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七天(西安博物館、小雁塔、碑林博物館、鐘樓、鼓樓、回坊)
今天繼續到西安市區游玩,打算上午先到西安博物館、小雁塔,中午到回民街感受陜西美食,下午就近看一下碑林博物館和古城墻。
? ? ? ? 西安博物館
由于昨天游華山比較辛苦,今天早上出門較晚,9點半才出發,先在路邊給車加了油,就直奔小雁塔附近的西安博物館。沒想到周六市區道路還很擁堵,直到10點45分才到西安博物館。
西博不像陜博那樣人山人海,很輕松就拿到了參觀票。博物館還提供志愿者講解服務,這些志愿者大多是在校大學生,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前兩年女兒在北航上大學時,也在北航的航天博物館干過志愿者。于是我們就請了一位自愿者,她也是一位在校大學生,雖說她的介紹我不一定很滿意,但自始至終我們都很支持她。
博物館主要展廳在負一樓,以館藏文物“古都西安”為題,以西安作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為主線,以歷代文物的展示為基礎,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發展史和都城社會生活狀況。
在“古都西安”的總標題下,又分為“千年古都”和“帝都萬象”兩部分。
其中,“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明、清西安”為章節,集中反映歷代都城規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發展變化情況;并以模型、圖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規模及重要的宮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別突出了隋唐長安城,同時還制作了漢長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對城市發展史的展示。
“帝都萬象”部分,區分為“周秦文明”“漢唐風采”“府城華章”三個章節,以各個歷史時期文物的基本用途為組合,從不同的側面再現出帝都生活的萬千氣象。
西博的一樓正廳展示的卻是“大巧美工”,主要展示周、秦、漢、唐歷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展出的都是歷代工藝精品。
二樓是自由展廳,最近展出的是德國萊菌蘭——普法爾茨州文化遺產珍寶,不過跟中國古代珍品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由于之前剛參觀過陜博,對這里展示的內容也就概略地了解一下,就轉為參觀小雁塔。
? ? ? ? 小雁塔
其實小雁塔本就屬于西安博物館的一部分,與展館一起座落于一座園林之中,是西博收藏的最大的一件文物。
小雁塔現在已然是西安城內的一個集名勝古跡、園林、博物館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區。歷史上這里是古城小有名氣的“薦福寺”,“薦福寺”原為唐高宗安息而修建的廟宇,是皇家禁地,但現在已成為大眾的休閑地。園區如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湖中央幾支噴薄而出的水柱把佇立在后面的小雁塔秀麗的身姿若隱若現地展示在綠樹叢中,有些迷離,也顯古韻。
小雁塔前面之所以冠了一個“小”字,其實是跟大雁塔相比較而言的。一是它身高43.4米,低于大雁塔的64.5米,矮了人家21.1米;二是它修建于公元707年,年代晚于大雁塔的修建時間,是公元652年。它們的相同點在于都與佛教有關,大雁塔是專為供奉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而建,小雁塔是為了存放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
比起大雁塔,小雁塔算得上小家碧玉,卻真正的有著寺廟的清幽與靜謐。在高大的古樹掩映之下,顯得有些嬌小秀麗,卻意外的叫人難忘。這里的確環境優美,清靜,游人不多,反而是本地人的休閑之處。
只是小雁塔今天并未對外開放,不能上塔,只能在所屬的薦福寺院走走。里面綠意森森,有大雄寶殿邊的幾株百年國槐,有爬滿爬山虎的小樓“白衣閣”,有種著紫藤的小院,有許多石雕的老拴馬樁,在這里走一走,會有一種格外的悠閑自在,感受到一種安詳靜謐,卻沒有聽到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
? ? ? ? 老米家羊肉泡饃
離開小雁塔,我們準備找個地方吃飯。考慮到停車和下午參觀西安城墻,我在高德地圖搜到城墻東有停車場,便驅車前往,當行駛到一半,又發現這里離回民街較遠,便半途改道去碑林博物館,心想這里肯定有停車的地方。看來在市區自駕出行也不是很方便。
碑林博物館緊靠南城墻,卻沒有找到停車場,見城墻下面一線停滿了車輛,我想別人可以停,我們也不成問題,便找了一處空位把車停好。
這時已經13點半,好在附近找到了一家老米家羊肉泡饃店,打算嘗嘗西安的羊肉泡饃。
到西安是一定要吃羊肉泡饃的,據說以老孫家最為出名,其次就是老米家,還有老劉家等。不過今天我們去的是一家加盟店。
于是我們各點了一份羊肉和牛肉泡饃,又各要了一個饃,慢慢自己掰起來。手掰饃可絕對是個細致活,聽說要掰成綠豆般大小,泡起來才入味,才泡得開,不然品味不到其真諦。慢工出細活,雖然肚子已經很餓,我們還是堅持一點點地掰,大約花了十幾分鐘,才把一個饃掰完。
伙計把我們掰完的饃拿走后,一會兒便端上來一份熱氣騰騰的泡饃。發現泡饃的標配是每碗各帶一小碟糖錯大蒜,本地人還會要一瓶冰鎮汽水。
一碗泡饃下肚,真覺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但吃得也很飽,特別是到胃里后,饃還會膨脹,不容易消化。
? ? ? ? 碑林博物館
飯后往城墻走,卻意外發現附近有專門的停車場,趕緊將車移到停車場。畢竟是借來的車,可千萬不能讓人家的車貼單。
按計劃我們先參觀碑林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十幾年前我曾經來過,但已經沒有什么更深的印象,只記得這里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是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
乘梅去停車之機,我先憑軍官證免費進館,邊看邊等候。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正想進入石刻藝術館參觀,卻接到梅的電話,她本想購博物館和城墻兩處一起的套票,但工作人員說,今天4點以后城墻將不對外開放,因為有重要的活動安排。這時老郭也通知我,晚上的聚餐安排在臨潼國際大灑店,我們還得盡早趕回臨潼。
所以干脆改變計劃,碑林博物館和城墻另外安排時間再來。決定接下來改騎共享單車,到回民街轉轉,然后就打道回府。
? ? ? ? 關中書院、鐘樓、鼓樓、回坊、城墻根
其實騎車逛街是最好的一種出游方式。
我們從博物館出發,途經書院門。書院門,當然并不只是一道門。簡單地說,它是一條窄窄短短的街,走到盡頭,又蜿蜒出幾條更細小的巷弄。
書院門的起點有一座小巧的牌樓,上書“書院門”三個金字。兩邊柱子上寫著對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漆面已經相當斑駁。這副對聯點出了這條街中藏有的西安文脈:碑林和關中書院。
沿著街道向前走,很快就見到了關中書院,只見它偏處一隅、兀自獨立于西安這座喧囂城市之外。
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不過,現在的關中書院已經變成了西安師范學校,建筑依然保持舊時的古樸模樣。
我們依次騎過了鐘樓和鼓樓。鐘樓和鼓樓并稱“姊妹樓”“文武樓”,兩樓相隔不遠,伙伴般隔空相望。
鐘樓位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對西安人來說,鐘樓是實實在在的西安標志,不僅是一座古建筑,還是一個交通環島,是西安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
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早建4年 。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和鐘樓相距僅200米,互相對應。
鐘樓和鼓樓均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因為時間關系,兩處都沒有停車上樓,直奔回民街,卻發現回民街就在鼓樓后側。
其實所謂回民街,可不僅是鼓樓背后北院門這條人最多的街。此處地道的叫法應該是“回坊”,歷史悠遠。唐時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紛紛來長安貿易,聚居于此,逐漸形成唐代稱為“番坊”的穆斯林居住區。
今天,揚名海外的回坊被單純看作“回民小吃街”,各種北方小吃,琳瑯滿目,老孫家泡饃、肉夾饃、水盆羊肉、羊蹄、燴羊雜、麻醬釀皮、胡辣湯、柿子餅、石榴汁等,讓你應接不暇,但是今天卻沒有什么食欲。一是感覺這里環境不是很好,二是中午吃了泡饃根本就沒有消化。
沿街騎了一個來回,回到南城墻根,又停車順著墻根走了一段。感覺上不了城墻,沿著城墻根走走也不錯。最后回到碑林博物館旁的孔屆,在附近一咖啡店點了一杯意式濃咖,稍做休息,便于4點50分開車返回臨潼。
這就是自游行的好處,走到哪玩到哪,不受他人的制約。
不過下午梁同學又打來電話,告訴我山西的靳同學今天也來西安了,約我晚上一聚,可我已經與老郭有約在先,不能失約,便相約明天晚上我們同學再聚。于是決定明天去終南山,將去延安的時間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