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找了個時間和團隊的小伙伴聊了會天,感覺非常的好。在我眼中,他們都有非常突出的個性與特質。
周君終于開始了自我學習的行動,對于他來說是個好的開始,畢竟愿意去開始積累自己。雖然在實際分享中發現學的不深,并沒有認真的看完,這點比較可惜,希望以后能行動的更好。
比起“淺嘗輒止的看”來說 深入研究并總結成心得,后來更為實在。
晚上我們就“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和 “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困惑” 進行了交流,回頭發現當年我稚嫩的時候還不如他們。
在談到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有人認為互聯網的出現讓實體經濟下滑,有人覺得如果大家多些出門的機會或許能帶動更多的消費。當然,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理解,可能還不成熟或許是佐證了某篇文章的觀點,但正是這樣思考才能逐漸形成對事物完整的思考的習慣,有了疑問才能有更好的思辨。
在會議室里,座上有卿客,往來無白丁,拍案而起,蹙眉屏息,訊息四濺,眉飛色舞。
在我看來: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對世界最大的改變來自于對“信息”的傳播規律和效率的本質改變。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基于此逐步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形態。但它代替不了實體任何一個行業能供給人們所需的物質材料。
它的出現也擴大了產業擴張的速度,同時也加速了行業的競爭,因為需要直面的競爭對手沒有地域的限制。
另外,不管人們出門與否需求和欲望始終存在,想喝汽水不管在街上還是家,她的消費始終會存在,只是購買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就像所有事物都會有其正反兩面,需要客觀的看待它,更何況它算是一個新事物。
人們聊天總是很奇怪,經常會從上個話題中抽取出一個新的方向作為談資:基于現在的懶人經濟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大家不約而同的懷念起小時候那般的美好,感覺在那個年代才真是人間自有真情在,走街串巷好愉快。
大家唾沫橫飛舉例論證和自我傾訴,后來我們得出:歸根結底是人們在對自己現狀不滿時,更容易產生對現狀的厭惡而向往其他生活。
人生如果有AB兩面,此刻的他們更愿意直接從A面跳到B面,即使不知道跳轉后是否依舊不如意。這讓我想起了,人生的修行其實就是修煉自己,外界環境只是一個階輔音而已。
就算讓你擁有了1000萬,能保證不去和2000萬的人比較?
分析來,吐槽去結論是:讓你去了B面就能保證擁有你所期盼的生活和開心么?
對于無法預期的狀態,不如抓緊現在的選擇努力奮斗,做更優秀的自己來達到想過的生活。
臨近結束時,阮君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其實吐槽沒多大意義,生活始終是要繼續,重點在于這個過程讓人很享受,這就是它的價值。
但其實,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很多的困惑,很多時候在聊天過程中并不能獲取標準答案,但總能獲取些感同身受,留給自己去思考和嘗試就夠了。
在這個時候其實雞湯會比較接地氣。例如:你現在這個狀態還能怎么辦? 那就讓自己做個積極的人,奮勇向前唄。瞧,多雞湯,但并不膩人,因為事實就是這樣,你也只能如此。
做事如做人,在年輕的時候參悟的并不透,隨著經歷過人與事后,越發領悟通透,工作本來就是生活組成部分。用什么態度來對待它,用什么思路解決難題,遇到困難時的態度,旁人都能從中一目了然。當然,基本你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成長最為核心是:培養積極向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結果決定你是否有資格擁有自己想要的。
你用什么態度對待事情,它就會給你一個什么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