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 ? ? 從斯滕伯格有關顯性知識及默會知識的說法,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何父母沒辦法把智慧直接傳授給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最佳因應之道,就是給孩子豐富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可以再不同生活領域得到默會知識。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智慧人生,鼓勵孩子思考不同的境界,了解別人的觀點,在面對人生挑戰時,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孩子小的時候,要保護他,但孩子成長到十幾、二十多歲時,如果父母仍一味的保護孩子,孩子固然可以不用吃苦受罪,但也因此失去了成長及學習人生智慧的機會。吃苦會讓人更有同情心,也可讓人在自我及他人之間找到平衡點。吃苦會讓人積極面對(“塑造環境”),重新評估(“自我調適”),或改變人生計劃及方向(“選擇”)。“創傷后成長”通常也伴隨著智慧的成長。
? ? ? 激進的“逆境假設”或許所言為真,但容我們在此先提出警語:要讓逆境對人產生最大益處,那么逆境發生的時機一定要對(剛成年時),對象也要對(具備足夠的社會及心理資源者,才有辦法面對挑戰,從中獲益),程度要恰到好處(不能嚴重到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是無從預知的,我們無法知道哪個挫折長期而言對某人是否有益,但或許我們已經知道可以稍稍改寫一下孩子額頭上的命運:兒童時期的創傷一定要劃掉,至于其他的創傷,動手劃掉之前還是請三思一下,看看未來其他研究結果后再動手吧。
【I】請自行完成
松下幸之助曾說過“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斗過來的。”
逆境可以轉化為成長機遇。逆境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必不可缺的。
可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逆境時,又有多少人只是將精力花在了抱怨與不滿中?又有多少人只是將時間放在了一味地默默忍受中?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實現:“逆境 = 成長機遇”這個公式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以下幾點來達成:
1. 成熟且開放的心態 —> 更易適應變化接受新事物
2. 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 更能承受挫折、面對挑戰
3. 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 不被逆境擊垮并從逆境中學習
當我們具備了這三方面能力,我們在遇到逆境時就能更好地將其轉化為一次機遇。
【A1】1.回憶一次把智慧直接傳授給孩子的經歷,效果如何?或者回憶一次父母是如何將智慧傳授給我們的,效果如何?再回憶一次孩子或是自己如何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智慧,效果如何?
英語的重要性放在現在是眾所周知的事。可當我還在讀小學,甚至初中時自己卻從未真正重視過。家長的話都是左耳進右耳出。
可到了高三,涉及到真正要高考了,涉及到考試成績關系能否進大學了。我才猛醒過來,一心補抓英語,在高三一年英語成績有了20%的提高。
2.回憶一次自己或孩子面對逆境時,成功收獲智慧的經歷。再回憶一次,自己或孩子面對逆境時,被打擊的經歷。
去年年底工作上的不順使得我回看了自己的很多方面,發覺自己尤其在情緒管理上所欠缺,并且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來適應社會未來的發展需求。于是自己參加外界更多的活動,閱讀并學習情緒管理方面的資料。
上個月在做工作匯報時,老板對于有些自己的工作方向提出了異議。換在之前,我會爭辯這個方向也是之前確認過的…但當時我卻沒有什么脾氣并直接說“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今天想乘此機會與您探討的,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更有成效的方法”。相比之前在處事上有了成長。
想來自己在以前也曾經吃過易情緒化的虧。近10年前,當面對同事的不配合,自己工作難以開展的困境時,自己最后的應對策略是一走了之而非從自己找原因。差別在于后面自己的心態更加成熟與開放,也能更積極地看待問題。愿意從自身尋找問題。
【A2】以后會采取怎么的方法增加自己的智慧,并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逆境?
逆境 = 成長機遇
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意識地多尋找些困難的工作來積極面對,并將這些過程如上面A1一般進行記錄。這樣通過小困境來磨練自己心態、心理承受、人生態度這3方面能力,可以使得自己更好地面對未來可能的大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