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于人生意義的哲理書,薄薄的一本,45分鐘讀完。
作者約翰·史崔勒基,他和書里的“約翰”一樣,曾經非常迷茫。
他本來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企業工作多年,32歲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背起背包,踏上環球之旅,花了9個月時間,走過了7萬英里路。
返回美國后,他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寫成《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作者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成為更多讀者人生旅途中的伙伴。
“那是一個夜晚,我走在一條黑暗、偏僻的路上。現在想來,當時的情景正是我那個階段人生的寫照。我迷路了,也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我不知道腳下的路通往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要前往哪個方向。”
這幾年的自己,其實也是從這個狀態中走過來的,焦慮、迷茫,不知所措,曾經也和作者一樣,努力讀書、高考、之后又努力工作、創業、掙錢,之后過了一陣有錢有閑的生活,生活卻突然失去了意義,于是讀書、旅行,幾乎把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都嘗試過了,一點意義也沒有,直到三年后的現在,跟隨心的決定、重新上路、出發。
“人的心靈也好、靈魂也好,不管你用什么詞形容,它都會去追尋答案。這個問題會占據提問者生活的優先位置,直到有一天他找到答案。”
“要是有人找到了答案,就會產生另一股同樣強大的力量。人們一旦知道了他們為什么來,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著的目標——他們就想實現這個目標”
此刻當我敲擊到這里,不免一陣熱血沸騰,我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么呢?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今天是周末,只有我一個人在辦公室碼字,而且還很快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周末是他們快樂的休息時間,不過于我而言,如果在辦公室碼字可以讓我激情滿滿、可以讓我快樂,那么我為什么要休息呢?我們不斷追求的,不就是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嗎。于是想到了之前待過的一個工作室的老板,一年365天都會到辦公室,即便要長途跋涉、每天走很遠的路,我不禁羨慕他這種工作方式。
“一個人要是知道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就會為了實現這個意義做一切想做的事?”
“所以,如果我的意義是幫助他人,那我應該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只要它符合我對幫助他人的定義?”
看到這里,不禁思考自己人生存在的意義,哪些高光亮點時刻,我想,也是幫助他人吧,通過演講,這總能讓我熱情滿滿、熱血沸騰,不過當下的自己,依然是在一個舒適區里,還沒有正式邁出去,也許是還需要一個緩沖過渡的階段吧,或者自己可以從簡單一些的直播開始,直播互動、對我來說,可能是當下難度較小并可以輕松開始的一種方式。
我喜歡和別人說話,我喜歡激勵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若我本周開啟了這件事,期初一定會很難,先給自己預定一個較低的心理預期,不過只要我開始了,并且堅持了下來,我相信,這便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海龜從不與海浪競爭,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無法追上它,就是因為我不顧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終都在劃水。一開始,我還能與海龜并駕齊驅,有時候還得放慢速度等等它。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我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憊。等到海浪前進方向再次與我游泳方向相同時,我卻沒有足夠的力量順勢向前了。”
這里講的就是要順勢而為,如論你再強大有力,不過可以讓你領先一陣,而生命本身就是既有逆境又有順境,讓逆境來臨時,順勢而為、保存體力就尤其重要,在這個階段,最好的方式便是休養生息、不需要再過度去證明自己。調整心態、安然度過,才是良策,一點一點的積累,等到下一次機會來臨。
另外就是如果你和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一個頻道,你就會浪費很多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可能已經沒有力氣或時間了。
之前在這次開工前,也是南京疫情再次爆發期間,我剛好從上一份難熬的工作中辭職,于是就想在家里躺著,甚至什么運動也不想做,就是想放縱、放任自己,于是整整22天,我都躺在床上,躺到整個身體軟綿綿,快退化了。
到有一天實在躺不下去,躺著已經難受的時候,就想起來了,因為躺著比站著累,不出門比出門累,所以,自然而然,出門做事去了。
那你的人生當中,那些會消耗你注意力、精力、而又與你想做的事情不相關的事情,都是逆向的海浪。
“你見過每天都全力以赴做事情的人嗎?他們是不是把時間都花在自己能真正樂在其中的事情上?”
對于自己愛做的事,似乎怎么做都不夠。他們根本不需要去遠方旅行,就能時刻讓自己充滿干勁。就如此刻這些文字一樣,自然而然地,從指尖冒了出來,甚至絲毫都不需要思考。
“要積極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動接受安排。”
“人們尋找答案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人通過冥想問自己為什么存在;有的人一邊聽自己最愛的音樂,一邊記錄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選擇到大自然中自己一個人靜一靜;也有不少人選擇和朋友或者陌生人交流分享這個話題;還有人會通過閱讀,在書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導下找到答案。”
那么,什么才是你的答案,不禁又回到了本書開頭提問的三個問題:
1、你為什么來到這里?(你存在的意義)
2、你害怕死亡嗎?
3、你滿足嗎?
希望你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熱愛,熱情滿滿、激情昂揚、生活充滿激情斗志與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