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盡管很多書籍中都已經花費大量的篇幅去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某項技能)”。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的時候,甲很可能想都沒有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了他心智的一部分。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他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僅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地結論只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沒有學習這項技能遇到一點尷尬時,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更易,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做出同樣的選擇。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再觀察一下周圍的、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像乙一樣的人比較多,比像甲一樣的人多得多。
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和乙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的理由竟然一模一樣的!人們通常認為,恰當的邏輯訓練能夠提高一個人作出正確選擇的幾率。可在上述情況下,大多數邏輯都是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相反,比比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孩子駁得啞口無言就是這類情況——并不是孩子不講邏輯,也不是孩子的觀點正確,只是他就是無法理解父母所要傳遞的經驗或者道理。他們不相信的理由和父母相信的理由很可能一模一樣的,歷史上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其實目的都是“讓人類的明天更美好”,可偏偏出現了對立的兩派人,他們為了原本一模一樣的理想爭執不休,甚至“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幾代人的福祉。
就像我自己,在一次單位團委書記招聘時,才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缺項,不知道提前準備講話稿件、不知道演講的基本流程及技巧,最主要的是臺上太緊張,甚至有趕緊結束,但又不希望趕緊結束的困窘,明明知道欠缺東西而發揮不好,但又心存僥幸而自我吹捧還可以,就這樣在懵懂中結束了,但有了這次的教訓總想著去好好研究演講,可是“總以學了有什么用、已經晚了”為借口拖延,直到后來的一次總公司招聘中,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但又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的時候,才發現其實任何時候并不晚的道理,但就這樣自己仍不為所動,直到今天、直到現在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那么大多數乙方中的一人,且在孜孜不倦的貢獻著經典例證。
同樣的還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的經典例證,2016年12月接觸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李笑來老師一直在說,英語、編程以及寫作是一生必會的三項技能,除了寫作(準確的應該說反思寫作)在持續輸出外,其余的均未涉足,直到幾天前的一個偶爾機會,看到總公司的招聘中,居然大多數的崗位要求英語表達和翻譯,才意識到應該抓緊學起來,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樣的職稱考過或現在不用考職稱英語了,就不用再學習英語了的心理,吸取了前一次的重大失利后,這次的我不再拖延,而是快速進入了英語學習,盡管這次的招聘已經過去,但我相信學了一定會有用,這可能就是我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學到的、打磨出來的元認知分析的一部分吧!欣慰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