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人物的一生,到底狹隘、睚眥必報還是寬厚,都必待一生的大數據總結。光看待某個歷史時刻、某個事實、某個場景某個人,都免不了簡單枚舉的逼仄,不能證實人性的總體性。大量事實證明,本性相當狹隘敏感的人,在很多關鍵時刻,寬大仁慈到了無法想象的程度。
譬如朱元璋對待朱亮祖、曹操對待張繡。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性的判斷,從更大的利益和局面考慮,個人仇恨不算什么,要看階級利益。
當然這仍然值得稱道的,大多人會被個人仇恨沖沒理性,而高明的政治家能保持積極的理性,這是情感智慧。
這種高度的理性,進而演化為高度的情感智慧,使得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很卓越,譬如終身學習,無論學習軍事、學習待人、學習觀念、積累知識。
教員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李世民或者朱元璋,是否寬厚,是否睚眥必報,不重要,中國人史觀中宏大的一面是看歷史功績,其次看階級性,然后再其他的,可以忽略。
如果,歷史對我們一介草民有意義,我覺得一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二是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不僅僅體現在職場,還有和社會、家人、朋友的相處,再往小一點說,和自己的相處。
現在的社會之所以被詬病成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型的言行不一致翻車現場,一方面是提倡能力之上,一方面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內到外的學歷是第一法則,尤其是知名大公司,國內皆然,沒有好的出身都過不了智能篩選的第一關。
到了大數據的今天,愈演愈烈。所以國家減負中小學生是好事,但舉國上下人力資源系統的明規則無疑強烈昭示,你們還是卷得不夠啊。
其實一開始不是這樣。
參見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從紅軍開始,由弱小到強盛。很多出身貧寒,不識一字的孩子,從戰爭到紅軍學校、抗大、軍事院校,再到戰爭,成為高級將領,甚至再到地方,任高級領導干部,譬如彭總。成績斐然。無疑側面印證了這種判斷相關的邏輯。
學習能力和學歷總體上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僵硬的正相關,知識和能力尤其不是絕對的正相關。尤其加上良心和人品這個軟指標。當然,認識到這一點,需要大量的識別工作和唯物主義精神。而恰恰兩點是很容易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所忽視、所不重視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書無用論和情緒化的反智。
有個著名的段子,教授問船工,你會文學?會數學?會計算機?船工說不會。教授感慨,你人生一半的機會沒有了。船至江心,翻覆。船工問教授,你會有用嗎。教授答不會,船工說,你人生的全部沒有了。
白老師說,這是一個影響很壞的段子。我的理解是他認為,這中間片面的、線性的邏輯只導向知識的教條和無用,而忽視了邏輯的合理和場景的單一。
所以,我說,段子不壞。
因為這個段子也是聰明人想起來的,我們很多民間智慧崇尚讀書做官、金榜題名的另外一個方向,呈現的是讀書無用。這很值得玩味,我理解這里不一樣的是,推從讀書是著眼于未來,順從文化和社會;崇尚讀書無用,是基于現狀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標榜,這樣的反智傾向,是否是情緒的宣泄也未知。
所以,設計某種特定的場景,甚至有些人物之間的對比,譬如俞敏洪自嘲和馬云的學歷比,輟學的比爾和人大的劉哥,或者大字不識的企業家和手下的博士,特例而非大數據,則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知識無用論,所謂清華北大不如膽大。
這里的無知在于,技術上,知識和技能不等本是常識,而被忽略成一個前置的條件,第二,有無用的標準過于狹隘、單一。等等,實際上,客觀看,不是知識無用,而是知識不是萬能,而知識要成為能力、終身的學習、辨析、運用、總結和升華則是一條漫長的路。
很漫長,正如人力資源如果能真正不滯后于表面的大數據,恐怕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即使是人工智能被高度口嗨的今天。
我還是比較悲觀,或者靚麗一點,謹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