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會矯情地感嘆:讀過許多的育兒書籍,仍然教不好一個孩子。哈哈,是的,我盜版了一下時下流行金句。
我自認為是非常注重科學育兒的媽媽,拜讀了不少育兒大作,從《育兒百科》到《捕捉孩子敏感期》,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到《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會說》等等等等,就是為了努力做一個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媽媽??墒呛芏啻问碌脚R頭,仍然止不住抓狂到想撞墻。
最近幾天,我下定決心,要好好把我從書中學習到的知識,切實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并忠實記錄效果,做為案例積累。今天要說的就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放學接了兒子回家,兩個人都開開心心的,等到在樓下玩了半小時回到家,我在廚房準備洗菜呢,聽見兒子帶著哭腔在房間嚷:“怎么辦哪?數學書忘記在教室了,不能寫數學作業了,怎么辦哪?”
我過去一看,他跪坐在地板上,書包敞開放在一邊,地上還散放著幾本書,顯然是準備寫作業時才發現自己把數學書忘記在學校了。
見我過去,他開始抽泣起來:“今天的作業不是同步訓練,老師叫寫數學書上的作業,我收書包時忘記檢查抽屜了,書忘了帶回來,怎么辦哪?”
看得出來,他非常擔心。
換了平時,很討厭孩子哭的我肯定會說,別哭了,別哭了,現在哭也沒用,又不是哭哭書就會自己飛回來,還是想想辦法吧。
但是最近總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所以我暗暗跟自己說,先別管事情怎么解決,情緒第一!
第一,無論孩子的感受(情緒)是什么,首要重點是要接納它,而不是否定,因為感受沒有對錯。
所以,我沒有向往常那樣說別哭了,別哭了。
第二,盡量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個一年級的學生,忘記把家庭作業帶回來,會不會很著急擔心害怕,會不會哭泣呢?答案是極有可能。
第三,說出他們的感受,產生共情。
把這三點在腦子里過了一遍,我走到兒子身邊,也跪坐下來,盡量溫和地說:“書落在學校里,不能寫作業,你一定很擔心很難過吧?”
“是啊,怎么辦?現在教室已經關門了,也沒辦法去拿書了!”盡管還是在哭,可是他自己已經在考慮補救的方法了,雖然是一個無效的辦法。
“嗯,教室四點多就關門了,今天確實沒辦法拿到書了。”
“明天老師問起來(為什么沒寫作業),我告訴她,她肯定不會相信我的!”----自己想出的第二個辦法,跟老師解釋,但是覺得老師不會相信他。
“這樣啊,那有沒有別的好辦法呢?”
他又開始大哭起來:“沒有辦法了,你幫我想一個辦法!”接連兩個解決方案都被自己一一否定,他的情緒又爆發了,只得轉而求助我。
我說:“能不能明天早一點去上學然后在上課前把作業寫了呢?”
他哭泣聲小了點,想了一下,“不行,去的太早教室門又不開,等門開了沒多久就上課了?!?br>
“可是我看你每次寫數學作業都很快呢?!蔽曳_數學同步訓練手冊,給他看他上次的家庭作業,“寫這一頁你當時只用了幾分鐘。”
“是嗎,我看看。”看了幾秒鐘,他說:“那好吧,你明天早上記得要早一點叫醒我,一醒就跟我說要到學校去補做作業,這樣我就會快點起床了?!?br>
“沒問題。不過以后要注意什么呢?”
“放學仔細檢查書包?”
難以置信,就這樣,根本不需要我叫他別哭,叫他想辦法,或者提高音量,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綜合起來說,碰到孩子有情緒時,是這樣的:
1.不能否定他的情緒和感受。
2.換位思考,理解他的情緒。
3.共情,說出他的情緒。
然后,problem s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