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逆境便是吃苦的機會和人生體驗的最佳方法之一,因而對于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而言,適當的創造逆境和學習成長的機會,也能夠更加積極的對孩子的智慧和經驗成長行成引導,也即是我們所說的得到默會知識。
其結果是能讓人積極面對(塑造環境),重新評估(自我調適),或改變人生計劃和方向(更科學的選擇),可以歸結為“創傷后成長”,從而讓我們的智慧、經歷得以提升。
但不可忽略的充分條件是,逆境需具備一定的范圍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否則挑戰過度會導致承擔者的崩潰和消極轉變,就如“快馬加鞭”一樣,適時的鞭笞能夠提升行進速度,但是想象馬兒所承擔的一萬點傷害,就是力竭而亡。
因此需要關注逆境的時間(when),對象(who),對象的心理承受能力(hold)和逆境的程度(how),以一句英文概括為:when who can hold how much of the adversity,he improves.(當誰能夠承擔多少的逆境,他會進步) 。關注到這幾個方面,并提供到小孩或者成長者,才能真正到達預期成長的目的。
【A1】
1.現在很難回憶起父母刻意營造的逆境,因為家庭條件普通,所以很早就明白很多東西不能由父母給予,只能自己爭取,從而也養成了好強的性格。
2.1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大學畢業后的考研經歷,當時為了凸顯自己與眾不同,選擇了當時最難的“三跨考試”,地域上由家轉到上海;專業上轉到另外一門專業;學校上選擇了當時與本校理論有沖突的另外一所著名學府。
雖然經歷了漫長的備考期,經歷了冬天在雪地背書,夏天在出租房中暑等,但最終的結果卻不盡人意,一個美妙的邂逅變成了單相思,過后便投入到了茫茫應聘大潮。
回想起來,對應逆境智慧的主要收獲,還是目標值過高帶來的失敗結果,如果選擇本校?只是沒有了如果。
2.2回憶起人生的挫敗及帶來的經歷,與案例相符的感觸便開始心底泛起,絲絲入心的苦楚和感悟讓人記憶猶新:
23歲的時候個人迷戀一句話,人生創業的三個階段應該是25歲,35歲和45歲,于是在朋友的蠱惑下借資10萬,籌資30萬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對于剛剛工作未到2年,沒有任何積蓄和社會資源的年輕人而言,面臨的生存環境,身邊人質疑和資金短缺的壓力是極度大的,對比個人好強的性格尤為突出。我還記得在花完所有創業資金之后,打遍了所有我認識的人借錢時候的毅然決然以及接踵而至的打擊和失望,從此很多熟人變為路人。
人生智慧難尋,這次經歷也帶來了近3年的還債和恢復創傷期,而得到的經驗、教訓也受用一生。也讓我深刻的明白:
①when:時機不對,社會閱歷太淺,經驗太薄弱,能力則完全未被開發;
②who:創業不是個人的一廂情愿和我想,而是一個謀劃和組織行為的過程;
③hold:我能扛住嗎?雖然時間說明我最終是挺過來,但是后續帶來的還債壓力和重新尋找工作,以及帶來的自信心缺失和人際的挫敗等,現在看來影響還是非常巨大。感觸頗深,但并非最適合的人生道路。
④how:考慮到自身具備的條件,以及未來發展的考慮,這次自我創造的逆境(創業)確實有點超出個人的承受能力,如果規模沒有鋪開或者其他挑戰來訓練提升自我,可能人生會更加愜意。
【A2】
翻閱回憶,也讓自己更加從容,在面對逆境或者挑戰的時候,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和如何才能夠得到的方法,譬如:
1、when:有些挑戰迫不及待,有些挑戰卻不要輕易觸碰,尋找合適的時機,永遠是等風來的一刻再去飛翔,不然就是跳入懸崖萬劫不復;
2、who:自我是最重要的,理清自身能力和資源,要明白自己是在一直準備中,但是準備的程度如何分外重要,如果是團隊也更好理清利益關系,做到優勢互補;
3、hold:一定需要結合自己的資源、能力來一次全面的碰撞,一定要考慮失敗的后果需要多大的擔當,以及對愛我、關心我的人所造成的傷害;
4、how:挑戰適可而止,崇尚第一必定會成為英雄,但是力爭上游也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幸福、快樂的人,衡量好自身再去尋找適時提升自我的機會和手段。
總之,從容的心態和充分的準備,再對于一個力所能及的目標,我們并非在創造世界,但卻在改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