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2. 《巨嬰國》第4章(25-35節(jié))
核心要點:
一、處理挫折的正確方式
1. 事情層面自我歸因,但不過分,同時也能客觀歸因外界
2. 情緒層面上自我安撫,并尋求他人支持
3. 讓一些必然出現(xiàn)的情感(如悲傷),得以流動
4. 不管如何歸因,有何種情緒,都會自愛
二、核心自我
一旦核心自我誕生了,環(huán)境的變化會激發(fā)你的反應,但難以動搖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從環(huán)境中跳出來觀察的能力。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wěn)穩(wěn)的站在那里。它會搖晃,搖晃是一種呼應,但只是搖晃,根基不被動搖。
三、過渡性客體
一個人走出自己孤獨的想象世界,而進入現(xiàn)實世界前的一個過渡態(tài),他通過控制一個過渡性客體而初步形成對外界的掌控感。
四、導致千人一面的關鍵
1. 共生心理
2. 原始嫉妒(獨占心理):我要占有一切好,不想分享;誰任何一個地方比我好,我都眼紅嫉妒。這也源于共生心理。
五、三種嫉妒
1. 三角關系中的性嫉妒
2. 原始嫉妒
3. 我不能好你也不能好的嫉妒
六、敵意想象五部曲
1. 你要按我的來(全能自戀導致的控制)
2. 否則,我憤怒(因控制失敗而引起的憤怒)
3. 我的憤怒攻擊了你,而你必定會還擊我(想象,而非現(xiàn)實)
4. 隨后我發(fā)現(xiàn),你的種種行為,都是在還擊我(想象,而非現(xiàn)實)
5. 我很委屈,我沒對你做什么,你為何這樣,所以更憤怒
七、覺知外部世界的四個等級
1. 信任外部世界并因此可以向外部世界傾注熱情(最好的)
2. 將外部世界過度理想化(次好的)
3. 將外部世界知覺為一個苛刻的神,它會滿足你的一些需求,但很苛刻,你稍有差池,它便會懲罰你,譬如邪教信徒(次差的)
4. 將外部世界知覺為被一個無所不能的迫害者所掌握的(最差的):即被迫害
八、被迫害的兩個等級
1. 你很容易感覺到被迫害,但迫害你的,是很多因素,并未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
2. 你覺得,存在一個系統(tǒng)的迫害者,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它干的——即迫害妄想
名詞解釋【迫害妄想】: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的經(jīng)典癥狀,覺得被某個無所不能的人構建的一個加害系統(tǒng)所監(jiān)視所迫害,自己的一切不幸和以外都是他和這個系統(tǒng)干的。
九、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是反社會人格的前身,和反社會人格的表現(xiàn)很相像。品行障礙未必能發(fā)展成反社會人格,但反社會人格的人在青少年一定會有品行障礙。之所以不講未成年人為反社會人格是因為,按照經(jīng)典說法,一個人到了18歲才能形成人格。
1. 反社會人格/品行障礙的特點:
- 他常行惡,也即反社會
- 行惡,特別是傷害別人,會給他帶來快樂——這種快樂,直接建立在傷害別人之上;行惡時,沒有絲毫的規(guī)則約束,可表現(xiàn)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流暢。
- 行惡時,沒有利益上的目的,甚至沒有情感目的,就是隨機抓住與他們擦肩而過的生靈,進行沒有底線的攻擊。
2. 反社會人格/品行障礙的核心缺陷:缺乏共情能力
3. 反社會人格的潛在原因
(1)大腦創(chuàng)傷或基因問題,即不逆轉的生理原因
(2)精神分析認為:反社會人格的創(chuàng)傷發(fā)生在嬰兒期,甚至嬰兒早期,因此療愈變得極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