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被廢黜之后,李顯被繼皇太子之位。
此時,太宗風疾已很嚴重,然長安又鬧糧荒,據說鬧了好幾次糧荒,每鬧一次,武后必攛掇李治遷移洛陽,當然每次都有其政治目的。
這次是為了對付三個人,其中一個是裴行儉,裴行儉戰功赫赫,但終不能為武氏所用,但此人軍中威信實在不敢小覷,又對武則天實在不恥,對她作為一個女人覬覦李家權位十分不滿。讓武氏必欲除之。
當時太宗病怏怏的,真好笑竟讓武氏幾句話說動又想遷都洛陽,竟還想封憚嵩山,甚至華山,不能走上去,就坐轎抬上去。這是武氏出的主意,李治聽后竟然又燃起虛榮之心,不管病體哪怕死在外面回不了長安也愿冒險。
想不到權勢與虛名讓枕邊人變得如此恐怖。
武氏就是希望他死在外面回不來長安,不能交待后事,從而實現自己的霸權野心。
一個正直而又有權利欲望的人也被榮譽與功利心蒙蔽了雙眼,裴炎也助紂為虐算計裴行儉。
一切都按照武氏的計劃進行著,果然如她所愿,裴行儉因她的嫉恨縱有軍功也得不到封賞,最后在老家抑郁而終。李顯的老師薛元超也被武氏留在長安監督太子而與李治隔開,不能隨時報告太子情況,打又打不得,罵也罵不得。又要管理朝中各種雜事,最后累得中風而癱。
最后李治終于在洛陽因為各種天災人禍原因還未去崇山封禪成功就因薛元超諫言李顯的奏章而被氣病。而李武二人都在饑荒與戰亂的雙重打擊下仍然興土木建行宮為一己私愿。想想那時的臣子也是愚忠,不得己而為之,能姓飯都吃不飽,皇族都為面子啥都不顧,大臣諫言都會因觸怒皇權而獲死罪。真是封建時代的悲慘現實?;蛟S真是冥冥中有報應,武Q專權時候各種內憂外患,這樣一個親人兒女都無憐憫之心的人怎會讓世間太平呢?搞得李治后來哀嘆后繼無才可替任,世人都愿生聰明之子,可武氏卻只喜貪玩無才夠傻兒子,這樣才能自己專權??蓢@最后卻只也落得黃土一捧,李治的昏庸終究讓他到老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