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直講到積極的期待,其實,積極的期待是有重要區分的:
第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積極的樣子”
在這種期待中,權威有一個目標,就是你要成為他希望的樣子。比如說,考試要考一百分,要成為年級第一名,要進入名校等等。一旦沒有達到這個目標,自己就會覺得讓權威失望了,覺得自己沒做好,沒有用。這種期待,就是一種壓力。而父母的期待太重,就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本來的生命訴求。
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肯定和支持”
這種期待中,權威就是純粹的信任你,這種信任就是巨大的源泉。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個詞叫抱持——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發展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總體而言,無論權威的期待,還是自我的期待,積極的都好過消極的。通常自我實現的預言比父母權威的期待要更加積極一些。這大概也就是人性吧,畢竟人本來就是自戀的,當權威期待太負面的時候我們還是能調動自戀的力量,來維護“自己是好的”的感覺。
順便說一句,提到期待,就會提到積極的期待和消極的期待。這樣的詞匯,容易讓人產生積極是好的,消極是壞的這樣的判斷,所以我們只能給出積極的期待。其實,當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時,我們就會失去一些中立、客觀,影響到潛能的發揮。其實,消極的期待,運用得當的話,也能對我們自己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原文中就提到一個年輕人,通過喚起臺球高手內心失敗的經驗,哪怕是象棋失敗的經驗,也從心理上對方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而讓自己占據優勢。
對別人最好的期待就是,我相信你。對自己最好的期待就是,我相信我自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