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國慶期間回老家一趟,從年初畢業工作以來,更加明白工作以后回家一趟很是難得,因此心情非常愉悅,再加上老家的幾個朋友這次也能回去,自然就更高興了。回家第二天正好趕上小伙伴A的生日,于是我,我表哥,還有另外一個小伙伴B,便約著一起吃個飯聊聊天,聊天期間說到了今后的發展,還有我上了這么多年學如今終于畢業的事情(三個朋友在初中輟學了)。小B就說到:“上學有什么用,好多人混得也不好”。聽到這句話,我心中為之一驚,在這個知識大行其道的年代,還有人認為上學無用、讀書無用,想說兩句但忍住了。隨后,我表哥當即表示反對:“你不能說上學沒有用,雖然說有些人沒有上學混得也不錯,但總體來說還是上學混得好的比例高”。聽到這里我心中稍稍松口氣,一是不用我這個上學的人來反駁,二是我表哥的思想和認識與前些年相比變化很大,而我也從中感受到很強的鼓舞。
就像不能用某人吸煙還活到了100歲,來反駁吸煙有害健康一樣,不能拎出一些人上學最后發展不好,就宣揚學習無用。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加快并極大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還是知識和能力。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在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之下迅速解體,要知道中國在明朝時期的經濟實力可是遠遠超過世界任何國家的,但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西方經濟迅猛發展,很快便成為世界的中心。知識的力量在任何時候被高估都不為過。
還有一個現象足以說明讀書和上學的重要性,越是高收入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就越重視,不論是購買學區房還是送到國外,本質上都是重視教育質量的表現,上學無用這種理論在此種情況下完全講不通。在我讀初中的時候,老家的輟學現象十分嚴重,一來是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二來初中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圍輟學打工后“瀟灑生活”的人影響,三來就是家長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孩子加以勸導,更沒有能力為孩子換一個生活環境。對教育環境的重視很直接地體現了對教育本身的重視。
退一步講,即使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也應該相信學習的力量。有一句話講得很好:但凡不是通過智慧和能力賺來的錢,早晚都要還回去的。許多暴發戶很容易成為行騙者的對象,相信一些所謂的高回報投資,最后本金都拿不回來,甚至還有抵制不了誘惑參與賭博的,最后的境況還不如以前。如果沒有能力,有了一筆橫財最終也只能是負擔。
雖然說學習不全是讀書,但我想以讀書來闡釋學習的重要性十分恰當。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問為什么要讀書?
當你看到夕陽余暉… 你的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臥槽,這么多鳥,真好看,真他媽太好看了!”
這并不是賣弄文采,而是前者表達更加豐富,即使不怎么讀詩,句式的工整也會讓人倍感愉悅。人們更喜歡與能帶來快樂的人在一起,更喜歡博學多識的人。
幾年前在讀研期間,朋友聊天提到了培根的《論讀書》,還當場背誦了幾句,那時只是覺得朗朗上口,并沒有太在意,后來偶然再次讀到的時候深受觸動。培根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家,原文《Of Studies》是他的一篇隨筆,朋友當時提到的是王佐良老師的中譯版本《論讀書》。
原文的前幾句: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可能你并不想讀上面的英文,但是你一定會喜歡下面這段翻譯: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翻譯的三大標準“信、達、雅”,在王佐良老師的筆下流露無疑。短短幾句話,囊括了讀書的三個重要作用:提高獨處的能力、表達的能力以及決斷的能力。不論現在的水平如何,讀書都是非常必要的。
不過說來慚愧,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是在讀研期間,實際上覺悟也挺晚的。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今天。相信積累的力量,相信學習不僅有用,而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