憑,我樂意。
我相信正是有很多“不為什么,老子愿意”的選擇,才會讓生活是有溫度的。也是因為那些什么都不憑的選擇,構成了我們最獨特的部分,也是我們拿來回答我是誰的

當我們問出“憑什么”的時候,其實是在試圖進行交換。切換一種思維去看,交換該交換的,也請保留“什么都不憑我樂意”的部分給自己。

講道的時候說“德不至而道不凝”。何為德?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覺得一個人的德行就是“什么都不憑我樂意”的那部分。

外在環節改變人隨之而變再正常不過,趨利避害人之天性,就連一條狗通過訓練也可以有“有所作為”。而不因環境改變而改變的部分,才是你的德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