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儲蓄?什么是投資?什么是消費?什么是財富?
回歸到經濟最原始的狀態,一切將會一目了然。
在原始社會中,假如一個獵人使用簡陋的梭鏢來打獵,他每天必須捕獲至少3只野兔才能夠維持生存,不久,這個獵人決定自己要做弓箭,不過這需要不短的時間。獵人發現要完成狩獵工具的技術升級,起碼需要5天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里,他無法再去打獵,總不能餓著肚子干活吧,因此,獵人起早貪黑拼命打獵,等終于積累了15只兔子,足夠5天的食物,他才能夠開始制造弓箭的工作。保證獵人5天不用打獵還能生存的15只兔子,就是獵人的“儲蓄”,而制造弓箭就是獵人的“投資”。
“投資”是為了獲得效率更高的捕獵成果,前提則是必須有足夠的“儲蓄”。
果然,獵人的“投資”獲得了可觀的回報,使用弓箭使他每天能夠打到5只以上的兔子,運氣好時,還能打來一只麋鹿,除了吃飽肚子,獵人還能拿多余的獵物去交 換急需的衣服,這時,他就開始了“消費”。
因此,消費的本質是一種交換,消費的前提是獵人必須有剩余的儲蓄。
最終,獵人除了留下足夠的食物,必要的弓箭改良“投資”,必須的生活用品“消費”之外,還剩余了更多的獵物,這就是獵人積累出來的“財富”。
獵物不能長期存放,因此獵人需要找到一種可以長期儲藏財富的手段,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在市場交易中,獵人發現金銀備受大家喜愛,所有的人都愿意將自己的商品換成金銀,既能夠長期儲存,又便于切割、攜帶、計算,大家都追捧的商品就成了通貨。
通貨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時想出手都有人搶著要,所以流動性最好。金銀于是滿足了獵人對儲藏財富的一切要求,這就是長期保存、隨時兌換、方便易用。
那么房地產是財富泡沫,還是經濟增長的支柱?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從最簡單的獵人的故事來分析,會看的更清楚。
獵人用傳統的方式打獵從而形成了獵物的“儲蓄”,當他用這些儲蓄進行“投資”弓箭制造,他就在提高自己的生產率。而更高的生產率帶來了更多的獵物,使他能夠將這些剩余“儲蓄”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如果他需要一件衣服,那么制衣人就會受到生產“刺激”,加快衣服制作,滿足獵人需求,從而提高制衣的生產率。當獵人和制衣人都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儲蓄剩余后,他們的增量儲蓄在市場交換中,又會刺激更多行業加速生產,結果帶來更大范圍的生產率提升。
因此,經濟增長是從率先提高生產率的部門開始向周邊行業“擴散”,從而帶來社會生產率的普遍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高生產率的部門扮演著“經濟火車頭”的角色,低生產率的部門則是受其需求刺激而產生增長的動力,然后逐步提高自身的生產率。
獵人如果是“經濟增長火車頭”,那么制農和其他行業的發展就是“被拉動”的部門。整個社會生產率普遍提升后,創造出大量的過剩財富,因而產生了“財富窖藏”的需求。在獵人制造弓箭之前,社會并無剩余財富,整個部落的土地并不值錢,如果連肚子都填不飽,誰還會在意土地開發呢?只有當社會出現“財富窖藏”需求后,黃金、財寶、首飾,也包皮括土地,才起到了盛裝財富溢出的容器作用。
于是,土地開始升值。越來越富裕的獵人和制衣者們漸漸有了住房需求,房地產開發商被“刺激”起來,他們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又“刺激”了磚瓦、木料、家具等行業。在這個產業鏈上,獵人是需求的源頭,動力是弓箭制造。
只有生產率的革命,才是財富創造的真正源泉。靠土地升值和房地產開發來拉動經濟鏈條的整套思路郜是值得懷疑的。
土地升值和房地產開發,是生產率提高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其初始原因。試想如果說獵人連肚子都吃不飽,黃金,土地,房子對他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顛倒了這一邏輯,就會產生錯亂的經濟效果。根據這個邏輯,所謂的破窗理論,技術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會摧毀就業,摧毀經濟,實行量化寬松能夠拯救經濟等等現象的荒謬之處變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