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花費了我五天時間,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的心緒難以平靜。我在書中做了很多標記,很多細節還需要一讀再讀。
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是被這本書的封面上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入,我逐漸忘了這句話,直到讀到后面,這句話又突然冒出在腦子里,這個時候我陷入了思考和沉默。下面是伍綺詩說的一段話:
我查了作者的一些資料。伍綺詩是華裔,她寫了六年,一鳴驚人。
我認為書中的故事和她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如書中所說,是一份告白。
故事中十六歲的莉迪亞,被寄予父母所有期待,她用自己的生命作出的無聲又沉重的告白。她終于要擺脫父母的期待,去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要實現一輩子都想聽到的那句話:“你的人生完全取決于你能做你想做的人和事。”
直到有一天,她失蹤死了,她的媽媽瑪麗林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為整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希望殺了她。
莉迪亞本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因為自己的童年遭受到壓抑,和不自由。一個家庭的沉默久了,就會被鉆空子。
說到這,我想起蔣勛說過的一句話:“母愛有時候也是一種暴力,愛意過濃,束縛太多,就會接近暴力。”
小說后面不停反復說的一句話:“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切都錯了,而且錯的如此徹底。”
瑪麗林回家了,這就算不是一切錯誤都開始,也是重要的時間節點。說到這里,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慶幸的是沒有人逼著我學習,我幾乎全憑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
小說中的父母(詹姆斯和瑪麗林)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沒有溝通的愛。看著孩子微笑但不一定開心啊,沉默不一定就是默許。愛不是強加。
上學時父母總說:“努力學習,再加把勁,等考上大學了就解放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人活著總要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有的人為了親人,為了夢想,為了責任,……反正不管怎樣我們總得知道人生的意義。
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因為并不會總有失而復得的美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