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每周四和周五,是我們專欄互動問答的時間。
一周回顧
今天,是這一周的第一次問答,我先說幾點感覺性的總結。
第一,絕大多數朋友,從父母等撫養人那里,得到的是負面期待。
第二,這好像可以說明,為什么在第一周的評論里,大多數朋友說得最多的第一句話,也大多是負面的。
因為,父母這樣的權威的期待,和我們對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有了一致性。
第三,相對而言,自我實現的預言,還是比父母的權威期待,要更加積極一些。
這也是人性吧,畢竟,人本來是自戀的,人本來都希望自己是好的,雖然權威的期待很重要,但當權威期待太負面的時候,我們還是能調動自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是好的”這份感覺。
第四,盡管有那么多來自父母等權威的負面期待,我們也還是能成長為一個相對成熟的人,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絕對不容小覷。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韌勁的,要為這份韌勁給自己鼓掌!
自戀與權威期待
接著我再說一下自戀,也就是自我期待,和權威期待之間的復雜邏輯。
第一,無論是權威的期待,還是自我的期待,積極的,都好過消極的。
第二,積極的期待,是有重要區分的,一些朋友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在問,來自權威的太積極的期待,是不是會給一個人帶來巨大壓力?
答案是肯定的,來自權威的過高期待,自然會帶來壓力。
積極期待其實有兩種:
第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積極形象”;
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
在第一種期待中,權威有一個目標,希望你成為他希望的樣子,第二種期待中,權威就是純粹的信任你。可以說,第二種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覺。
如果權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壓力。
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很好的詞匯——抱持。精神分析領域認為,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這樣的兩個基本特征: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積極期待,但這里面的積極期待,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頭腦里的想象為中心的。
第三,父母的期待太重,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本來的生命訴求。
譬如我的故事中,我在《羅森塔爾效應》這篇內容里講了,我名字中的“紅”,是來自父親的夢,我出生后,他夢見自己在地里撿了一塊紅寶石,所以我的父母在潛意識深處,對我有著巨大的積極期待。
這種期待的確塑造了我,但同時,也意味著,雖然他們從沒有在意識上要求我,去擔負起振興家庭的重任,但這的確成了我的重擔,我在深度自我分析,和找做咨詢師做治療的時候,就覺知到了這個期待,有多沉重。
一鍵回顧:命運04 | 羅森塔爾效應
第四,我講講精神分析的態度,也希望這成為我們學習心理學的一個態度。
這個態度就是,中立客觀。精神分析師在給來訪者做咨詢的時候,會如實如是地觀察一切呈現的人性,并且不會做好壞對錯的判斷,也基本不提建議。
也就是說,精神分析,只是在試圖搞清楚,人性是如何運作的,而不去分對錯好壞。這是因為,一分對錯好壞,就是制造分裂,或者說,制造二元對立。
譬如我們講自我期待和權威期待的時候,就分了積極期待和消極期待,這樣的詞匯,很容易讓人做這樣的判斷:積極是好的,消極是壞的,所以我們只能給積極的期待,不要發出消極的期待。
當我們做了這樣的對錯好壞的判斷時,我們就會失去一定的自由,在觀察時會有失偏頗,在行動時也將失去一些自由。
這是一個極深的道理,我們課程的第三周,會清晰透徹地去講。總的來說就是,當我們把一些觀察到的道理給固化,去區分對錯好壞的時候,就會影響人的潛能發揮。
第五,除了分析和療愈之外,我其實也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怎么去使用專欄里講述的這些道理呢?
我們真的只能去積極期待嗎?
在這里,我講一個經典的故事。
一位三十來歲的男士,經常在小區里打臺球,另一位六十多歲的男人,是小區里的“臺球之神”。這位年輕的男士,從來沒有贏過這個“臺球之神”。
有一次,這哥們想,我必須要贏這個老家伙一回,不過我水平的確不如他,該怎么贏呢?
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去試圖喚醒“臺球之神”的失敗體驗。關于“失敗體驗”,我們在第一周的第三篇文章中也提及過,《改變,從體驗開始》。
一鍵回顧:命運03 | 改變,從體驗開始
所以,他主動邀戰“臺球之神”。打著打著,他問老人,你在小區里這么牛,但你參加過更高級別的比賽嗎?有人會總是擊敗你嗎?
老人也是心理戰大師。他問了三遍,老人充耳不聞,這也是一招,拒絕別人喚起自己的失敗體驗。當這哥們問到第三遍后,老人才傲慢地回答說,在我參加過的比賽里,沒人能贏我。
眼看這一招不行了,這哥們轉念一想,老人還很愛殺象棋,于是問他:哎,你這么愛玩象棋,咱小區不是還有一個“象棋之神”嗎?你倆水平,誰高誰低。
跟上回一樣,他還是問了三遍,老人一開始也充耳不聞,最后不耐煩地說,我象棋不如他。
這哥們接著問了老人一些和“象棋之神”下棋的細節。細節是魔鬼,當老人把殺象棋的失敗細節講出來以后,老人的失敗體驗就出來了。
果不其然,這哥們接著就真的擊敗了這位“臺球之神”,而且,之后他們再次對壘的時候,他也能夠偶爾獲得勝利了。
心理學是非常美妙的學問,我們不能只拿它來“搞”自己,療愈啊改變啊,也可以拿它去“搞”別人。
當然,不要“搞”自己的伴侶孩子等你本來想愛的人。但他們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搞”你時,你也要有戰斗力一些。
一周問答
沒想到,我講了這么多,接下來回答大家一些問題。因篇幅問題,部分留言有刪減。
匿名①
我婆婆現在幫忙帶孩子,按理說是應該感謝她,但是我心里又特別不爽,巴不得她趕快回家,看完文章我明白原因了。因為她時時處處都在表明“我比你強”,“我是對的”,她會在言語上批評人,給人感覺是“我好,你不好,你要聽我的”。所以婆媳在一屋檐下總有沖突,有時為了維護和諧,我必須要壓抑自我的想法,和她相處很壓抑,不舒服。她是長輩,面子上要尊重她。每次我老公在聽我婆婆訓斥時都是保持沉默的。目前我是遠離不了我婆婆,當她又要倚老賣老批評人時,有什么好辦法能讓我感覺好些?
武志紅
我想告訴這位朋友的是,人性是自戀的,你婆婆這么自戀,你可以常夸夸她,去滿足她的自戀。當你的夸獎真的入了她耳朵時,她可能就會依賴上你的夸獎,到那個時候你們的關系,就會出現一些反轉,也就是,你逐漸地成了你們關系中的權威。
對你丈夫來說,他媽媽是他的絕對權威。但對你不是,這只是一位老人,所以,別受你丈夫態度的感染,你是可以靈活地面對你婆婆的。
我一位億萬富婆朋友,她奶奶是家族的超級大母神。奶奶八十多歲時,她帶著奶奶去上海玩,去了很多奢華的地方,奶奶在農村里是見多識廣的,但上海這些奢華地方,還是超出了她想象。
最初,奶奶還是極具威嚴,但幾天過去后,奶奶對孫女的態度突然變了,她開始把億萬身家的孫女視為權威。
這是我這位朋友的無心之舉,她也驚訝地發現,短短幾天,她和奶奶的權力關系竟然就此發生了重大改變。
所以,當你的婆婆批評你的時候,你可以充耳不聞,你可以當作耳旁風。但還有一個道理可以使用,就是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一個人說你差的時候,其實是她擔心自己差。她要把不好的感覺甩給別人,這個時候你不認同就好,你可以在心里說,“她是在說她自己”。
匿名②
讀完文章,反觀自身,確實自身存在低級自戀的情節。出于對工作的無奈,整天牢騷滿腹,生活中更是對家人肆無忌憚的打壓,這些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戀情節。如今想來,自己真是糊涂透頂。整天的抱怨,使自己的工作沒有了生氣,整日渾渾噩噩,不知其可。對家人的苛刻,換來的是家人“我是自由人”,從此很難再一起組織或者參加一次大型的活動,落寞的單干成了家常便飯。如何去改善這種情況呢?如何去升級自己的自戀,變成我好你更好呢?我想自己首先應該先慢下來,好好思索自己的過去,找出滿腹牢騷的原因。其次,讓自己的思想慢下來,不要什么情況都快反應,給自己慢半拍的節奏,在思考之后再做出行動。最后,要培養自己不具誘惑的深情,尤其是和家人之間。
武志紅
這位朋友提了一個好問題,當發現自己有嚴重的自戀,而且為了維護自戀還產生了嚴重破壞性的時候,該怎么樣去升級自己的自戀呢?
這時候最重要的一個解決方案,也許就是,慢慢來。
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如果來訪者想改變一些現實性的問題,譬如離婚、職場困惑等,通常比較簡單,但如果來訪者想改變自己的人格,那就很漫長,沒有個三兩年,是基本不可能的。
這位朋友問的,如何升級自戀,其實就是如何升級自己的人格。這必須是要慢慢來的。
其中非常關鍵的是,觀察自己的時候,也要有中立的態度,當然最好是抱持的態度,也就是發現問題時,記得鼓勵自己,而不是攻擊自己。
如果自己做不到這一點,找一個能抱持自己的他人,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條件,找一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好辦法。
拿我自己來說,從2014年10月開始,我一直在找一個資深的精神分析師做分析,受益非常大。所以,特別想說的一個建議是,如果有經濟能力、有時間、也有認識自己的強烈意愿,找一個資深的優秀咨詢師認識自己,是非常棒的事情。
剛才是關于問題的回答,現在分享一下,我在留言里發現的,使用羅森塔爾效應的大“行家”。
愛讀書的魯迅
聽了今天的課,讓我特別感謝我的老婆,現在我能專心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她對我積極的預言,和滿滿的喜歡!
武志紅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還有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女士說,她一直是有意識地給丈夫發出積極的期待,結果丈夫變得越來越好,她現在對孩子也使用了同一招,效果也非常好。不過她不想被別人知道她是誰,我也就不公開了。哈哈。
其實,當我們有意識地使用心理學招數的時候,其實也都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積極的期待中,最好的狀態是不含誘惑的深情。哪怕我們沒有遇到過,體驗過,我們本能上也都明白,這是生命的答案。
不過我也想說,心理學不是道德學,大家也可以靈活點。
今天的內容就是這樣,明天依然是問答環節。如果今天的課程對你有啟發,歡迎你將我們的內容分享給同樣熱愛心理學的朋友,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