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長包圍網(wǎng)的開始
《五條書》如同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在大將軍足利義昭的臉上,打完得笑還不能喊疼,室町幕府時代的締造者足利尊氏若是泉下有知,一定會氣得從棺材里爬出來。
公元1570年,足利義昭將年號由“永祿”改為“元龜”,“元龜”一詞出自中國西晉左思《蜀都賦》中的"必滅蛦音啼山棲,黿元龜水處。潛龍蟠於沮子預澤,應鳴鼓而興雨。"寓意為潛龍困于沼澤,終有一天要翻云覆雨!《蜀都賦》這樣的文章,很多中國人讀一輩子書也不見得知道,織田信長聽了“元龜”這個年號可能還以為是大將軍起了個墮落青年專屬網(wǎng)名,也就沒太放心上。
足利義昭同學不僅文字游戲玩得溜,政治交涉方面也不賴。義昭以大將軍名義聯(lián)絡各地大名對抗織田信長的事情也在秘密地進行著。不過與其說各地大名是響應大將軍的號召,倒不如說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zhàn),弱小勢力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強大勢力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但終究是一個1加1小于2的聯(lián)盟形式,因為一旦弱小者覺得自己的利益能夠得以維系的時候,他們就會作壁上觀保存實力。
元龜元年,織田信長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京都附近各方勢力的壓制,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攻克越前國。于是便以當年不支持足利義昭上洛為由討伐朝倉義景,軍隊由琵琶湖西岸開拔,浩浩蕩蕩進入越前國,戰(zhàn)斗開始進行得非常順利,信長接連攻克了越前國邊境的手筒山城、疋田城以及重鎮(zhèn)金崎城,而朝倉義景居然都沒有派出像樣的軍隊增援。正當織田信長的部隊勢如破竹準備直搗越前國腹地的時候,后方傳來了一個令織田信長做夢也想不到的消息,淺井長政倒戈叛變了!
聽到淺井長政聯(lián)合朝倉義景叛變自己的消息,織田信長一開始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將妹妹嫁給了長政并將江北一帶托付給他,長政只要老老實實跟著自己混,榮華富貴必定應有盡有。功利心極重的信長自然是不會理解淺井長政的。對于淺井長政而言,織田信長把大將軍當傀儡這事就好比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因為淺井家“國眾合議制”的原因,其家臣們權力與實力都很大,他們認為越前和江北世代交好互為唇齒,理應共進退,就連退位已久的老父親淺井久政也親自跪在兒子長政面前。迫于道義以及來自家臣們和父親的壓力,淺井長政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腹背受敵的織田信長此刻只能選擇撤退,留下豐臣秀吉殿后,自己的軍隊一路上被圍追堵截,損失超過2000人,幸虧得到近江西部地區(qū)土豪朽木元綱的帶路,才順利的撤退回京都,一路上可謂狼狽不堪。
姊川合戰(zhàn)
功虧一簣的織田信長斷然不會善罷甘休,雙方幾經(jīng)攻防之后,信長將目光轉移到了近江國腹地橫山城。公元1570年6月,織田信長完成了對橫山城的包圍,之前一直以防守為主的淺井長政深知橫山城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此時朝倉義景的8000援軍也從越前國趕來。而織田信長一方,好基友德川家康則率5000國中精銳,領著上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等人前來助戰(zhàn),雙方列陣于姊川兩岸,一場決戰(zhàn)在所難免。
二十八日上午六時,天蒙蒙亮,德川家康的前鋒部隊酒井忠次一馬當先,跨過姊川向越前國的部隊發(fā)起沖鋒,戰(zhàn)斗正式打響,人數(shù)處于劣勢的德川家康部隊絲毫不落下風,一時間河水被鮮血染紅,河流中人頭與馬尸滾滾。大概一個半時辰后,淺井長政旗下大將磯野員昌率部沖向織田信長的兩萬大軍,面對信長軍賴以成名的精銳火繩槍部隊毫不畏懼,一支人馬沖破了織田信長十三道防線中的十一道,織田信長的項上人頭眼看著唾手可得。然而從橫山城包圍圈撤下來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增援信長的軍隊,擁有優(yōu)勢的越前國軍隊卻依然無法突破信長的側翼對其展開合攻。“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漸漸的淺井長政的軍隊開始崩潰。而德川家康一方,部下榊原康政成功突破了朝倉軍側翼,8000朝倉軍瞬間亂作一團,原本就是抱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越前國統(tǒng)帥朝倉景健見此狀后下達了撤離戰(zhàn)場的命令。盟友退卻,自知不能勝的淺井長政也只得心灰意冷的退軍。
長政的部下們戰(zhàn)斗英勇卻換來一場大敗,是難以令人接受的,負責斷后的淺井家猛將遠藤直經(jīng)想要憑一己之力改變戰(zhàn)局,他割下已陣亡朋友三田村國定的首級,披頭散發(fā)沖向織田信長的本陣,意欲偽裝成邀功的戰(zhàn)士進而暗殺信長,不過遠藤直經(jīng)到底是有名氣的將軍,信長的近侍竹中重矩認出了他,大呼道“此乃淺井家的遠滕喜右門衛(wèi)也!”附近的織田軍聽罷蜂擁而上將遠藤直經(jīng)戳成刺猬。中國有荊軻,日本也有遠滕喜右門衛(wèi)啊!
朝倉淺井聯(lián)軍退散后,織田信長很快便攻克了橫山城,一舉切斷了淺井長政的居城小谷城與重鎮(zhèn)佐和山城之間的聯(lián)系,北近江和越前似乎已成為信長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