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一直被認為是秦國由弱轉強的重要原因,可是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會怎樣?不妨進行一番假設推理。
背景資料如下:
秦人是周王室養馬的部落,因為養馬養的好被賜予了封地,只有五十里。西周滅亡,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正式被冊封為諸侯,土地為周朝故地。秦穆公時已經滅國十二,周襄王任命其為“西伯”,意為西方諸侯之伯,春秋五霸之一。此時秦國開始與晉國接壤,正式參與諸侯爭霸。
秦國與晉國接壤的地區被稱為“河西”大致包括了今陜西華陰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區;粗略的說就是陜西山西交接地區和陜西河南交界地區,所謂的“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就是指秦國占領了這一區域。這一區域多為山地,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秦國占領之后進可經略中原,退可抵御中原諸侯的進攻。反之,中原諸侯占據就可以隨時進攻關中??箲饡r期中國軍民就靠著這一天然屏障將日寇阻隔于黃河以東。
晉國首先控制這一區域,秦國在韓原之戰擊敗晉國獲得了河西部分土地,勢力到達黃河。此戰秦國獲勝的原因主要在于秦穆公稱霸西戎國力強大,晉國經過“驪姬之亂”政局不穩,還有重要的原因是“岐下野人”在戰場中攪局,晉國本來已經在戰場中占了上風,結果晉惠公被野人俘虜.戰敗后晉國割讓河西八城,秦國的勢力到達黃河沿岸。幾年后,晉文公即位,晉國城濮之戰一戰而霸,成為了諸侯領袖,秦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奪河西地區,好容易熬到晉文公去世,秦國嘗試再次爭霸中原,接連在肴之戰和彭衙之戰中被晉國擊敗。歸還了之前韓原之戰中割占的部分土地,之后晉國多次率領諸侯聯軍攻打秦國,河西的重要據點接連失守。
三家分晉之后,魏國任用吳起為河西守,“守西河, 與諸候大戰七十六, 全勝六十四, 余則均解”徹底將秦國勢力驅逐出河西,河西之地盡失之后,秦國無險可守,關中徹底暴露在魏國面前,秦國對于魏國的進攻基本失去了抵抗能力。魏國完全占據河西之地后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到中原。
秦獻公即位后,進行了改革,廢除了人殉風俗,以“復穆公之故地”為口號,在河西之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秦國政局逐漸穩固。人殉在當時很多國家都有,但是秦國卻是殉出了技術,殉出了水平,比如別的國家通常采用奴隸殉葬,秦穆公卻把自己的賢臣奄息、仲行、針虎拉來殉葬,這三位都是為秦穆公稱霸立下汗馬功老的大臣,號稱“三良”。
秦孝公361年即位,公元前356年開始變法。變法后兩年,公元前354年秦國攻占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少梁,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變法后的16年,商鞅率軍大破魏國河西軍,魏國割讓河西大部給秦國,如此“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正式形成了“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幽州之地”的局面。從此,秦國開始攻略三晉,而三晉幾次合縱攻秦都被擋在了函谷關外。
推理開始:
《孫子兵法》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人和而言,變法客觀上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使得軍隊作戰積極性提高,極大的增強了秦軍的戰斗力。為了排除這一因素,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如果沒有變法,秦軍有沒有可能戰勝敵軍。答案是,有。秦獻公于公元前364年大敗魏軍于石門,斬首“六萬”。當時魏國為戰國初年的霸主,魏武卒無敵于天下,但是秦軍還是可以將其擊敗,表明秦軍不經過商鞅變法也可以擊敗強敵。
下一個問題是地利,秦國由守轉攻的重要標志是徹底獲得河西地區的控制權,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否能獲得河西地區?答案是,能。秦獻公時期秦國即占領了河西地區部分據點,變法第二年,魏國進攻趙國,齊國圍魏救趙,魏國和齊國發生桂陵之戰,魏軍主力全部在東線和齊軍作戰,秦軍偷襲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少梁,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魏軍河西地區守備空虛是秦軍獲勝的主要因素,而無論秦國變法與否,桂陵之戰都會發生,都能滿足秦軍獲勝的條件,此時變法剛剛開始,變法對于秦國國力的提高應當十分有限。
秦軍徹底控制河西地區是在變法16年后,魏國在馬陵之戰中慘敗,主力部隊幾乎全部被齊國殲滅。秦國趁機發動了河西之戰,此戰由商鞅統帥,戰爭過程如下,商鞅趁與魏將公子印會盟飲酒之時, 伏甲士而虜魏西河守公子印, 并大破河西的魏軍, 迫使魏割河西大部給秦。商鞅可以在會盟現場埋伏士兵,表明會盟完全由秦國主導,春秋戰國時期會盟的主導權關系到國家形象歷來為各國所重視,魏國此次甘愿接受秦國主導的會盟,表明魏國經過馬陵之戰后國力大損,已經無力支撐下一場戰爭,公子卬與其說是與秦國結盟,不如說是向秦國求和。戰后河西之地大部分是被魏國割讓給秦國,表明此時魏國國力大損根本無力防守,舉國上下毫無斗志,所以才用割地的方式息事寧人。所以秦國奪取河西之地的勝利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魏國在與秦國爭霸過程中的慘敗。秦國即使不變法,魏國還是會慘敗,秦國還是可以占據河西之地。
秦國占據“西河之外”后,如果沒有變法是否可以逐漸蠶食三晉,最終統一全國,答案是,可以。前已述及,河西地區是重要的軍事屏障,控制這一地區之后進可攻退可守。因為秦國東出與商鞅變法息息相關,很難嚴格劃分。所以決定用類比的方法證明。燕山山脈將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隔開,是中原農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歷朝歷代控制這一區域之后國力弱時可以將北方游牧民族阻擋在華北平原之外,國力增強之時可征伐漠北。反之,當游牧民族控制這一區域之后,中原農耕民族就很難在北方立足。比如西晉時期,匈奴人在山西境內居住引發了五胡亂華。北宋時期,遼國控制燕云十六州,北宋太祖和太宗多次北伐無功而返,最終宋朝退到長江以南偏安一隅。所以無論秦國變法與否,只要占據這個有利地形,面對無險可守的三晉完全可以蠶食。
綜上,商鞅變法確實客觀上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但是無論秦國是否變法都可以積攢下統一的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商鞅變法只是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