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沒想到一向聽話老實的何小童竟跟朋友跟家人切斷了任何聯系,準確一點來說是與我們失聯了。
我在何小童失聯前一周收到過一個包裹,里面是一本A4紙打印的書,扉頁上寫著一首短詩“享受多少庇護,就要承擔多少辛苦,父母的關照愈是深沉,我愈是渺小,渺小到不敢有一絲忤逆”
A4紙上,油墨印著“何小童——著”
這平淡如水的詩,卻開始讓我默默的回憶何小童這短暫的一生。
(二)
上初中時何小童就發現自己對寫文章感興趣,譬如,老師講到孔乙己時,他腦海里就不自覺開始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譬如暗淡無光的時代,科舉制度的禁錮,以及孔乙己自身的矛盾。
往往這時一篇文章的雛形就開始浮現在何小童的腦袋里。一旦產生這種靈感,何小童就會渾身激動,他認為這是成為大作家的征兆。
但往往這種靈感,還沒等他寫到紙上,就已經消失不見了,即便努力去回想,也只是大海里撈針,往往無功而返。
他自會覺得空歡喜一場,但何小童不匱乏靈感,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他眼里就能成一篇文章,別人打狗時他想寫,看到形式主義他也想寫,看到**不作為他還想寫,但每次靈感終歸還是靈感,閃過靈感時,他只會一陣激動,而不會拿筆記下,因為他覺得,此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將靈感完全從大腦中剝離出來。
可他對于寫作的執念,卻非但不因年深日久而暗淡而磨滅,反倒像一塊銅鏡因不斷地擦拭而愈加明光可鑒。
但悲哀的是,至到二十四歲本命年,何小童與社會失聯的時候,也沒有一本問世之作……
(三)
在文理分科的時候,何小童已經做好了人生規劃,他要學文科,這會對他以后的創作幫助很大,能積累大量的素材,這能讓他的靈感躍然紙上,他還要開個圖書館,天天泡在里面,每次幻想這樣的人生,何小童的手指便不由自主的緊握手心。
當年,對于學習一竅不通的父母,卻信誓旦旦的告訴何小童,一定要學理科,學文科是沒有出路的。
打消學文科的念頭對何小童來講哪怕跟讓女人打胎一樣難受,但最后還是沒有主見的聽取父母的意見,學了理科。
他怕因為自己的叛逆讓父母不愉快,他也顧慮萬一學了文科將來后一事無成,父母必然會指責他不聽奉勸,在那個年齡段,他沒有承擔這責任的能力。
高中三年,何小童過的很不是滋味,別人的成績都是越來越好,他卻越來越差,他想轉科,可沒有一個人支持他。
他時常怨恨父母為什么不能支持他的想法,父母不明白理科對他而言,就是一座險峰,還沒有攀登,就已經心生畏懼,又怎么去征服。
他父母整日里會為他打氣,一日三餐,要比他同學吃的都好,這反而讓何小童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他覺得對不住這珍饈,他討厭父母不懂他,卻還要干預他,他時常想,要是我學了文科,成績一定會很好吧。
(三)
高考,何小童拼勁全力,考上個普通一本,他想倘若學了文科,結果一定很好吧,那一刻他打心眼里決定再也不要聽父母的話,這只會毀了他,只有他自己明白他想要什么,他決心要報心理學專業。
這時何小童母親告訴他,心理學簡單不實用,不好就業,你要是感興趣輔修就行,時至如今,經過十幾年的培養,何小童已經沒有能力去堅定做自己想做的事,盡管他心里明白母親什么都不懂,就算這樣母親三言兩語還是讓他輕而易舉的改行學了建筑。
但他發現,沒有十足的興趣,學建筑對他而言就像是蚊力負山。
每一次的設計,都讓他痛苦萬分,每畫一筆,他都難過的想哭,他又開始想,要是我當時學了文科,現在應該發展很好吧。
大學的時光,過的很快,兩年多的時間,并沒有給何小童留下什么記憶,此刻何小童開始焦慮起來。
因為專業的知識,何小童實在沒有學到多少,他想過退學,重新選專業,但他也只是想想,像當年的文理分科一樣,他沒有勇氣做他心里想做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支持他。
所以擺在何小童面前的只有熬過大學五年這一條路可走,何小童不想要這樣的人生。
他決定要以文成名,來拯救他脫離苦海,但何小童又異常的悔恨,他不是學的文學專業,這對他的創作,沒有半點幫助。反而如今的專業,還耽誤他創作。
在這樣的悔恨之中,何小童還是沒能拿出好的作品,因為他所有的,也僅僅只有靈感,卻寫不到書面上,一旦動筆,寫出來的,與腦袋里勾勒出來的相差甚遠。
時至如今,何小童縱然沒有一部作品,但他心里依然有一絲堅信自己是當作家的料,他相信自己懷有作家的才華,只是命運被安排,自己的潛能沒能被發掘,也許某一天,經歷點什么事情,這種潛能就會被逼迫出來。
(四)
大學三年五載的時光,不曾想匆匆劃過,何小童畢業了。
大學五年,他沒參加過競賽,沒拿過獎項,專業成績只能算是中等,他本來想好要去雜志社工作,但是他實在沒有什么好作品,他對于創作始終只有高昂的情懷,一到下筆,就不能完全的還原出腦海里所想,他將一切原因都歸結到了他大學沒能學習文學專業,讓他素材匱乏的可憐。
后來,何小童去了設計院,由于專業知識不扎實,月工資四千,在一線城市里,這點錢,只能勉強顧著他溫飽,而這簡單的溫飽,卻是他用熬夜,透支生命換來的,他常常想要是當初學了文科,現在的境況又回大不相同吧,說不定他已經在雜志社當上主編了。
在一次通宵加班之中,何小童覺得心臟隱隱作痛,后來整個胸部,背部開始劇痛,緊接著就不省人事了,同事把他送到醫院,撿回來一條命。
何小童再也不想在大城市里打拼了,沒有技能傍身,大城市里壓根容不下漂泊的靈魂,在出租屋里,何小童日漸消沉,這時他的確有感而發,創作的欲望噴薄而出。此刻,他不想去利用這泉涌的靈感,悲傷的過往去創作了,拿自己開刀,用靈魂祭獻作品,在這關頭,無異于自殺,可是他活著也是暗淡無光。
不想去死,也不想活著,何小童不知道為什么,明明也很上進,也渴望著改變,為何如今就像行尸走肉一樣。
(五)
畢業后的第二年,在日日愁苦中,何小童愈見削瘦,不僅沒有當上作家,他的專業,也在歲月蹉跎之中荒廢掉了,他向來不由知情的逆來順受著,渾渾噩噩的過完了這一生。
最終,未等何小童以文成名,他的生活已是潦倒不堪,敏感而又脆弱的他不肯向家里求助,亦不肯向親朋之間透露自己的情況,凡別人問起,他從不提自己處境潦倒。
在他失聯前,寄給我油墨打印的A4紙上,何小童寫道“我用盡全力只活成一個普通人,但我這心氣哪里能容下我的普通,明明有光明的未來,卻毀在了唯唯諾諾,不敢造次。
假使我為了寫文章放棄所有,也不至于如今窮困潦倒至此,精神麻木不堪,真是因為我時刻搖擺不定,任由他人勸告,而自己卻毫無主見,最后咬牙堅持,用盡渾身解數,卻只能在街頭摸爬滾打,如今看來,我那僅有的一絲才華也付諸東流了。
事到如今,我不知道該去怨誰,我的父母無疑希望我變得更好,教育制度縱然有缺陷,卻也是無可厚非,倒是應該責備我自己,沒有本事了,可是倘若我當年學了文科,如今我會一事無成嗎?”
我讀著油墨打印A4紙上的文字,一滴大淚落到了白紙上,暈開一大片。
我和何小童有著極其相似的人生。
我不知道何小童當年若有主見,如今會不會過得很好,但我一定知道,他必不會對生活如此絕望。
何小童的失聯,讓他的家人,他的朋友都心急如焚,他們都擔心著患有心梗的他出點意外,我心里卻懷揣著一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