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清明,回鄉祭祖,順便一覽村野風光,多是一番熟悉景象。
仔細想來,鄉間里的空氣最是讓人舒服,尤其在這四月天,空氣中承載著是春天的氣息。一陣風從村子的西南方吹來,空氣中承載著的是些許花的芬芳,有著一點濕氣,還有似有若無的油菜花香。山坡上,樹木發芽換新葉,在柔和的日光照射下綠的發油發亮;野地里,各種雜草綠了土地,掙著生長。放眼望去,遠處是一片片粘連在一起的黃色,走進些,發現它們還夾著清脆的綠色,那些是金燦燦的油菜,它們是這個時節,最鮮艷的色彩。
很想說,熟悉的是家鄉的氣息,它的布局、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村南的紅磚青瓦房,村北的一排小學堂,村的東邊是數畝方塘,水清魚肥,是我少時最愛玩的地方,村的西邊是一座山丘,我的幾位祖先們就埋葬在那里。門前的那棵梨樹的樹齡許是有我這般大,樹干粗壯伴著蒼老的褶皺,那是歷經風吹日曬的證明,若是等到果實成熟,空氣中彌漫著是梨的淡淡清香。屋后,那一小片竹林郁郁蔥蔥,是夏日午后,我最愛乘涼的地方。不遠處的凹地,是一片彼此挨著的田地,一條河溝在田邊流過,滋潤著這片肥沃的大地。再往前,就是另一個村子了。
漫步走在稻田田埂上,此時還未到插秧的時間,田里的土壤還沒翻動,田里散發出陣陣的泥土氣息,它不是驕陽似火的夏日午后,一陣雨過,摻雜著濕氣的土壤氣味,一嗅便知它的那種肥沃氣息。繼續漫無目的的走著,雜草打在鞋子上,會發出啪嗒啪嗒的細微響聲,偶爾也會有一只早已與周圍植被融為一體的青綠色螞蚱蹦出草叢。此時正是青蛙繁殖季節,蛙鳴是響徹這片寧靜的土地的,稻田的水里遇見幾只更是不會奇怪。
最難忘的熟悉,是親人的氣息。中華文明對于“根”的重視,想來從堯舜禹時代已然開始,后來便有了黃帝。我的根就是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且不說村西邊的幾座墳塋,只說我在這塊土地生長了最童真美好的十年,這里便是我的根了,更何況,關愛我的親人,純樸友好的鄰居,他們都生活在這里。村口的老人,每次見面都樂呵呵,很讓人親切,村南邊上,也有一位老爺爺,喜愛垂釣,我也經常跟著他四處釣魚,那也是我少時最好玩的歷經之一。屋前屋后,住著是我的大伯,二伯,他們中間的那座低矮房,住著我的爺爺奶奶,大家白天各自忙碌,晚上便可以串門聊天,平日里互幫互助,節日里熱鬧萬分。
我就這么放空自我,凈化著心靈,融入這原汁原味的自然風光。突然,一陣機器的轟鳴打破原有的沉靜,將我從入定狀態驚醒,將我拉回現實,原來是翻耕機工作的響聲。我恍然明白,我記憶里的故鄉發生了很多改變,村子里的人,有的遠離了這里,有的諸如和我一起垂釣的老人,也已離世,青壯年們多是外出打工,年底才回,村子失去了生機。村落的房屋或是翻新或是重建,失去了原來的古樸韻味。而且現代化的步伐確實在蠶食著鄉村,遠離喧囂已然不再可能,當然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啊,我怕有一天,若是這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地”,只能在記憶里追尋它的氣息,恍恍惚惚,觸不可及。
回程的路上,遲暮的夕陽,從無暇的空中、從樹林間隙中傾瀉而下,照在車窗上,照在我的眼神里,我的思緒萬千,眼中有閃閃淚光。
我的那存在少時記憶里的家鄉啊,湛藍藍的天,潔白無瑕的云,又或是起伏不平的山丘,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溪水、方塘,還有啊,兒時的小伙伴,與他們的嬉玩游鬧,都深深印記在我不到十歲的內心。現如今,我的童年不再有,我的故鄉也在離我遠去,當最后一波居住在這片土地的親人逝去,留下的怕只有“不食人間煙火”氣的鄉野景致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