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價值網都存在失效的邊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大型機時代的霸主是IBM,占據整個行業利潤的70%,IBM的競爭對手之一RCA投入2.5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50億美元)進行計算機的研發,但是一敗涂地。
這證明了“IBM的自洽體系”的存在 —— 任何公司向IBM已占據的領先地位直接發起挑戰都無望獲得成功。對小公司而言,當你向大公司挑戰的時候,永遠不要從正面發起挑戰,不要做與大公司同樣的事情,用同樣的辦法戰勝它,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接下來的小型計算機里稱王的不是IBM,而是DEC。因為大公司的窘境存在,IBM沒法進入小小型機領域(注意,不是沒有能力、沒有技術、沒有資源、沒有決心,而是沒法)。
之后,在PC(臺式機個人計算機)時代,DEC衰退了,蘋果、IBM興起了。
今天,IBM把PC業務賣給了聯想,HP關閉了硬件業務,一些大公司陸續退出了PC行業,因為智能手機興起了!
所以說,大公司能贏,是因為壟斷資源,但過了這個資源和邏輯的邊界,小公司就有機會。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發現兩種現象:在某一種競爭環境下,領先企業總是能贏,長盛不衰,無人可敵;在另一種環境下,領先企業總是輸給新興企業。
這兩種現象對應著兩個邏輯:
第一,在某一個邏輯體系內,領先企業總是能贏。
第二,在這個邏輯體系之外,新興企業機會更大。
所以,跟巨頭競爭的時候,千萬不要在大公司的邏輯體系下跟它競爭,而是要思考一下這個體系外邊是什么,能不能在那個地方跟它競爭。
《創新者的窘境》中有句話:“就算我們把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仍有可能錯失城池。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往往導致失敗的,恰好是完美無瑕的管理。” 在破壞性創新、新市場和新的價值網里,如果你仍然用舊的價值網邏輯來做,即使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也會面臨失敗。
大公司的黑洞:破壞性創新
在持續性技術競爭環境中,領先企業無人能敵。在破壞性創新競爭環境中,領先企業總是落敗。大公司的邏輯就是持續性技術,而小公司的機會或者大公司的盲區就是破壞性創新。
這種邏輯關系可以用下面的矩陣表示,把成熟產品、成熟技術賣給主流客戶的是第一象限Q1,把新產品、新技術賣給新興市場的是第四象限Q4。
大公司的持續性技術是“相撲戰略”,小公司的破壞性創新是“柔道戰略”。
持續性技術有兩個特征:第一,持續性地改善原有的產品性能,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就做什么樣的產品,而且越做越好;第二,技術進步的速度一定會超過市場的需求(見下圖)。
破壞性創新有兩個特征:第一,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標,不求改善、提高原有的主流性能特征,另一方面進入新的性能改善曲線。第二,這個新的性能改善通常更方便、更簡單、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作為破壞性創新的通路。
顛覆式創新總會讓你認為它是個突破性技術,而恰恰相反,破壞性創新根本不是突破性技術。凡是跟技術有關的創新,無論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都是持續性技術創新,都是大公司的主場。
【教授演講視頻:建議先看書后視頻,視頻里細節更豐富】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