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時間:2017.5.23~2017.5.30,共計9小時41分鐘
第一次閱讀
本書的英文原版書名是《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積極心理學的一本啟蒙讀本。從原版書名可以得知本書的定位,旨在掃盲,掃的是“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基本認知”的盲。
首先,名為“積極心理學”,莫非還有“消極心理學”一說?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起于“描述”,終于“改變”。描述,即準確描述研究對象的行為。然后找到行為人的“信念”——即,對于刺激的潛意識或意識層面的解釋,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預測,甚至通過的科學的干預手段,達到控制、改變行為的目的。自二戰以來,心理學在治療、預防心理疾病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然而也帶來了問題——由于對疾病的過度關注,導致大量理論將人嵌入了疾病模式中。于是,積極心理學作為修正這種失衡狀態的理論應運而生。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是: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悲痛同樣真實存在。因此,它呼吁心理學不光要關注疾病,還要關注人的力量;不僅要修復受損之處,更要努力構筑生命的美好;不僅要治療創傷,還要幫助健康的人實現價值。這便是“積極”二字的由來。
那么,哪些因素會幫助人實現人生價值呢?作者介紹了9個影響因素:
- 積極的情緒
- 幸福感
- 積極的信念系統
- 良好的性格
- 正確的價值觀
- 愛好、才能和成就
- 生理健康
- 與外界強有力的連接
- 能夠承載美好生活的外部環境
在科學的系統中,理論的提出基于假設,實驗數據驗證假設。在本書的每個章節中,作者都列舉了實驗數據和研究結果來證實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這些觀點。且作為掃盲讀本,每章最后又有相應的練習來幫助讀者感受這門學科。對積極心理學一無所知的讀者和希望過上更加成功的生活的讀者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合適的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