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最大的感受是時間不夠,因此,我就想看看時間都用到哪去了,是不是有不合理使用時間的地方,于是于4月份開始記錄每一天的時間使用情況,真是不記不知道,一記嚇一跳。對時間記錄有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1426字 | 閱讀3分鐘 | 認知心得若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有一套獨特的時間管理法,每天把個人工作花銷的時間精確記錄到分鐘,并且每天、每月、每年進行總結分析。單論這個方法本身并不足以稱奇,讓我由衷敬佩的地方是,他老人家從26歲開始直到終老,把這套時間管理方法用了56年。
我知道時間不能被管理,市面上流行的各種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方法,本質上是管理自己。讓我想要踐行一次“時間管理”的初衷,是以下兩個目的:
3月份最大的感受是時間不夠,我想看看時間都去哪去了。
好奇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所堅持的方法,用起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方法,簡單說來就是把每一件工作、與自己相關的事情,用精確的時間、簡潔的語言進行記錄,并且定期總結。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詳細查閱《奇特的一生》原著的描述。在那個年代,柳比歇夫只能是用紙、筆來記錄時間,書寫、計算、統計的工作是非常耗費時間的;而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我們有很多高效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最方便的,是手機+時間管理APP。
明確了目的,知道“術”才是本次踐行的重點,因此不用糾結于“器”的選擇,我隨意在AppStore里找了一款記錄時間開銷的免費軟件——NowThan。可能有更好的軟件,但我覺得都差不多,滿足了我的基本目的和需求即可。
使用了一個多月,收獲如下:
收獲一: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對事件的記錄,必須要對時間非常敏感。一開始,并沒有特別感受,對事情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并沒有特別的感受,而且經常忘記記錄時間。隨著不斷使用和推進,我漸漸發現自己開始關注做一件事的耗時,就會下意識的快速評估一下這件事的效率如何。
這是感受時間的初級階段,而終極境界,可能是柳比歇夫那種不用看表也能準確知道用了多少時間的境界——與時間合體。
收獲二:暫停,是對過去的告別儀式
做完一件事和啟動另一件事的間隙,不斷的暫停下來記錄時間,漸漸便形成了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帶來最大的好處——短暫到哪怕1、2秒鐘的暫停,也讓自己有時間對上一件事作一個反思、歸檔,仿佛在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很有節奏感。
附:4月份時間使用報告
總體情況
總共記錄681.73小時
TOP5
1.睡覺212.9小時,日均7.3小時(按29天計),占比31%
2.工作139.7小時,日均6.9小時(按20天計),占比20.5%
3.陪伴家人68.7小時,日均2.4小時(按29天計),10.1%
4.通勤62.1小時,日均2.1小時(按29天計),占比9.1%
5.生活58.2小時,日均2.0小時(按29天計),占比8.5%
存在問題
1.作息規律性差
從月度用時來看,日常作息很不規律:
睡覺時間長長短短,并沒有準時6:00起床;
工作時間下午、晚上時常加班,擠占了休息時間;
周末便完全放松,各種補瞌睡;
2.知識輸入時間不足
用于學習的時間25.8小時,寫作35.16小時。特別是后半月開始日更【日拱一卒】之后,早讀時間被大量用于輸出,進一步擠占了學習時間。
3.存在真空時間
28天半總共應為684小時,記錄缺失2.3小時,完全不知道干嘛去了,應該是發呆、走神之類的浪費了,非常可惜。
4.用于健康的時間不足
可用于健康的時間僅1.5小時,而且形式只是中午飯后散步10多分鐘。
調整策略
1.穩定總體時間框架:作息時間嚴格控制,睡眠時間控制在日均7.5小時;
2.細部調整:事前預估變動因素,在框架內調整時間;
3.合理分配一些娛樂、健康時間,投資心情和身體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