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灰色的故事,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不懂所以灰白。描摹了啟程初期的困擾,目睹了一個見仁見智的故事? ? 。全文一千字建議閱讀時間四分鐘。
眾多進藏的理由之中
在青藏高原上找尋
“靈魂的歸宿,信仰的棲巢”
雖然流俗
卻也認同有其深刻
莫不高端
也為“信眾”所服
我也想自命而感慨
“你不懂所以我不說”
后來用“西藏”和“歸宿”作為關鍵詞搜索,我最認同的一篇文章是《和平解放西藏是西藏歷史發展的必然歸宿》,沒有之一
在西藏談及靈魂
必然離不開禿鷲
我一度錯誤的認知天葬
以為禿鷲是通天的靈鳥
“二足而翼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博物志》
天葬與鳥禽無關
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是靈魂不滅和輪回
林芝的禿鷲眼神冷峻
也許是因為食尸的鳥看慣了死亡
然而它們還看不到回歸的意義
有大喇嘛說過:你看,藏區這樣的貧瘠,不知我們人資源匱乏,這些大鳥也生存艱辛。人死了剩下什么?就只有這具肉身了,舍身布施是一種功德。
天葬的意義只是人生于自然而歸于自然的一種方式。
關于回歸
講述一個故事:
卡巴和太卡出生在林芝地區的一個普通牧民家里,地廣人稀的牧區里最熱鬧的就是不遠處的國道了。
長大的它們早就習慣了國道上的行人車輛,安穩的趴在柏油馬路上,也不必顧及車流。
太卡曾見過一個急迫的旅人,用最大的忍耐快步走著,并且頭一直低著只看腳下的一塊,他只是在走路吧,他的眼中沒有目標,太卡是這樣想的。
就這樣他們過著游客心目中藏區游犬的日子,離佛更近,歸寧自然。
沿著公路走過一個山灣,長草豐沛卻沒有一只牦牛,那里活動著一群禿鷲。
卡巴在附近已經轉了三天了,因為太卡已經消失在它視線中好久了。尋友心切的卡巴,還是決定去那片禿鷲的地方看看。
離著老遠就看得到幾只大鳥在地上走動不愿耗費力氣飛行。突然一對巨大的翅膀費力的撲扇好幾下,才搖晃著讓禿鷲離開地面,不遠處落到了半具尸體的邊上,抬頭四周望了一下,開始啄食。
卡巴直直的盯著尸骸,猶豫了一會。,這幾天卡巴走了太多路,后腿有些跛,還是快步跑了上去,還在美餐的禿鷲也感覺到了,轉過那雙冷峻的眼睛,慢步走開。
故事還是團圓的結局,卡巴和太卡重逢了,只是生死兩拆。禿鷲冷眼,尸骸無溫。
視頻約4M,總長57s
“卡巴太卡”是藏語里“到哪里去?”的音譯,很長一段時間我還是沒有明白我到哪里去,也許就是一條沒走過的路,可以看到新鮮的事情。
色達天葬臺前的壁畫
刻錄著這樣的詩文
在這里,可以感知肉身的無有實義
在這里,可以通達壽數的無常不定
在這里,可以洞徹生命的不可依靠
回歸是一種參悟的心態
不是靠逃離而改變的環境
自然而然,如是而已
厭倦了城市而心向山野
不是回歸而是逃難
冷眼的也不是禿鷲
而是已經迷途的旅人
不知道“到哪里去”
還可以回憶為什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