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文:
有位朋友曾對我抱怨,他向主管進言,提醒主管改善管理方式,可是對方并不接受。
他問我:“那位仁兄對自己的缺點心知肚明,為什么卻死不認錯?”
“你覺得你的話就有說服力嘛?”
“我盡力了,果真這樣嗎?天下哪有這種道理,推銷不成,反而要顧客自我檢討,推銷員應該想辦法改進銷售技術,你有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有沒有多做點準備?試法表達的更令人幸福,你愿意花這么大的功夫嗎?”
他反問:“我憑什么要這樣?”
“你希望他大幅改變自己,卻舍不得花心思精力?”
他覺得投資太大,不值得付出。
感到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會改變初衷。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也產生新的見解。
【I:拆書家講解引導】
“表達”的“表”只是過程,“達”才是目的。所謂“達”,就是要讓自己說的話能夠被對方理解。為此,我們就不能自話自說,而得根據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
這個道理并不是什么高新科技,中國古人曰“設身處地”,西方先哲云“換位思考”,臺灣新詞說“同理心”,柯維的七個習慣是第五個是“知彼解己”……其實都一個意思。
這意思不難明白,難在自己平時想不到,做不到。
知道這樣好,就是做不到,就說明這類問題屬于技能范疇,而非知識缺乏或不夠重視。所以希望你來的鍛煉“受眾分析”這種技能,從而使你的表達能真正“達”到受眾。
具體怎樣把這個技能拆為己用呢?先聯結自己的經驗,然后在三個維度上(分析受眾的期望受眾的價值觀,受眾的利益)分別演練和應用。
請先分析一下自己平時在受眾分析這一點上做得如何,如果希望改進,那么可以從哪里開始?
A1:
? ? ? ? 在今年上半年,我當時在本科做畢業設計。經常和我一起做的有一位同學,對畢業設計的要求比較高。在一次討論中,我們發現,他的有一步算錯了,而這一步又影響到后面的計算,也就是說這一步的數據一改,后面就得跟著改。
? ? ? ? 當時我建議他不用改了,因為這一步改的代價太大,而且我們畢業設計的重點是概念的運用,而不是一定要得出一個多么精確正確的結果。這也是我們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但我這位同學還是堅持要改,我當時就說:“我覺得你沒必要這么扣這些細節,沒必要,重在概念,你這樣浪費時間,應該把重心放在概念上,而不是這些細節上。”但他當時并沒有聽進去,還是改了。
? ? ? ? 這種情況在他身上發生了很多次,我建議了很多次,但都基本沒效果。
? ? ? ? 現在想來,我當時的建議沒有從他的角度去想問題,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樣做麻煩不建議這樣做而已。但從一個對學習要求很高的學霸那,這顯然沒什么說服力。
A2:
目標:
? ? ? ? 思考別人的問題時能夠設身處地
行動:
? ? ? ? 在之后發現別人做得不合理的地方時,不急著馬上給出自己的建議,而是先把自己放在別人所處的環境下,考慮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之后,再給別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