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晴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人生,沒有影視劇扣人心弦的跌宕起伏,平凡人生活的一場回憶,僅此而已。
五歲:幼兒園。(發育較遲緩,五歲才開始記事情)不美好甚至充滿恐懼。自己明顯的呆滯,愚笨,內向,很自然地成為了被取笑被欺負被愚弄的玩偶。老師看管著幾十個小孩子,焦頭爛額,也自然懶得管這些事情。被灑粉筆末,被嘲弄笨蛋,被扔紙團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自己學會了看臉色保持緘默的技能。
六歲:一年級。五歲噩夢的延續,欺負的方式變本加厲,自己懦弱的色彩愈描愈濃烈。小小的個頭,放學卻從來只敢站在隊伍的末尾,卻已是習慣。
七歲:二年級。沒有改觀,依然呆滯愚笨不敢言語。教室的講臺前,老師的小竹棍落在身上有些疼,而更疼的是充斥在空氣里大家的笑聲。
八歲:三年級,遲到太久的智商最終歸來。從墊底到中游再到上游,在大人們眼中,這是一個奇怪的飛躍,似乎還帶點貓膩的意味。終于沒有人再欺負自己,可以有權利去說話,去交朋友,嘗試像其他人一樣玩耍了。
九歲:四年級。最幸福的一年。成績,比賽,演出,大把玩伴,父母漸漸修復的關系,孩子氣的不愉快………每個憶及的場景,都很幸福。
十歲:五年級。約是噩夢開始的起點。住院,誤診,再住院接二連三。運動需要放棄,摯愛的舞蹈從此成為路人。成績名次成為慣用的衡量標準,學習不再誘人。班級魚龍混雜,總有人會成為被娛樂的犧牲品,被圍攻的人偶爾也會無力反抗。我和多數人一樣,只是靜靜看著,看著從前的自己,最終依然懦弱地選擇視而不見,只剩下疑惑卻悄然接受的沉默。
十一歲:六年級。鏡子里的女孩很自卑,單眼皮小眼睛大嘴巴大鼻子黑皮膚方形臉,努力試圖尋覓一處美麗,卻發現只是枉然。校園里,總是有人叱咤揚威,有人緘默不語,有人百寵及身。好像挺符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想想,做個角落里的人吧。
十二歲:初一。內向,少語,死板,像老牛一般兢兢業業。漸漸發現,外向的或者漂亮的人才有大把的朋友,才會得到老師的關注,才能成為同學的焦點,才能在班級一呼百應。自己只有羨慕和滿溢的自卑。偶爾也會想起九歲的日子,我也曾如此,安慰的動力來源。學古箏吧,可以忘記一些事情。
十三歲:初二。也許會廝纏這一生的噩夢開始了它的表演。來的那么突然迅猛,措手不及,情緒崩潰卻毫無緣由。抑郁癥厭食癥開始摧殘全部的生活,自己卻渾然不知。
十四歲:初三。瘋子一樣的不停運動,進食,嘔吐,再進食,無法控制。學習和古箏全部拋至腦后,一切都沒有意義。直到歇斯底里后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才發覺牙齒已被胃酸腐蝕成黃黑色,整個人就是一副骨架。接受治療,是生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十五歲:高一。身體機能漸漸恢復,情緒回歸平靜,再次過渡到角落里波瀾不驚的生活。仿佛一切都是正常軌道。但只有自己明白,自己已經喪失了什么是玩耍怎么玩耍的意識,角落里的自己,還有成績最后一層保護傘,起碼不會被欺負,足夠了吧。畢竟別人的生活只能羨慕,偶爾想起九歲,不覺苦笑自己的幼稚和放不下。
十六歲:高二。長期的沉默不語意外獲得了挺不錯的成績,以后做個學者吧,與人的交流接觸少,默默努力默默鉆研。突然覺得未來可以被期待了。
十七歲:高三。出乎意料從差生班進入了全校的優生班,喜悅只持續了一天,自己是以墊底的身份進入。第一名和倒數第一名的落差,跟不上的快節奏,高談闊論的老師,文采斐然智慧超群的同學,頻繁的分數宣讀動員大會,老師所謂的諄諄教誨。未來太遠,眼前也太遠了,根本觸碰不到…….新一輪的進食,嘔吐,再進食,惡性循環直至高考時依然無法控制。看著考卷,只覺大腦飄飄然。
十八歲:復讀。高考結束后的三個月,始終在治療中,卻難見起色。究竟想要什么?只有過九歲一年的童年,從來沒有過青春,失去的青春在十八歲這年發誓要全部拿回來。新的學校,沒有同學沒有老師認識自己,完美的偽裝表演可以開啟:逃課,逃學,逃作業,談戀愛,課堂睡覺…………校規里的禁止事項幾乎全部體驗了一遍。有時會疑惑,那么內向的自己是如何成功扮演外向者的角色的?只是,最后的兩個月再度陷入上年的循環,考試結果更糟糕。遺憾卻不后悔,不顧勸阻的賭博,最終擁有了一年青春時光。
十九歲:大一。課程枯燥,戀情被甩,找不到可以傾訴的朋友。抑郁厭食開始再度悄悄循環,這可能是唯一的發泄口吧,裝作笑容滿面的樣子挺累的,只能苦笑著對討厭不堪的自己聊以幾許安慰。而接近七年的抑郁厭食,在這年的尾巴發動了最強的攻擊。
二十歲:大二。牙齒已經沒有幾顆是正常的,硬物不可咀嚼,活像個老太太的牙口。例假極少次數光臨,完全不符合二十歲女生的發育。驚醒,這么多年自己折騰得像個傀儡,從來沒有過自我。要好起來,要健康的活著,要找回自己。
二十一歲:大三。未來要做什么?不清楚,這些年好像一直都在精神疾病里度過,最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也是從十八歲才開始慢慢掌握,未來連夢中都不曾出現過。學校也好社會也罷,沒有哪個地方是圣地,不公平永遠是生活常態。不斷沉溺在文學書籍中,試圖逃離或者反抗,害怕會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清晰卻無力地意識到,即使變成那種人,也在預料之內。生活永遠不是電視劇。
朋友曾告訴自己:糊涂是最好的護身符,不在意,看不清,生活留下簡單的快樂,如此甚好。普通人越是明了,越會無力,如此挺糟。消除無力感,你需要變得足夠優秀,倘若最不到,終歸是個普通人,就做個糊涂快樂的普通人吧。自己并不是很明白,可能也無法明白。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平靜和世俗也許是生活最貼切的寫照。普通人,生活依然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