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異類》的第四章天才之憂(下)
作者通過貧困家庭的蘭根 與中產階級的羅伯特.奧本海默為主要切入點講述兩個天才兒童不用的成長歷程。其中中產階級父母的"協同培養"是對我觸動比較大的,分享給小伙伴們 希望小伙伴們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幫助。
協同協養 顧名思義,這種模式傾向于"發掘孩子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作為對照,低收入家庭更傾向于"自然成長",把撫養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責任,而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
中產階級的父母從孩子童年時期就讓孩子穿梭于各項活動之中,并聽取孩子對老師、教練或是隊友的評價。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不會硬性下達命令,他們希望孩子與他們頂嘴,和他們討價還價,并站在成人角度問他們問題,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在必要的時候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在權威面前如向維護自己的權益。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權利"意識,有的父母甚至事無巨細,言傳身教,讓他明白社會中的游戲規則,并鼓勵他去實踐,這些能使孩子在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而貧困家庭的家長總是震懾于權威,行事消極,缺乏互動,孩子表現的安靜、順從。
特曼曾將730名男性分三組,做好為研究對象。"協同培養"原則下長大的孩子更加機靈、沉著、 衣著得體、富有吸引力。而處于下層社會的家庭出生的天才少年,最終幾乎沒有一個僅依靠自己的智力獲得成功。其中家庭背景發揮了重要作用。?
讀到此,你是否也與我有同感,對于孩子教育,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如何協助他擁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