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明白
不得不說,王夫之這首詞的流傳度不廣。為什么會這樣呢?畢竟宋元明清詞家作者高手頻出,作品也異彩紛呈。這首《清平樂·詠雨》雖然文辭、內容兼備,但是相對于那些或高深、或淺白、或家國、或艷情的作品來說,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個人表達。這和時代動蕩與個人經歷有關,對王夫之來說,他的滿腔志氣,只能隱藏在筆墨之間。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讀不明白的原因。
就像李商隱的詩,為什么我們容易理解錯誤?因為他并不真正想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剖析給天下人看,他只是情到深處,嘆個氣,寫首詩記錄下來,給未來的自己回味。也就是說,像他們這類作品,創作的初衷就沒有打算讓讀者讀懂。或者說,讀者的感受與他沒有關系。
王夫之的情形與李商隱有些不同——他是反清的頑固派,在時代傾軋之下有很多東西不能明言。生于明末的王夫之經歷了科舉聞達、張獻忠兵亂、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稱帝、清兵入關、南明政權建立、農民軍反攻、永歷政權內斗、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三藩之亂、吳三桂自立一系列的家國之亂。作為一個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讀書人,王夫之由于頻繁參加抗清活動而被清廷通緝,不得不改名換姓、四處流離,直到晚年才著書立說、林下終老。但是也終身沒有剃頭易發,保存了漢人學者的最后一點尊嚴。
逐句賞析理解
了解清楚背景和人物,再來看他這首詞,我們的領悟就會要深刻一些。也許是時代相對唐宋離今天要近一些的緣故,這首詞在語言上相對并不難懂:
《清平樂·詠雨》
歸禽響暝,隔斷南枝徑。不管垂楊珠淚進,滴碎荷聲千頃。
隨波賺殺魚兒,浮萍乍滿清池。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
“清平樂”是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詞牌格式都是固定的,我們這里就不去仔細分析了。我們只需要知道下片的“兒”、“池”、“涯”在《詞林正韻》中同屬于第三部,也就是說當時這幾個字的發音是接近的,并不是不押韻就行了。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沒有記載,網上也沒有相關資料,所以詞的內容以個人理解為主,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歸禽響暝,隔斷南枝徑。”“暝”,指暗灰色的天空,這一句從黃昏天邊歸鳥的聲響寫起,但是并非純粹的寫景和情境渲染,第二句就有所指了。“隔斷南枝徑”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昏暗天色中歸鳥的鳴叫會隔斷“南枝徑”?“南枝”原指南方的樹枝,后來指代南方溫暖的地方,在古詩十九首中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句,直接用來指代故土、故國。這么來理解的話,這第一句就有了些別的意味了。
夜色中的歸鳥聲聲呼喚故土,卻重重阻隔,無法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