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
在昆明長水機場候機時,準備買本書打發等機時時光。在三天的課程中收獲頗豐,為了將收獲后的平靜持續下去,我知道我需要一本書,來填充那閑下來就開始胡思亂想的大腦?!稛o聲告白》就這樣進入我的視野。我需要一本小說,看到的是一位華裔作家在2014年獲得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的第一名后決定買下它。翻了一下,不知所云,想著與前兩天看的小說一樣吧,只是本小說。也好,就算是學習如何表達好了。于是,坐在候機廳認真讀起來。然而,故事就是這樣吸引了我,心越來越緊,有時竟無法呼吸,讀至最后,決定,一定要將這本書傳播出去,給有需要的父母(當然,有些父母不并認為他們需要)一個警示。
故事發生在70年代,圍繞著美國的一個五口之家展開。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長子內斯,以及兩個女兒:長女莉迪亞和小女兒漢娜。
父親詹姆斯是出生在美國本土的中國人。由于父母的工作與背景,從小與環境格格不入,在被歧視中孤獨成長。他強烈想要融入生活的環境,被這個社會接納,并擁有眾多的朋友。然而,除了逃避回避外,并沒有完成自己的愿望地生活著。在瑪麗琳的時候,想必是能娶到一個美國女人是夢寐以求的吧,當然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
母親瑪麗琳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母親要求完美,從小告訴瑪麗琳,管理家庭是一個女人應該選擇通往幸福最佳的路徑。而瑪麗琳有著自己的夢想,對“醫生”有著一份執著的渴望。當瑪麗琳在大學三年級遇到詹姆斯一見傾心,因懷孕未畢業就嫁給了詹姆斯,說服自己的理由是,媽媽是這樣說的,嫁一個哈佛人一生無憂。不過,他們的婚姻并沒有得到瑪麗琳的母親的祝福,而是在“這樣是不對的,瑪麗琳,這樣是不對的”的話語中進行了她與詹姆斯的婚禮。之后,瑪麗琳直到母親死去也沒有與母親聯系過,而她的母親也從未與她聯系過。
兒子內斯出生后因外貌象父親----一個中國人的模樣,使父親有種莫名的擔心。內斯被父親的愿望強壓下,去結交朋友受到嘲諷、奚落、冷漠之后并沒有得到父親的安撫;在想在得到關注時,受的是父母的無視甚至鄙視后;在發現新的事物想要分享時,父母反饋的是不解與冷淡;在得到成就想要慶祝時,父母關注的只是對結果的興奮而非他本人……因為內斯未能達到的愿望而鄙視他的父親,充滿了對內斯的不滿,認為內斯是懦弱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投射?就這樣,內斯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關注家中的任何人,一心想要逃離這個家庭,而這個逃離變成內斯的動力。
小女兒漢娜,是在瑪麗琳擁有兩個孩子之后、母親去世后決心做回自己離家出走去完成夢想的幾個月后發現懷上的。漢娜的到來,正好是瑪麗琳堅持不下去學業的學習的借口回到了家中。從漢娜出生到故事結尾,寫她的篇幅就如同她本人一樣,不要關注,不愿被任何人發現,經常會躲在桌子下面觀察這個世界,觀察家里的每個她愛的人。她愛家里的每一個人,會偷偷珍藏家人不要或不珍貴的東西,時常獨處時拿出來賞玩回憶。她能洞察家里每個人的內心需要,以及即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她就是如此乖巧活在這個世界上,她討好著家里的每一個人,因為當她試圖與每個人親近時,他們都會象抖掉虱子一樣將她抖掉。
大女兒莉迪亞,故事以“莉迪亞死了,而他們還不知道”開篇。這樣的開篇讓我對莉迪亞充滿了想象,我甚至想這是作者獨特帶入方式吧。然后,莉迪亞確實死了。莉迪亞小小的時候,母親瑪麗琳為了所謂的夢想離家出走,導致家庭幾近毀滅,小小的她祈禱:只要母親回來,她會滿足母親所有的愿望。所以,母親回來后,她開始踐行她的承諾,做一個聽說的優秀孩子。而做為媽媽的瑪麗琳已然將自己的愿望強加了莉迪亞身上。自此開始,莉迪亞的生命不現屬于自己,她是作為“是團結整個家庭的和擔負著父母的愿望”存活的。母親要求學習成績,父親多結交朋友,為了避免父母的不悅,莉迪亞可以假裝給朋友電話聊天一個多小時,而對方只是一個未接通的電話。成績下劃到不及格,為不讓母親擔心,告訴母親一切都很好。她沒有朋友,沒有自己,她不開心,不快樂,而這一切,做為她的父母一概不知?!澳悴幌胛⑿??怎么辦?逼自己笑。避免批評、譴責或者抱怨”。書中提到父親終于送了一份莉迪亞想的禮物----一條項鏈,當喜悅還沒有開始時得知項鏈的愿望后,莉迪亞恨透了這條項鏈,戴上它如同戴上了一個枷鎖。當漢娜偷戴被發現時,莉迪亞狠狠地從漢娜脖子上扯掉告訴妹妹:“你不需要這個,你覺得你需要,但其實你不需要。再也不會戴這個,永遠不會,答應我!”她這樣告訴漢娜:“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別笑,要記住”。當杰克,那個她想拿他做為反抗的工具的男孩,在拒絕她時說:“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么。你呢?莉迪亞,你想要什么?”“至少我不會一直讓別人告訴我該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崩虻蟻嗠m然憤怒杰克的拒絕,但她知道杰克說的對。她一直活在恐懼之中,她擔心有一天母親會再次消失,她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會再次瓦解。她不知道除了恐懼她還能做些什么。杰克的話讓莉迪亞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知道她想要什么,她該如何去做,她如釋重負,并且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就這樣消失了。
引發:三個孩子,三類性格,三種命運。這是關乎原生家庭的問題。內斯,內向,不善言辭,痛恨父親,心疼莉迪亞,以要逃離家庭來結束宿命的輪回。莉迪亞,善良,聽話,承擔著父母的愿望,最終于不堪重負,選擇結束生命。漢娜,乖巧,懂事,洞察力極強,不要存在,討好每個人去委屈著自己。我在此不想評價父母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是的,他們給出是他們所能及的愛,但,我們是否可反省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愛?愛要如何表達、傳遞和保護?如何成就自己?如何成就家庭?如何成就孩子?這是父母的功課。突然想到艾瑞克波恩的一句話:人一生下來就好像王子或公主,后來在父母的親吻中變成了青蛙。
或許,世界和平,沒有種族歧視,故事就不是這樣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