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1、開頭第一集的鏡頭中年幼趙禎寫的字,出自《孝經(jīng)?天子章第二》,原文為: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譯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p>
開頭第一集的這個引用就奠定了一個宋仁宗行天子之孝和宋朝以仁孝治天下的基調(diào),宋仁宗趙幀從幼時在大娘娘劉娥的掌控之下就在灌輸天子的孝義之道,同時也暗示了宋仁宗在處理生母李順容問題上的結(jié)果:即使他非常想接回自己的生母行孝,但是要為了成為萬民表率的天子之孝,他也要恭敬地侍奉大娘娘劉娥,違背贍養(yǎng)自己生母的意愿,接受晏殊的直諫,同時避免兩宮并立。在后面的劇情中,這句話也解釋了宋仁宗趙禎在李順容死后開棺驗尸為大娘娘劉娥的證清白提供了依據(jù),也就是說,李順容雖為天子生母,然非萬民之母,在萬民眼中,劉娥才是官家應(yīng)當(dāng)奉養(yǎng)的正位。
2、晏殊勸陛下回宮時:“先帝去時,官家尚在幼沖”。幼沖謂年齡幼小處,最初的出處是在《書·大誥》中的“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歷服?!蓖瑫r在宋仁宗時期,《資治通鑒》的編纂者也是本劇中段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司馬光在《涑水記聞》卷一中“ 周恭帝幼沖,軍政多決於韓通?!币灿写擞冒l(fā)法。 3、晏殊釋《孝經(jīng)》中天子之孝與庶人之孝的不同,“天子之孝重在將德行教化,施于黎民百姓,讓天下百姓遵從效法,大娘娘鞠躬盡瘁,官家遵先帝遺訓(xùn),隨母臨朝,習(xí)學(xué)朝政,這母慈子孝的畫面正是天下百姓最好的榜樣?!边@就為宋仁宗對大娘娘劉娥的孝和對皇帝生母李順容的孝做出了區(qū)分,前者是天子之孝,后者是庶民之孝,作為大宋的天子,當(dāng)天子之孝與庶民之孝難兩全時,為了國家社稷和黎民百姓之表率,奉養(yǎng)李順容的庶民之孝必然是要讓位于天子之孝的。
在第五集李順容病逝以后,仁宗用飛白書不斷的寫“天子之孝“四個字,原因也是出自這里。第二集1、呂夷簡在朝堂之上引用的“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出自《論語·學(xué)而篇》。
譯文:父親在世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以后,看他的行為,在父親去世三年以后,他仍然沒有改變父親為他選擇的道路(可以解釋為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此處呂夷簡認(rèn)為,對父母不應(yīng)僅僅是侍奉湯藥侍奉尊親等小孝,更應(yīng)遵循尊親的志向,光大尊親的事業(yè),此乃大孝。也是暗合了劇情,宋仁宗不可違背宋真宗的遺言,出現(xiàn)兩宮并立的情況。而且此處呂夷簡駁斥八大王還為呂夷簡升相做了鋪墊,也說明了皇太后劉娥重用呂夷簡的原因,呂夷簡在對孝的解釋上符合更為宏觀的宋朝的治國理念,而且在宋仁宗掌權(quán)之后,也是繼續(xù)的任用他,肯定了他的貢獻(xiàn)。 2、晏殊駁斥太后,“就令乏賢,亦宜使中才處之。“出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五·天圣五年》:“太后召張耆為樞密使,殊言:“樞密與中書兩府,同任天下大事,就令乏賢,亦宜使中材處之。耆無它勛勞,徒以恩幸,遂極寵榮,天下已有私徇非材之議,奈何復(fù)用為樞密使也?”太后不悅?!按颂庩淌庵苯舆M(jìn)言駁斥太后任人唯親的做法最終因小事被貶謫,其實,在這個劇中,給出的解釋是,太后因為宋仁宗的做法屢屢觸碰劉娥的底線,因而做出的”報復(fù)“和警告,明知晏殊是忠臣偏要貶謫,明知是張耆是庸才,偏要重用。而且從這一件事上也為后面劇情中太后劉娥對晏殊的評價提供了事實依據(jù),太后對晏殊”為官忠直,既能且惠,惜乎少年成名,難免凌傲之氣,不屑中下之才,于人過苛“的評價是客觀正確的,因而本劇的態(tài)度在整個前面的劇情中對于劉娥是支持的,太后劉娥并非不知人善用,而是為了磨礪忠直之臣晏殊,同時穩(wěn)固朝堂,太后初掌權(quán),用強權(quán)控制局面也是為君之道必然的,在此處凸顯了太后劉娥作為女流之輩的大局觀念和為宋仁宗用人考慮的長遠(yuǎn)的眼光,而在后續(xù)的宋真宗的遺言中也有體現(xiàn),這也是為何先帝對劉娥如此信任并托付社稷。從另一個角度看,此時的晏殊因年輕并未對所有事情看破,他在第一層,其實劉娥在第二層甚至更高的層次,在第四十一集中, 仁宗過高提拔李用和進(jìn)中書,歐陽修作為晏殊的學(xué)生亦引用這句話來勸晏殊和其一同上疏,然而那時的晏殊已非說這句話時的晏殊。
3、范仲淹在與童子相辯時,有個彩蛋,童子罵范仲淹“有辱斯文“,在正午陽光出品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跟淑蘭和離的假仁假義的孫秀才口頭禪就是”有辱斯文“。
4、郭皇后找太后訴苦,請求開解,太后評價“我能給你中宮之位,卻給不了你中宮之尊,你想接近官家,你無才無智,又不賢不順,我又能如何呢?”然后說出了“欲得他人之懼,先有攝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再指出《論語》中的一頁給郭皇后指示,頁上原文: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背鲎浴墩撜Z··`為政篇》。 譯文:季康子問:“使百姓恭敬,忠于事,又能互相勉勵進(jìn)步,該怎么做?”孔子說:“上位者能莊嚴(yán)恭敬的對待百姓,百姓也會恭敬你;上位者本身做到孝慈,百姓就會忠于事;上位者舉薦善人,弘揚善事,并教化能力差的人,百姓自然會互相勉勵進(jìn)步了。”
這個意思其實就是勸郭皇后,要恭敬待人,你尊敬別人,別人自然也會尊重你,居中宮之位,要以德服人,多行善事,自身的修養(yǎng)足夠,自然有修養(yǎng)的人也會親近你(指宋仁宗)。從這段中可以看出這部劇中太后臺詞的嚴(yán)謹(jǐn)和縝密,總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jìn),由淺及深,先說明自己是無法給與額外的幫助,再言明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然后引用古文加以論證,充分體現(xiàn)太后獨特的處世之道和胸懷。這個地方也為后面的宋仁宗廢后的劇情做了鋪墊,因為一位“無才無智,不賢不德”是無法與中宮之位相匹配的。 5、晏殊詞作《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fēng)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在《清平樂》中吟誦的這首《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是承接了劇情中無法協(xié)助仁宗制衡劉太后的憂愁還有卜卦后知道自己將要被貶謫的失望。
6、趙禎送晏殊,稱晏殊為“孔子門人”,并引用了《論語·憲問》中的故事:子露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子那里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宋仁宗請教晏殊何為“不可為之事”的善與惡,引出了明君之道,此處也是承接了劇情太后貶黜忠臣晏殊直言,明著問晏殊“不可為之事”的善與惡,其實在皇帝心中貶黜忠臣就是“惡“的不可為之事,是明知故問,真是本意是在問晏殊“太后是不是昏君?”“如何做一個明君?”,而晏殊哈哈大笑(皇帝如此隱晦地問太后是不是昏君,就跟問別人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壞人一樣)后為太后辯解,太后貶的是他的“失儀“而非抗辯太后任用“非才之人”,也就解惑了皇帝關(guān)于太后是昏君的問題,另有明君之道,晏殊是這樣說的“執(zhí)國如執(zhí)稱,君心當(dāng)如鏡,明辨善惡是非,有莫大的力道,扛住四海八荒”,就是說仁宗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貶太后)和強硬的政治魄力(夸太后),也是在勸誡仁宗當(dāng)獨立,不可過于依賴自己,同時后面又說了一番在野忠君的話,安穩(wěn)君心。私以為,這個地方也為后面仁宗對西夏戰(zhàn)爭的失敗有鋪墊,過于獨立和求強而忽略了曹皇后的忠諫之言。
7、仲淹辯童,童子說范仲淹沒有“禮容”,在《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即是說孔子小時候就不像一般的兒童那樣好玩耍,而是經(jīng)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xí)行禮。
沒有“禮容”,即是形容舉止沒有定式。 8、童子引用《詩經(jīng)》作品中的《相鼠》罵范仲淹,其古詩全文如下: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譯文:
看那老鼠都有張皮,做人怎能沒儀表。做人如果沒儀表,不如早早就死去。
看那老鼠都有牙齒,做人行為沒節(jié)制。做人如果沒節(jié)制,還等什么不去死?
看那老鼠都有身體,做人反而不守禮。做人如果不守禮,趕快去死別遲疑。
9、范仲淹反駁:“禮當(dāng)起于敬而能止于仁”,出自《大學(xué)·傳》第三章: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譯文:身為國君,要盡力做到施行仁政;身為人臣就要盡力尊敬君王;身為子女,就要盡力孝順父母;身為父親,就要盡力對子女慈愛;與他人交往,就要盡力做到誠實。
經(jīng)查個人認(rèn)為,在這里“止”的意思是到達(dá),類似“止于至善”中的止,范仲淹的意思就是說,禮應(yīng)當(dāng)存在于對人尊敬的態(tài)度上,并且最終到達(dá)“仁”的境界,這才是禮的本意,而不是過于看重人的外在打扮和著裝,以貌取人。 10、晏殊為范仲淹辯護(hù),引用《尚書?無逸》中: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瓣淌饨忉尀?,”君子居其位,不能貪圖安逸,要先知道耕種的艱辛,才能知道庶民的苦衷 。“意思就是在夸范仲淹在行君子之道,身體力行,體驗民生疾苦。
第三集1、宋仁宗得知梁家因藥漬蜜餞梅子變得家破人亡后寫下了“汝生富貴,當(dāng)念惜福,豈可造此……“,應(yīng)是出自當(dāng)時的宋史:“帝語永慶公主曰,汝生富貴,當(dāng)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yè)之端?!迸c后面的劇情中,太后指給苗心禾看的相同。
太后解釋為“太祖說,當(dāng)朝的公主用這種前所未有的奇異裝飾,那天下的女子都會爭相效仿,大宋便再也見不到翠鳥了?!捌鋵嵾@就是在說,作為官家,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君為萬民之表率,無論君上有什么行為,自上以下會爭相效仿,要學(xué)會節(jié)制和自律。在這地方有個交叉剪輯,同一段話同時出現(xiàn)在宋仁宗和太后的思想中,說明此時的仁宗終于悟得為君之道,和太后達(dá)成了一致,是宋仁宗趙禎思想成熟的暗示,也是為了下面仁宗執(zhí)政做出鋪墊。
2、在太后指給禾兒看的那頁書上還出現(xiàn)了另一句話,唐代張?zhí)N古規(guī)諫唐太宗的《大寶箴》中的一句話“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意思是說,要以一個賢能的君主,來治理天下,而不是以天下人的財富,來奉養(yǎng)一家一人。這里涉及到宋太祖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宋太祖和皇后坐轎同行。皇后探頭向外看,發(fā)現(xiàn)皇家的轎子已經(jīng)陳舊,而且裝飾也很簡單,顯示不出皇家的威風(fēng)。而有些大臣的轎子,反而裝飾得極其豪華。于是,就向太祖建議:“陛下是一國之君,所乘車轎過于寒酸,不如用黃金來裝飾車轎,才能顯示出皇家的威風(fēng)來?!彼翁嫘χf:“朕富有四海,別說用黃金裝飾車轎,就是用黃金裝修房屋也能辦到。不過,朕是為天下百姓守財?shù)?怎么能隨便亂用老百姓的錢呢?古人說過: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我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百姓還能依靠誰呢?”此后,皇后不再提議裝飾車轎,也同皇帝一樣節(jié)儉自律。此故事與“汝生富貴,當(dāng)念惜福,豈可造此惡業(yè)之端?!笆鞘馔就瑲w的道理。 3、王曾為宋仁宗講《尚書》皋陶謨,皋陶與大禹論為君之道,他覺得君為萬民之表率,但把謹(jǐn)言慎行放在諸多美德之前提及,之后,再論君有九德,將寬仁敬慎居首,宋仁宗覺得皋陶與大禹的為君之道最后綜合起來是個“忍“字,而王曾給出的解釋是,圣君的謹(jǐn)慎源自于仁厚,圣君謹(jǐn)慎是怕犯錯,而圣君的怕恰恰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強大,君主有最高權(quán)柄,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萬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獨斷,任性而為,自不必怕,更不必忍。此處承接的劇情是王琳向太后顯武后臨朝圖,而王曾通過為仁宗講《尚書》來規(guī)勸皇帝,要以仁德服人,寬以待人,王琳向太后獻(xiàn)圖是因為懼怕于太后的威勢,而非德行,自然在王曾眼中太后的所作所為自非圣君之道,接下來再通過《尚書》闡述圣君之道在于”仁“。
在第十集中,仁宗被凈妃不明死亡、范仲淹上疏徹查和前朝反對皇后對嬪妃晉升弄得焦頭爛額,然后仁宗讓張茂則取“皋陶謨”,也是出自這里,其實是在暗示,仁宗以寬廣胸懷不打算追究這幾件事。 4、太后引用《尚書·洪范》:“僭,恒陽若?!背绣e失,才久旱不雨,并把罪責(zé)攬在自己身上,其實是承接了仁宗和太后私下談話時發(fā)現(xiàn)仁宗私自調(diào)動晏殊的事情,用古人言久旱不雨的借口,以退為進(jìn),加強自己對于仁宗和權(quán)力的掌控,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后面的劇情中,王曾進(jìn)言,說是輔臣失德而非太后失德,意在暗示反對太后加強對權(quán)力的掌控,而仁宗又說愿意與朝臣共進(jìn)退,在此時可以明顯地反應(yīng)朝堂的變化,與趙禎初登皇位八大王亂政建議皇帝接回李順容時,呂夷簡與八大王分裂朝堂不同,此時的朝堂王曾和張知白已經(jīng)與仁宗同一戰(zhàn)線,仁宗已經(jīng)用他的仁德使朝堂臣服,在同一集后面的劇情中,張茂則對皇帝的報告中也有明示,在本集末,就是一系列的展現(xiàn)仁宗收服民心的情景,是相呼應(yīng)的。? 5、王曾的“五征不敘,旸雨失衡”,五征即五韙指雨、旸、燠、寒、風(fēng)五種氣候,同出自于《尚書·洪范》。 6、韓琦奉命微服私訪時,引用”子曰,君子不伐“,出自《周易 系詞上》:“謙,君子有終,吉?!弊釉唬骸皠诙环?,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弊g文:“有功績尚能保持謙虛作風(fēng),才德出眾者的素質(zhì)始終如此,做得正確?!崩蠋熣f:“有了功績卻不夸耀自己,有功績卻不圖感激,寬厚品行達(dá)到極點了。這是在說有功績卻能自降身份與人交往謙恭待人的人。道德主張高尚,禮節(jié)主張謙慎有禮。具有謙虛品德的人最謙慎有禮,因而他能穩(wěn)定地存在于官爵職位上。
“伐“是夸耀炫耀的意思,這里即是在稱贊仁宗的功績。第四集1、宋仁宗回憶晏殊教育自己之時的文章,“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俺鲎躁淌狻督舛?qū)W 藏鋒卷一》:”厄者,人之本也。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上求賢,畢其功而志易。下求榮,成其事而意滿。不知戒惕,上下難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貴焉。明者不戀其位,明棄焉。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生之惟艱,何足道哉?“
譯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現(xiàn)象。吐露鋒芒,是困厄加劇的原因。想要減少困厄,才學(xué)就不要輕易顯擺。當(dāng)權(quán)者招攬賢士,一待功成他們就會改變心態(tài)。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貴,目的達(dá)到了就容易驕傲氣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屬就難容。仁德的人不務(wù)虛名,仁德才是最寶貴的。明智的人不會貪戀權(quán)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棄。勇敢的人不會逞強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內(nèi)斂。人們的生活都充滿了艱辛,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當(dāng)張茂則提出請晏殊回京時,仁宗在此處引用意在慨嘆晏殊因“凌傲之氣“被太后貶黜的事情,一個是回憶晏殊的教誨,另一個也是借晏殊之言告誡自己。
2、晏殊被調(diào)入京城,仁宗請教晏殊“先生離京之時,朕曾滿心迷惘,又有疑惑不平”(此處承接了晏殊被貶謫時趙禎相送的劇情)然后說“總覺先生離去,朕益發(fā)沒有依靠”請教晏殊如何獲得擁戴和政治勢力,晏殊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痹某鲎浴墩撜Z·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p>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zhuǎn)。這是強調(diào)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xué)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yán)刑峻法。在本劇中,晏殊繼續(xù)為皇帝解答了以后的道路該怎么走,前一句“官家已非是從前的官家了,怎會沒有依靠”,從之前上一集的劇情中,已經(jīng)說明了在仁宗在大娘娘垂簾聽政的情況下以仁孝治天下取得了人民擁護(hù)和朝堂的支持,這就是晏殊所說的“依靠”,從而也不難理解晏殊的這句話是對仁宗成長的肯定,同時也進(jìn)一步為接下來仁宗正式執(zhí)政做了鋪墊,時機已經(jīng)成熟。
另外,還有個鋪墊就是,為后面狀元改名提供了一個依據(jù),為何改名“王拱辰”,是希望這位狀元成為輔佐之才的意思。
3、太后下詔,讓諸位夫人進(jìn)宮學(xué)養(yǎng)蠶種桑,實為“興農(nóng)倡桑”,此時背景樂由一首唱詞“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這是引用的先秦的一首詩《何彼襛矣》,作者沒有名字,原詩是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譯文是:怎么那樣秾麗絢爛?如同唐棣花般美妍。為何喧鬧不堪欠莊重?王姬出嫁車駕真壯觀。
怎么那樣地秾麗絢爛?如同桃花李花般嬌艷。平王之孫容貌夠姣好,齊侯之子風(fēng)度也翩翩。(本劇中所引的那句翻譯)
什么東西釣魚最方便?撮合絲繩麻繩成釣線。齊侯之子風(fēng)度也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夠嬌艷。
此處意在襯托劇中曹丹姝初次見仁宗時,被仁宗的風(fēng)度和容姿所折服,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帥”,曹丹姝成了仁宗的迷妹,并且也與曹丹姝在接下來觀看了仁宗的豐姿以后發(fā)出的慨嘆“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相呼應(yīng)。
4、曹丹姝初見仁宗發(fā)出的慨嘆“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jì)·正義》,原文為稱贊帝堯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訓(xùn)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痹氖窃诜Q贊堯無論從德行、智慧、行為、衣飾,都能為人師表,他對各部族的和睦,都堪為人君,深受百姓的擁護(hù)和愛戴。這算是對一個人的最高的贊美了,此時丹姝引用,足以說明她在此時對仁宗的崇敬之情。
5、接下來,為了引出歐陽修這一歷史人物,給了國子監(jiān)鏡頭,在此解釋一下“國子監(jiān)”,它中國古代最高學(xué)府和教育管理機構(gòu)。晉武帝司馬炎始設(shè)國子學(xué),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jiān)。唐、宋時期,國子監(jiān)作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gòu),統(tǒng)轄其下設(shè)的國子學(xué)、太學(xué)、四門學(xué)等,各學(xué)皆立博士,設(shè)祭酒一人負(fù)責(zé)管理。古代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學(xué)生稱為“監(jiān)生”。
6、在國子監(jiān)門前,小孩引用了一句詩“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痹某鲎韵鹊鬯握孀诘摹秳顚W(xué)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
男人如果想實現(xiàn)生平最大的志向,就應(yīng)勤勉的抱著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jīng)在窗前讀。在此劇引用意在展現(xiàn)宋時的學(xué)習(xí)風(fēng)貌。而在這個地方,劇中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罕見的錯誤,歐陽修參加的是“省試”而非“會試”,“省試”即科舉中的尚書省禮部試,在唐、宋、金、元時稱“省”,在明、清時才稱“會試”。
第二十九集中,徽柔說希望懷吉參加科考,然后并背了這首詩。
7、歐陽修質(zhì)疑考題,“賦題出自《周禮》司空,東漢鄭康成有云,如今之司空,掌輿地圖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輿地圖而已,若如鄭說,周司空掌輿地之圖也,漢司空也,不知作周司空與漢司空也?”賦題出自《周禮》,注疏是漢鄭康成,是有沖突的司空具體是哪朝司空并不明,
“曷若我謹(jǐn)三公于漢儀,專掌圖于輿地”出自宋歐陽修《省試司空掌輿地圖賦》,原文如下:率土雖廣,披圖可明,命乃司空之職,掌夫輿地之名。奉水土以勤修,慎司無曠;覽山川而盡載,按牒惟精。所以專一官而克謹(jǐn),辨九區(qū)而底平者也。伊昔令王,尊臨下土。以謂綿宇非一,不可以周覽;眾職異守,俾從于各主。故我因地理之察,宜建冬官而法古。將使如指諸掌,括乎地以無遺;皆聚此書,著之圖而可睹。險固咸在,方隅異宜,分形勝以昭若,庶指陳而辨之。度地居民,既修官而有舊;辨方正位,俾披文而可知。其或作屏建親,命侯封國,小大有民社之制,遠(yuǎn)邇異封圻之式。非圖無以辨乎數(shù),非官無以奉其職。主于空土,既險阻之盡明;別爾分疆,志廣輪而可識。誠由據(jù)函夏之至要,贊大君之永圖。上以體國而經(jīng)野,下以建邦而設(shè)都。參古號于周官,各司其局;辨群方于禹跡,無得而逾。是何標(biāo)區(qū)域以并分,限華夷而靡爽。域中所以張乎大,天下無以逾其廣。亦猶五土異物,必辨于司徒之官;九州有宜,乃命乎職方之掌。用能三壤咸則,四民奠居,窮人跡于遐域,包坤載于方輿。具異夫充國論兵,但模方略之狀;ガ侯創(chuàng)業(yè),惟收圖籍之余。彼《夏貢》紀(jì)乎州名,《漢史》標(biāo)乎地志。雖前策之并載,在設(shè)官而未備,曷若我謹(jǐn)三公于漢儀,專掌圖于輿地。
8、太后不喜歐陽修的艷詞,出自《醉蓬萊·見羞容斂翠》,原文如下:
見羞容斂翠,嫩臉勻紅,素腰裊娜。紅藥闌邊,惱不教伊過。半掩嬌羞,語聲低顫,問道有人知么。強整羅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問假如,事還成后,亂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歸家,你而今休呵。更為娘行,有些針線,誚未曾收啰。卻待更闌,庭花影下,重來則個。
9、曹丹姝在聽說好友關(guān)于狀元親之后被問及自己心上人的問題,曹丹姝引用了“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出自屈原的《九歌·東君》,東君,一般認(rèn)為是楚地的太陽神。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在東方將要升起,那溫煦明亮的光輝照在我在扶桑的田園,在這里引用意在表明丹姝已經(jīng)把宋仁宗比作神明,表達(dá)無限的崇敬和向往。
10、八大王在朝堂上引用的“何謂孝,子曰,生事之以禮……“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為: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譯文: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八大王在此處再次出現(xiàn)準(zhǔn)備逼迫仁宗守孝,給李順容正名,其實也是和之前的劇情暗合,李順容生時,仁宗沒有以禮侍奉李順容,如果死了再不“葬之以禮“,我宋朝還怎么能以仁孝治天下呢?仁宗不答,因為此時的仁宗并無權(quán)力答,接下來的劇情中,太后劉娥也是懷有歉意替仁宗回答:順容李氏,早侍先帝,和惠積中,柔嘉成德,膺降誕之符,守謙沖之德,興居合禮,言動有常。后加封李宸妃。
第五集
1、太后病情加重,晏殊河邊吟詩《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原文為: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桐昨夜西風(fēng)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譯文:人從出生到逝去,都要經(jīng)歷人世間的這段時光??蓺q月悠悠,人生易老。時光就那樣,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間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長亭短亭的離別后而傷感,離別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淚濕春衫呢。
昨夜西風(fēng)急,在梧桐鎖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幾次次從夢里把人吹醒,醒來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朧朧,幽幽的,淡淡的。在我這高樓上,突然不知道從何處傳來一聲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涼和孤寂)。
晏殊的這首詞大有慨嘆人生時光易逝之感,其實也是在得知太后將不久于人世的合理感嘆。
2、韓琦、富弼在討論太后袞服祭祖時,引用的是《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眲≈幸步o出了解釋,魯昭公時,陪臣執(zhí)國,家臣以天子之禮行祭祀,孔子為魯國大夫,拒絕觀看。在此是類比太后以袞服祭祖不合禮制。
第六集
1、范仲淹反對宋仁宗廢郭皇后,并且引用了“光武失德”的典故,此典故出自東晉袁宏的《后漢紀(jì)》,袁宏評價光武帝廢后:夫建太子以為儲貳,所以重宗統(tǒng),一民心也。非有大惡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興后漢之業(yè),宜遵統(tǒng)一之道,以為后嗣之法。今太子之德未虧于外,內(nèi)寵既多,適子遷位,可謂失矣。
意思大概是,設(shè)立太子之位作為王儲是為了重視宗親的傳統(tǒng),讓民心歸附,除非犯下了重大的錯誤或者干了罪大惡極的壞事,是不可以隨便廢立的,劉秀重新振興了后漢的基業(yè),應(yīng)該遵循傳統(tǒng),作為后代的榜樣,然而,太子(劉強)在外面并沒有不當(dāng)?shù)男袨椋趯m內(nèi)也很受寵愛,這樣一位沒有過失的太子(因為郭皇后被廢)失去太子之位,可以看出當(dāng)時廢郭皇后是錯誤的,意即失德之行。在此處,關(guān)于廢立郭皇后的事,分成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呂夷簡為首的得陛下支持的廢派,另一個是一范仲淹和孔道輔為首的反對派,毫無疑問此時的呂夷簡是有私心的,因為太后新喪,呂夷簡作為太后稱制時被重用的人,仁宗主持朝政自然要借這件事討好仁宗,而且還可以借此機會打壓范仲淹等新起實力,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還有前面的劇情中尚楊兩位美人勾結(jié)朝臣,以美色惑君,在后面的劇情中李迪上的劄子也暗示了一點,呂夷簡是與他們有聯(lián)系的,而皇后發(fā)現(xiàn)了兩位美人的事情,自然也就成了呂夷簡達(dá)成政治目的的阻礙。但是范仲淹就不同了,一貫的忠直之臣,在范仲淹看來,郭皇后作為政治身份時并無犯錯,即使在以夫妻身份與仁宗不和時,那也僅僅是私德而非失大體,故此不可妄談廢立,失卻皇家顏面,因此死諫。
2、富弼在朝堂上直言為范仲淹辯護(hù)“陛下為人子孫,不能守祖宗之訓(xùn),而有廢皇后之事,治家尚不以道,奈天下何!”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富弼上疏原文。
“皇后自居中宮,不聞有過;陛下忽然廢斥,物議騰涌。自太祖、太宗、真宗三后未嘗有此。陛下為人子孫,不能守祖考之訓(xùn),而遂有廢后之事。治家尚不以道,奈天下何!范仲淹為諫官,所極諫者,乃其職也,陛下何故罪之?假使所諫不當(dāng),猶須含忍以招諫諍;況仲淹所諫,大愜眾心,陛下乃縱私忿,不顧公議,取笑四方,臣甚為陛下不取也。陛下以萬乘之尊,廢一婦人,甚為小事,然所損之體則大。夫廢后謂之家事而不聽外臣者,此乃唐奸臣許敬宗、李世勣諂佞之辭,陛下何足取法!陛下必欲廢后,但可不納所諫,何必加責(zé)以重己過!今匹庶之家或出妻,亦須告父母,父母許,然后敢出之。陛下貴為天子,且莊獻(xiàn)、莊懿山陵始畢,墳土未干,便廢黜后氏,不告宗廟,是不敬父母也。今陛下舉一事而獲二過于天下:廢無罪之后,一也;逐忠臣,二也。此二者,皆非太平之世所行,臣實痛惜之!仲淹以忠直不撓,莊獻(xiàn)時論冬仗事,大正君臣之分,陛下以此擢用之。既居諫列,聞累曾宣諭,使大小之事,必諫無隱。是陛下欲聞過失,雖古先圣哲亦無以過。今仲淹聞過遂諫,上副宣諭之意而反及于禍,是陛下誘而陷之,不知自今何以使臣!雖日加宣諭,諫臣以仲淹為戒,必不信矣。愿追還仲淹,復(fù)其諫職,減二過之一,庶乎諫路不絕,朝綱復(fù)振,斯社稷之慶也?!?/p>
在這個地方引用富弼與朝臣等的辯論實際上也暗示了下一集中仁宗對這件事所作出的定論“誰知廢后的余波竟然演變成黨爭”,造成了朝堂的分裂。
第七集
1、范仲淹被貶后游桐廬郡吟詩出自范仲淹所作的《蕭灑桐廬郡十絕》:瀟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使君無一事,心共白云空。
2、宋仁宗初次召見陳熙春說出的“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出自晉·潘岳的《閑居賦》,“于是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倍?。
3、王曾引用太祖之言評價曹彬“吾任得其人矣”,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初,劉光義等發(fā)夔州,萬、施、開、忠、遂等州刺史皆迎降。光義入城,盡以府庫錢帛給軍士。諸將所過,咸欲屠戮,獨曹彬禁之,乃止,故峽路兵始終秋毫無犯。帝聞之,喜曰:“吾任得其人矣!”賜彬詔褒之。
譯文:當(dāng)初,劉光義(宋名將)等兵發(fā)夔州,萬、施、開、忠、遂等州刺史都出來迎接投降,劉光義帶兵入城,把府里的錢糧分給士兵,將領(lǐng)經(jīng)過時都想屠殺,只有曹彬反對,于是劉光義下令禁止,所以峽路兵始終都沒有危害百姓,太祖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說:“我用對人了呀!”,下詔賞賜并褒獎了曹彬。
4、王曾引用宋真宗趙恒評價曹彬:“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自立,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背鲎?節(jié)選自《宋史?李昉傳附次子宗愕》
第八集
1、呂夷簡以禮問名:“贈尚書令配享太祖廟庭,曹彬?qū)O女生于鼎族,教自公宮,眷乃祖之孫謀,兩儀合德,萬物之統(tǒng),以聽內(nèi)治,必咨令族,重宣舊典,今遣使持節(jié)門下侍郎,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呂夷簡,以禮問名。”
此處涉及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嫁娶禮儀“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yīng)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jìn)行占卜。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2、仁宗新婚迎娶曹皇后時因“貌丑”說不會使他“從此君王不早朝”,出自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
3、富弼最欣賞的范仲淹的詩《和葛閎寺丞接花歌》,后面劇情中仁宗所夸贊的“我聞此語聊悒悒,近曾侍從班中立。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xué)爾曹向隅泣?!币彩浅鲎赃@里,還有富弼和仁宗君臣借題發(fā)揮的戲以及仁宗在后面用飛白書寫的毛筆字也是這首詩中的“不學(xué)爾曹向隅泣”,原文略。
4、曹皇后在經(jīng)歷大婚前后的落差以后,準(zhǔn)備靜心做一名賢德的皇后,因此開始學(xué)習(xí)抄寫《齊民要術(shù)》,《齊民要術(shù)》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nóng)學(xué)著作,也是世界農(nóng)學(xué)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nóng)書。
第十集
1、仁宗讀《尚書》皋陶謨: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讙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譯文:禹說:“唉!要是完全做到這些,連堯帝也會感到困難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現(xiàn),能夠用人得當(dāng),能安定民心便是給他們的恩惠,臣民都會記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給臣民恩惠,哪里會擔(dān)心讙兜?哪里還會放逐三苗?哪里會懼怕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奸侫之人呢?”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明君如果做到知人善任和為民普及恩惠,那么就不會擔(dān)心奸詐的小人給你搗亂和設(shè)置障礙了。從這個地方的劇情來看,皇帝是支持皇后為嬪妃升遷的,還有徹查凈妃之事,然而從此處的引用看,仁宗最終還是借鑒古人的道理,準(zhǔn)備專心把精力放在選賢與能之上,這才是治國之本,不在糾結(jié)于后宮之事舍本逐末,然后引出了范仲淹直諫駁斥中書把控官員升遷的弊病。
2、范仲淹獻(xiàn)百官升遷圖,言道:“昔日圣王求天下言,大臣小臣皆可諫言,且建善旌,立諫鼓,咨芻蕘,采謠詠,田野老嫗之言亦可達(dá)于上。而陛下亦曾效法圣王,詔百官轉(zhuǎn)對,明言功過。某食朝廷俸祿,盡為官之責(zé),直言進(jìn)諫,高司諫卻以越職相責(zé),這是要讓天下人都三緘其口一片靜默?使陛下眼前只呂相一人,耳邊只太平之聲嗎?”本出自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而這個地方有間接引用:
東漢班固《漢書文帝紀(jì)》:“古之治天下,朝有進(jìn)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p>
《大戴禮.保傅》:“于是有進(jìn)善之旌,有誹滂之木,有敢讀之鼓。史誦詩,工誦正諫。士傳民語,習(xí)與智長。故切而不,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p>
《南了.主術(shù)訓(xùn)》:“堯置敢讀之鼓,舜立誹謗之木?!?/p>
《后漢書.楊心傳》:“臣聞堯舜之時,鼓謗木,立之于朝?!?/p>
3、范仲淹彈劾中書呂夷簡《論進(jìn)臣屢出宰相門》《帝王好尚論》《選任賢能論》等等四論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原為:時呂夷簡執(zhí)政,進(jìn)者往往出其門。仲淹言,官人之法,人主當(dāng)知其遲速升降之序,其進(jìn)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又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不可不察也。'夷簡滋不悅。帝嘗以遷都事訪諸夷簡,夷簡曰:‘仲淹迂闊,務(wù)名無實。'仲淹聞之,為四論以獻(xiàn)。一曰《帝王好尚》;二曰《選賢任能》;三曰《近名》;四曰《推委》。大抵譏指時政。
韓琦所念“故圣人以俊又為德.不以柔訥為行。如以柔訥為行而寵之,則四海英雄無望于時矣 … … 則秦失張陳,隋失房杜,豈不誤天下之計故?”出自范仲淹《帝王好尚論》。
4、范仲淹上四論見皇帝,引用漢成帝信張禹終有王莽之亂,然后說“以大為小,以易為難,以未成為已成,以急務(wù)為閑務(wù)者,不可不早辯也?!耙喑鲎浴独m(xù)資治通鑒》,原為:(范仲淹)又言:‘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終有王莽之亂。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以大為小,以易為難,以未成為已成,以急務(wù)為閑務(wù)者,不可不早辯也。'夷簡大怒,以仲淹語辯于帝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仲淹亦交章對訴,辭愈切,由是降黜。
此處也有一個間接引用“以大為小,以易為難“,出自漢思想家王符《潛夫論·浮移》:以完為破,以牢為行,以大為小,以易為難。”
另據(jù)《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p>
譯文:以無為達(dá)到有所作為,以無事處理紛繁事物,以恬淡當(dāng)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凡事從易入手,從細(xì)微入手。天下難事,從易做起;天下大事,以微細(xì)開端。圣人不貪圖大貢獻(xiàn),才能做成大事。輕易許諾,必定難于兌現(xiàn)。辦事掉以輕心,勢必遭受挫折。因此,圣人以小為大,以易為難,所以可成其大,能免于難。
5、曹皇后在后宮用飛白書寫“卑弱第一”,是《女誡》,表明此時皇后以女誡自省,女人應(yīng)以卑微懦弱、謙恭為準(zhǔn)則,意即古代的女德。(僅客觀闡述,不做評價),后面仁宗說曹皇后不適合抄《女誡》,并默寫了一篇范仲淹的文章,經(jīng)辨認(rèn)可知是范仲淹的《南京書院題名記》的節(jié)選,大概是:由是風(fēng)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于魯堂。辛甫如星,縫掖如云。講義乎經(jīng),詠思乎文。經(jīng)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xué)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xué)之器,天成不一?;虼即级牛蛴粲粲跁r;或峻于層云,或深于重淵。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fēng)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dá)禮樂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蓋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憂天下之心。
6、宋仁宗與皇后談范仲淹,吟誦的“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自可優(yōu)優(yōu)樂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同樣出自范仲淹的《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7、范仲淹與晏殊共飲,晏殊引用的“天生蒸民 ,各食其力。惟士以有德,可以安君,可以庇民。于是圣人率民以養(yǎng)士。《易》曰:“不家食,吉?!比缙錈o德,何食之有?”出自范仲淹的《上資政晏侍郎書》,后面晏殊也說了,這是十年前范仲淹與晏殊的舊書信。
8、范仲淹“我若不盡己責(zé),無功而食,與天之螟,民之螣,有何分別呀?”
《毛詩正義》卷十四之一〈小雅·甫田之什·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
漢·毛亨傳:食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jié)曰賊。
東漢·鄭玄箋云:此四蟲者恒害我田中之稚禾,故明君以正已而去之。
可見,螟螣都是害蟲,范仲淹把無功受祿的自己比作害蟲,體現(xiàn)范文正的君子之風(fēng),也是宋時文人之風(fēng)。
9、余靖在朝堂上的以古文言為范仲淹辯護(hù):“昔汲黯在廷,以平津為多詐;張昭論將,以魯肅為粗疏。漢皇、吳主熟聞訾毀,兩用無猜,而今仲淹以刺譏大臣重加譴謫,倘其言未合圣慮,在陛下聽與不聽耳,安可以為罪乎?”出自《宋史·列傳·卷七十九》余靖部分。
大概意思是說,漢武帝時,汲黯在朝堂上,認(rèn)為平津侯公孫弘是奸詐之人,張昭評價武將,認(rèn)為魯肅是粗人不堪大用,漢武帝和吳主孫權(quán)都不理這些詆毀,兩位帝王用人都沒有猜忌,如今,范仲淹因為尖刻地譏諷大臣被重貶,如果他的言論不和陛下想的一樣,陛下聽不聽的都行,怎么可以作為定罪的原因呢?
汲黯與公孫弘的故事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jié)。弘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余,習(xí)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shù),上大說之。二歲中,至左內(nèi)史,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fā)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p>
張昭評價魯肅出自《三國志·吳書第九·魯肅傳》: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云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權(quán)不以介意,益貴用之。
當(dāng)初魯肅投奔孫權(quán),孫權(quán)向魯肅請教如何達(dá)成桓帝文帝之功,魯肅為孫權(quán)分析了當(dāng)時的天下大勢,以及孫權(quán)應(yīng)該怎么做,然后張昭上疏,說魯肅不夠謙遜,妄議天下大勢,很反感并且詆毀魯肅,還說魯肅年紀(jì)輕粗疏,不值得任用,但是孫權(quán)不因張昭的評價而介意魯肅,反而重加任用。
第十一集
1、曹皇后與仁宗議論黨爭之事,評價呂夷簡“長袖善舞”,意為:衣服的袖子越長,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財勢會耍手段的人,善于鉆營取巧,會走門路。原出自《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搜远噘Y之易為工也?!闭f的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出生的范雎做了秦國的丞相,深得秦昭王的賞識。燕國的蔡澤到秦國拜會了范雎,勸范雎急流勇退,范雎將他引薦給秦昭王后就急流勇退。司馬遷感嘆“衣袖長的人善于跳舞,有錢的人會做買賣?!?/p>
2、范仲淹被貶,諸多言官進(jìn)諫亦被貶,蔡襄在市井作詩發(fā)出“希文鯁亮素少與,失勢誰復(fù)能相扶?!钡母袊@,出自蔡襄(即劇中的蔡君謨)的《四賢一不肖詩·右余安道》:
南方之強君子居,卓然安首襟韻孤。
詞科判等屢得雋,呀然鼓焰天地罏。
三年待詔處京邑,斗粟不足榮妻孥。
耳聞心慮朝家事,螭頭比奏帝曰都。
校書計課當(dāng)序進(jìn),麗賦集仙來顯塗。
誥墨未乾尋已奪,不奪不為君子儒。
前日希文坐言事,手提敕教東南趨。
希文鯁亮素少與,失勢誰復(fù)能相扶。
嶄然安道生頭角,氣虹萬丈橫天衢。
臣靖胸中有屈語,舉嗌不避蕭斧誅。
使臣仲淹在庭列,日獻(xiàn)陛下之嘉謨。
刺史榮官雖重寄,奈何一郡卷不舒。
言非由位固當(dāng)罪,隨漕扁舟盡室俱。
炎陬此去數(shù)千里,橐中狼籍惟蠹書。
高冠長佩叢闕下,千百其群訶爾愚。
吾知萬世更萬世,凜凜英風(fēng)激懦夫。
3、宋仁宗給曹皇后看的《與高司諫書》是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書信體政論文。文章采用層層說理的論證方法,先從時間的縱向角度敘事,虛寫高司諫正直秉睦,卻以實寫來揭穿其虛偽本性;后以橫向?qū)Ρ韧癸@范仲淹與高司諫人格的高下;最后依情循理,對高司諫的丑陋與卑劣行徑予以痛擊。曹皇后說的“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先退一步說,他若是愛惜官位不敢進(jìn)言,是人之常情,朝堂清流也會念在他是生在蠢人的份上,不予計較,不會逼他做個賢人,然而他卻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反而洋洋自得,更指責(zé)范仲淹該貶,便是恬不知恥了。”便是書中的“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zé)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dāng)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辈糠帧?/p>
4、承接歐陽修的《高司諫書》的便是市井之上傳聞的詩句“人謂高君如撻市,出見縉紳無面皮。”和“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币彩橇R高司諫的卑鄙無恥,出自蔡襄的《四賢一不肖詩·右高若訥》:
人稟天地中和生,氣之正者為誠明。
誠明所鍾皆賢杰,從容中道無欹傾。
嘉謀讜論范京兆,激奸糾繆揚王庭。
積羽沈舟毀銷骨,正人夫從奸者朋。
主知膠固未遐棄,兩轓五馬猶專城。
歐陽祕閣官職卑,欲雪忠良無路岐。
累幅長書快幽憤,一責(zé)司諫心無疑。
人謂高君如撻市,出見縉紳無面皮。
高君攜書奏天子,游言容色仍怡怡。
反謂范文謀疏闊,投彼南方誠為宜。
永叔忤意竄西蜀,不免一中讒人機。
汲黯嘗糾公孫詐,弘於上前多謝之。
上待公孫禮益厚,當(dāng)時史官猶刺譏。
司諫不能自引咎,復(fù)將憶過揚當(dāng)時。
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
朝家若有觀風(fēng)使,此語請與風(fēng)人詩。
第十二集
1、仁宗終于明白為何皇后反對給懷孕的苗心和升昭儀,然后去看望曹皇后說出了“我有生兮,累陰陽之含育;我有質(zhì)兮,處天地之覆露。長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樹?!背鲎苑吨傺偷摹鹅`烏賦》,時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饒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縣令的梅堯臣,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首《靈烏賦》給他,勸范仲淹學(xué)報喜之鳥,不要像烏鴉那樣報兇訊而“招唾罵于里閭”,從此拴緊舌頭,不要多事。范仲淹立即回寫了同題《靈烏賦》給梅堯臣,斬釘截鐵的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為世人所千古傳頌的名句。此處引出設(shè)置在曹皇后喂鳥的的場景下,可見曹皇后頗有感同身受之感,故而仁宗能一眼看破皇后心思吟出此賦。后面的“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蓖浅鲎源速x,仁宗在此引用此賦同樣是吧曹皇后比作范仲淹這樣的忠直之臣,借以調(diào)侃諫言不被采納的冤屈,因此皇后也就知道仁宗已明白,故而夫妻和好。
2、仁宗為小公主取名徽柔,晏殊一眼看出出處,出自《書·無逸》:“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意思大概是,帝王的和善仁德恭謹(jǐn)是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德。故此,仁宗所說,還未出生,便有了功課。
3、懷吉被關(guān)進(jìn)柴房自省后說出“敬于中而禮于外”,原是“誠于中而形于外”,意思大抵相同,都是說自己內(nèi)心的變化一定會在外部表現(xiàn)出來,自己內(nèi)心懷有敬意,自然你的外在會表現(xiàn)出對人的禮儀與尊敬。出自《大學(xué)》:“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惫蚀藨鸭诖苏f自己“內(nèi)心敬得還不夠”,然后懷吉請曹皇后賜名懷吉,也可以看出懷吉的聰穎之處。
4、徽柔出生,仁宗按照皇長子的禮儀賜臣子“浴兒包子”,古代皇子出生,在嬰兒出生的第三日,無論是宮中還是民間,均會為嬰兒舉行洗浴活動,俗稱“洗三禮”,這是誕育禮儀中最為隆重的禮儀。在宮廷,為嬰兒洗浴的“洗三禮”儀式舉行后,君臣都參與到這項熱鬧、隆重的慶賀活動中?;实蹖⒓酉磧憾Y儀的大臣賞賜“洗兒錢”,為新生嬰兒送上祝福。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四記載:“祖宗故事,誕育皇子公主,每侈其慶,則有浴兒包子,并賚(lài,贈送)巨臣戚里。”所謂的“浴兒包子”,是指“金銀大小錢、金粟、涂金果、犀玉錢、犀玉、方勝之屬”。此外,如果誕生的為皇子,在賞賜“包子”后還要秘密賞賜諸宰相,其余大臣則無此殊榮。江休復(fù)記載:“公主誕慶三日,宰臣以下包子有金銀、玳瑁、犀角、檀香、象牙錢,三舍人獨二人權(quán)修注得之,四待制三講筵得之?!逼滟p賜之濫,可見一斑。故此,也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尹洙立刻在朝堂上進(jìn)諫反對如此奢靡的賞賜,且有違禮制。
第十三集
1、公主降生引出皇位繼承人不定的風(fēng)波,段少連廷議宗室子的問題,并引出宋真宗“咸平五年,周王祐薨,先帝即迎商王第三子允讓,直至陛下出生……”的事情加以論證,此事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可查。并且宗室子事件給第十八集做出鋪墊,仁宗要御駕親征,晏殊以后事未明,使仁宗親征之事作罷。
2、曹皇后想安慰仁宗因宗室子而煩惱,不想弄得不歡而散,仁宗因此游園碰到張妼晗,張妼晗所唱的“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出自《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為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原文為: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是一首思春之詞。
3、仁宗游園歸來用毛筆寫下了“思永”等詞,意思是考慮長久之道。出自《尚書·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 孔傳:“慎修其身,思為長久之道?!碧期w蕃《甸人獻(xiàn)嘉禾賦》:“圣慮彌深,皇猷思永。”乃為君之九德,在此引用,是把立宗室子和國家的延續(xù)聯(lián)系起來,是仁宗的自省。
第十四集
1、《佳人剪牡丹》歌舞。宋代宮廷中用于禮儀、典禮和欣賞娛樂的節(jié)目主要是"隊舞"。宋代隊舞也是規(guī)模宏大,多姿多彩的。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類別:一個是72人表演的"小兒隊";一個是由153人表演的"女弟子隊"。一般在酒宴第三盞時演小兒隊舞,第七盞時演女弟子隊舞。楊貴妃領(lǐng)唱的《佳人剪牡丹》,是宋代隊舞“女弟子隊”的重要節(jié)目?!端问贰分尽氛f,隊舞的化妝是“衣紅生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86版電視劇《包公》中,張堯佐宴請包拯,看的也是這支舞。
2、張妼晗在歌舞宴會后由賈教習(xí)私自帶給宋仁宗,張妼晗在仁宗面前跳了一支舞,唱詞為“君若天上云,儂似云中鳥。相依相隨,映日浴風(fēng)?!苯?jīng)查歷史上確有此舞,名為《踏歌》,踏歌是中國傳統(tǒng)舞蹈。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yuǎn)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fēng)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yè),隴上踏歌行”。完整唱詞為:君若天上云,儂似云中鳥。相依相隨,映日浴風(fēng)。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愿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xiàn)。
第十五集
1、仁宗與晏殊議論中書省王隨和陳堯佐處置京東地震和西夏軍報的不力,此時晏殊向仁宗提出四個字“過猶不及“,及后仁宗寫下了“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出自《大學(xué)·中庸》,原文為:“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边@句話其實就是在闡明“過猶不及“的道理,要周全地認(rèn)識事物、處理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生活中,我們處事時往往過猶不及。此處引用,即是在說,知人善任的難處由此,仁宗在其后明白了,知人善用時也要揚長避短,發(fā)揮不同臣子的有點,給予他們不同的職責(zé),由此引出了王曾和呂夷簡被重啟用之,范仲淹亦被調(diào)回,此時由廢后余波引起的黨爭至此結(jié)束。
2、賈教習(xí)與夏竦偷情,賈教習(xí)離開夏竦宅邸時,所唱的一首宋詞,“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出自夏竦所作的《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托為一個女子的身口,抒寫她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愁緒。也是夏竦送別賈教習(xí)時心情的最為合適的表述。
3、仁宗召見韓琦,對其說“祖宗之法,其精髓在利國愛民四個字上,若真合了這四個字,土地是多種桑還是多種麻,朝廷是重商還是抑商,皆可因時而定,但能利國愛民,萬法皆是祖宗之法。”為開啟本劇的第四篇章慶歷新政做出鋪墊。
4、曹皇后罰侍女抄寫《女論語》學(xué)禮一章,《女論語》是唐代貞元年間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撰的一部女子訓(xùn)誡書籍?!叭糨氛d諸妹如嚴(yán)師,著《女論語》十篇,大抵準(zhǔn)《論語》,以韋宣文君代孔子,曹大家等為顏、冉,推明婦道所宜。若昭又為傳申釋之?!?/p>
5、晏殊與韓琦下朝閑聊朝堂爭議罷陳堯佐等四相,晏殊說:“君子和而不同,具為國事,爭辯起來極易失了禮數(shù),使之刻薄,若成風(fēng)氣,倒失了體面?!薄熬雍投煌背鲎浴墩撜Z·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xí)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nèi)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p>
第十六集
1、曹皇后發(fā)現(xiàn)繯兒的事情,罰繯兒抄經(jīng),被仁宗發(fā)現(xiàn),抄的是“凡為女子,當(dāng)知禮數(shù),莫學(xué)他人,不知朝暮,走遍鄉(xiāng)村,說三道四”。此出自《女論語第三·學(xué)禮》,承接的劇情有兩部分,其一,在前面的劇情中,鐐子把曹皇后習(xí)練的飛白書交給宋仁宗看,對仁宗說“繯兒說,娘娘開心的時候?qū)戯w白,不開心的時候也寫飛白……”,此說明鐐子和繯兒有聯(lián)系,其二,其后,曹皇后搜繯兒居室,發(fā)現(xiàn)了繯兒和鐐子來往的書信,因此,在此引用《女論語》,說女人應(yīng)該知禮,不行該學(xué)其他人到處傳閑話八卦,忘記了自己的本分。由于繯兒和鐐子的關(guān)系,自然繯兒是有托鐐子在仁宗面前替皇后美言,鐐子因此也這樣做了,拿皇后的飛白書去給仁宗看,讓仁宗多關(guān)心看望皇后,因此在后面的劇情中有了仁宗編話本示愛皇后的事。
2、有首富鹽商下婚帖給賈教習(xí),張妼晗拿起婚帖看,可認(rèn)出“嘉命伏惟”四個字,經(jīng)查,這是古代婚禮習(xí)俗的男方定婚貼,其完整格式如下:
某位姓 某某
右某伏承
親家某人謹(jǐn)以第幾院小娘與
某男議親言念蠲豆籩之薦聿
修宗室之言躬井臼之勞尚賴
素風(fēng)之舊既
令龜而葉吉將奠雁以告虔敬
至微誠愿聞
嘉命伏惟合臺慈特賜
監(jiān)察
年 月 日具位姓某 定貼
與劇中的定貼基本相同。
3、仁宗在臨摹皇后寫的飛白書,有言“有匪君子,充耳琇瑩”,這句詩出自《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淇奧》,《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淇奧》是中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贊美男子形象的詩歌。原詩如下: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譯文:
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xué)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tài)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yán)。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裊娜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麗良玉垂耳邊,寶石鑲帽如星閃。神態(tài)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更威嚴(yán)。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蔥蘢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yán)。寬宏大量真曠達(dá),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fēng)趣,開個玩笑人不怨。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皇后在心底是真愛宋仁宗趙禎的。
4、呂夷簡上疏《再論穩(wěn)固西境奏議》,言道穩(wěn)固西境需要一個老成謀國之臣,故此推薦范仲淹,張茂則評價此乃“君子和而不同”,與晏殊和韓琦的定論相同,出自《論語·子路》。
第十七集
1、仁宗睡前與張茂則憶及前事,仁宗身為太子因皇后禮佛大喜過望卻染風(fēng)寒,晏殊給仁宗講經(jīng)文軼事,提及“淳于髡勸諫齊王罷長夜飲宴的故事,講到最后淳于髡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此處即是引用的是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的故事,楚王發(fā)兵想進(jìn)攻齊國,齊王請淳于髡去趙國搬救兵,淳于髡搬來救兵,楚兵退,齊王宴請淳于髡慶祝,淳于髡以自己的酒量為引進(jìn)諫齊王不可“樂極生悲”,故提前結(jié)束了宴請。此處引用讓仁宗得出一個結(jié)論“太后去世,也沒感到輕松自在,要防著的人和事十倍百倍千倍”。
2、西夏稱帝自稱“兀卒”。兀卒:是元昊在西夏國內(nèi)的自稱,漢語是“清天子”之意。在西元1044年,宋、夏議和內(nèi)容中的稱號有所提及:元昊在文書上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中:“男”是以父子關(guān)系對稱,“邦泥定國”是西夏自稱白高國的黨項語稱。但最后,元昊還是用“夏國主”的名義向宋稱臣,并隨送“誓表”接議和。
3、宋仁宗金殿的題匾“藏修游息”,意思是心里常常想著學(xué)習(xí),不能廢棄,對學(xué)習(xí)入木三分,甚至連休息或閑暇的時候也要學(xué)習(xí)。出自《禮記·學(xué)記》:"君子之于學(xué)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鄭玄注:“藏謂懷抱之; 修,習(xí)也?!焙笠?藏修"指專心學(xué)習(xí)。
題匾“正身明法”,出自《晉書·元帝紀(jì)》:“二千石令長當(dāng)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nóng)桑。” 意思是端正自身,嚴(yán)明法紀(jì)。
4、曹皇后聽聞西夏改元稱帝,舞劍配樂唱詞出自唐朝李白的詩《關(guān)山月》,原詩為: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xì)w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其中,“關(guān)山月”是樂府舊題?!稑犯蓬}要解》:“‘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p>
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fēng)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guān)。當(dāng)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里就是歷代征戰(zhàn)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yuǎn)望邊城景象,思?xì)w家鄉(xiāng)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yuǎn)方親人。
第十八集
1、蘇子美與韓琦等討論西夏上表宋朝的稱帝文件,其中言道“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出自《宋史·列傳·卷四百四十四外國一》:“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年號天授禮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地久天長,永鎮(zhèn)邊方之患。”
2、張妼晗編武士舞,配樂詞出自《詩經(jīng)》中的“簡兮”一詩,原詩為: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意思大概主要是形容鼓聲咚咚擂得響, 舞師將要演萬舞的場面。
3、張茂則陪曹皇后下棋,看到皇后在墻上掛了一幅書法作品,并說了其中“若夫廊廟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jìn)可為卿大夫者;天人其學(xué),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xiāng)先生者,亦不無矣?!苯?jīng)查,這是出自天圣五年范仲淹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應(yīng)晏殊之聘,掌教書院時作的《南京書院題名記》。
第十九集
1、曹皇后用飛白寫的字即出自上一集中的范仲淹的《南京書院題名記》:“天人其學(xué),能樂古人之道”。
2、張妼晗遭冤枉,任守忠向皇后請示如何處理,皇后說:“飲食男女,是人之所大欲存焉,圣人將男女之欲與飽腹之欲并列成人最本能的欲望,食欲每日都得滿足,而到了成人,男女之欲若久未得到滿足,有時就如洪水盈堤不得疏導(dǎo),往往就會生了歪路邪路做出路,走了歪路邪路做出路固然可恨,卻也依然很可憐,還是要從寬處置。”最初幾句是引用的《禮記·學(xué)運》中的文言。
3、皇后殿上的題匾“雍容雅步”,指神態(tài)從容,舉止斯文。出自《魏書·世祖紀(jì)上》:“或雍容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棲棲遑遑,負(fù)鼎而自達(dá)。雖徇尚不同,濟時一也。”
第二十集
1、張士遜的辭職上書,“臣張士遜伏奏:,臣伏念臣才識不迨于古人,職次忝居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不常思補……”,此處劇組是借鑒的太宗雍熙元年諫官田錫的《上太宗應(yīng)詔論火災(zāi)》一疏,保留在田錫的《咸平集》中,原文部分為“臣伏念:臣才謀不迨于古人,職次忝居于諫省,敢不常思補報,用答休明。六年九月十三日詣閤上書,昧死言事,陛下于是下御札……”。
2、宮女陪徽柔放風(fēng)箏的唱詞出自唐代詩人王建的詞作《調(diào)笑令·胡蝶》,全詞為:胡蝶,胡蝶,飛上金枝玉葉。君前對舞春風(fēng),百葉桃花樹紅。紅樹,紅樹,燕語鶯啼日暮。
全詞三十二字,以胡蝶(即蝴蝶)起興,描寫了宮廷生活并從側(cè)面反映了宮女的不幸。這首小令,畫面描繪鮮明生動、有聲有色,有歌有舞,筆觸生動,語言明白如話。
3、仁宗看放風(fēng)箏,面對皇后吟出“晚來風(fēng)漸起,能飲一杯無?“皇后答:”春風(fēng)歲歲至,千樽亦不足”。仁宗的上闋改自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的下闕,原詩為: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詩意思是,我家新釀的米酒還未過濾,酒面上泛起一層綠泡,香氣撲鼻。用紅泥燒制成的燙酒用的小火爐也已準(zhǔn)備好了。天色陰沉,看樣子晚上即將要下雪,能否留下與我共飲一杯?
皇后的答詩大概出自宋陳與義的《茅屋》一詩和李白的《將進(jìn)酒》,前者原詩是:茅屋年年破,春風(fēng)歲歲來。寒從草根退,花值客愁開。此序添詩卷,乾坤進(jìn)酒杯。片云無思極,日暮卻空回。
4、皇后在勸諫仁宗不要貿(mào)然進(jìn)攻未果,寫下了“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河清海晏”出自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北扔鳒婧2ㄆ?,黃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
第二十一集
1、曹皇后教育趙宗實,趙宗實背誦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出自于《論語·學(xué)而篇》,譯文是,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jié)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是不如雖貧窮但是開心快樂,富裕卻以禮待人的人。“
2、仁宗請韓琦戍邊,韓琦推薦與范仲淹同行,此時仁宗引用了范仲淹的《四民詩 商》:嘗聞商者云,轉(zhuǎn)貨賴斯民。遠(yuǎn)近日中合,有無天下均。上以利吾國,下以藩吾身。周官(即周禮)有常籍,豈云逐末人。這是范仲淹的一首重視商業(yè)發(fā)展的詩。
3、范仲淹調(diào)職入京,與仁宗、韓琦游東京,見路邊有活字印刷出版的蔡君謨的《四賢一不肖詩》:當(dāng)年得從諫官列,天庭一露胸中奇。矢身受責(zé)甘如薺,沃然華實相葳蕤。
寫的是四賢一不肖詩的首賢,上百官圖彈劾權(quán)相。直言進(jìn)諫不折腰,寧默而生的范仲淹。
第二十二集
1、張妼晗孕期找正在與張茂則議論劉平案的仁宗,提及“休沐“日,”休沐“日最早是在秦漢時,當(dāng)時就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xí)慣,因此官府就每五天給官員放一天假,也就被稱為“休沐”?!逗d浰槭?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這也就是“休沐”一說的來歷。
2、張茂則找皇后,曹皇后與皇姑魏國大長公主乘船游湖,皇后所在的湖邊亭上的匾上寫著“沂水弦歌“,意思是指知時處世,逍遙游樂。出自《論語·先進(jìn)》:“捍曾點呴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p>
另有蘇轍《送龔鼎臣諫議移守青州》詩中“沂水弦歌重曾點,菑川故舊識平津?!泵?。
3、有人向張妼晗獻(xiàn)珍珠牡丹象牙冠,被仁宗知道后,仁宗引用了《唐書》中張行成勸諫唐高宗的一句話: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宜制于未蔭。原是出自《唐語林·言語》,原文如下:自古禍生宮掖,釁起宗親者,非一朝一夕,或恐諸抄王、公主謁見頻煩,乘間伺隙;復(fù)恐女謁用事,臣下陰謀。陛下宜深思慮,兼修德,以杜未蔭。
意思主要是,勸諫皇帝要避免身邊的女寵被大臣或者其他有不軌目的的人利用,作為皇帝應(yīng)該深謀遠(yuǎn)慮修行自己的德操,將這些憂患杜絕于沒有萌發(fā)的時候。因此,仁宗重罰楊懷敏和獻(xiàn)冠之人。
第二十四集
1、范仲淹與韓琦因?qū)ξ飨膽?zhàn)事的攻守產(chǎn)生分歧,背景配樂是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上闋: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下闕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譯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fēng)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疊疊的山峰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xiāng)遠(yuǎn)隔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yè)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fā),只好默默地流淚。
范仲淹在這首詩中的感嘆,也預(yù)示了韓琦用兵的失敗和兵士慘死的悲劇。
2、仁宗跪拜祠堂,慨嘆戰(zhàn)事失利,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心大受打擊,并發(fā)出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嘆,原詩是唐曹松的《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3、仁宗:“且蕃兵戰(zhàn)死,非有罪也,忠于主耳;漢兵戰(zhàn)死,非有罪也,忠于天子耳。忠孝之人,肝腦涂地,積累怨魄,為妖為災(zāi)。”出自范仲淹的《答趙元昊書》。
另,皇后在見仁宗前所看的文章也是范仲淹的《答趙元昊書》。
4、曹皇后要翰林院懷吉抄的《諸病源候論》,是證候?qū)W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業(yè)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屎蟠藭r看醫(yī)書是為趙楚玥的病情和40集后的疫癥作鋪墊。
5、范仲淹與狄青論戰(zhàn)提及“占城稻”,占城稻亦稱“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種。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間從福建推廣于江淮、兩浙等路。相傳其種來自占城國 (今屬越南) 而得名。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xì),宜于高仰之田,對防止東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時種植范圍進(jìn)一步擴大,江南東、西路和兩浙路尤為盛行。占城稻與晚稻配合成為雙季稻,使谷物產(chǎn)量大為增加。
第二十五集
1、梁懷吉救徽柔,引用了班婕妤的故事,據(jù)《漢書·外戚傳下》記載:鴻嘉三年,趙飛燕譖告許皇后、班婕妤挾媚道,祝詛后宮,詈及主上。許皇后坐廢。孝問班婕妤,婕妤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鄙仙破鋵?,憐憫之,賜黃金百斤。
第二十六集
1、梁懷吉“打碎”琉璃盞事件,司馬光饒恕梁懷吉并以“玉爵弗揮,典禮
雖聞于往記;彩云易散,過差可恕于斯人”答。玉爵弗揮,出自《禮記·曲禮上》:“飲玉爵者弗揮?!笨追f達(dá)疏:“玉爵,玉杯也?!币馑际悄弥窬麸嬀茣r不要揮動玉爵,因為玉爵名貴,揮動它容易失手摔碎。彩云易散,出自白居易的《簡簡吟》原文:
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十一把鏡學(xué)點妝, 十二抽針能繡裳。
十三行坐事調(diào)品,不肯迷頭白地藏。玲瓏云髻生花樣,飄飖風(fēng)袖薔薇香。
殊姿異態(tài)不可狀,忽忽轉(zhuǎn)動如有光。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质翘煜芍喨耸溃缓先碎g十三歲。
另《東皋雜錄》云:“文潞公守洛,富鄭公致政,司馬溫公宮祠,范蜀公自許下來,同過郡會,出四玉杯勸酒,官妓不謹(jǐn)碎其一,潞公將治之,溫公請書牘尾云:‘玉爵弗揮,典禮雖聞于往記;彩云易散,過差可恕于斯人?!汗诵Χ屩?。”
南宋許顗 《彥周詩話》也有:“玉爵弗揮,典禮雖聞于往記;彩云易散,過差宜恕于斯人?!?/p>
2、苗昭儀哄徽柔睡覺,以徽柔把“采采芣苢”背成“踩踩木椅”作為調(diào)侃?!安刹善]苢”即“采采芣苡”,出自《詩經(jīng)·周南》,原詩《芣苡》為: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3、??倒骰杖釋W(xué)堂上的對聯(lián)“聲無小而不聞”和“智樂水仁樂山”,“聲無小而不聞”出自《荀子·勸學(xué)篇》,原為: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耙馑际墙栌眠@兩個比喻來說明:聲音不會因為小而聽不見,行為不會因為隱蔽而不被發(fā)現(xiàn);任何行為都會留下歷史的痕跡。即上課不要做小動作,專心學(xué)習(xí)。
智樂水仁樂山”完整應(yīng)為“公生明,偏生暗;智樂水,仁樂山。文情生若春水;弦詠寄之天風(fēng)?!睘椤都m亭序字》,意思是,人要公正不要偏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文思才情要像春水那樣涌動不竭,歌詠誦讀要像清風(fēng)一樣柔和魅力。
第二十七集
1、仁宗與呂夷簡和晏殊討論三冗問題,呂夷簡引用太祖一句話“可以利百代者,唯養(yǎng)兵也。方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出自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這句話解釋了宋朝冗兵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是宋朝戰(zhàn)斗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第二十八集
1、蔡襄彈劾夏竦私德不休,并引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出自《禮記·大學(xué)》,完整部分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三十集
1、導(dǎo)引術(shù):秦漢時期.醫(yī)學(xué)的進(jìn)步,直接帶動了導(dǎo)引術(shù)的發(fā)展。當(dāng)時對人體各器官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就已經(jīng)有了大體的了解,西漢時期醫(yī)學(xué)名著《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諸筋者,皆屬于節(jié)”,“胸腹者,藏腹之郭也”。這指的是人體結(jié)構(gòu)。通俗來說,導(dǎo)引術(shù)就是按摩疏通經(jīng)絡(luò)的養(yǎng)生手法。
第三十一集
1、崇正殿牌匾“垂拱而治”,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出自《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2、仁宗下定決心改革,并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點,就要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fā)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地發(fā)展。 說明在面臨不斷發(fā)展的局面時,必須要改變現(xiàn)狀,進(jìn)行變革或者革命。
第三十二集
1、徽柔在學(xué)堂背書“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出自:《論語·顏淵》,全文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度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知,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道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xì)w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內(nèi)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p>
2、徽柔等在學(xué)堂聽課,石介為國子直講,作《慶歷圣德頌》,歌頌仁宗大膽啟用忠直之臣改革,在劇中此時改革如火如荼的情況下作頌,是有為后面石介被冤枉自殺的悲劇作鋪墊,同時,夏竦被貶,賈教習(xí)與夏竦私會時,夏竦看的文章亦是此頌。另有歐陽修以此頌反駁有人稱石介為反臣的劇情。
3、花朝節(jié),即傳統(tǒng)節(jié)日“二月二”,是花神的節(jié)日。
4、仁宗與皇后對飲暢談活字印刷術(shù),皇后的起居殿牌匾“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奮謹(jǐn)慎,不敢懈怠。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5、夏竦與較賈教習(xí)私會的外宅牌匾“春誦夏弦”,意思是原指應(yīng)根據(jù)季節(jié)采取不同的學(xué)習(xí)方式。后泛指讀書、學(xué)習(xí)。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p>
第三十三集
1、仁宗與皇后議論范仲淹改革,言及“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jìn)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出自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完整的句子為: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jìn)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表明當(dāng)時科舉制幾乎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導(dǎo)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應(yīng)在考試內(nèi)容上進(jìn)行改革。
第三十五集
1、宋仁宗開導(dǎo)教育徽柔寫文章作詩要“文以載道,詩以言情”?!拔囊暂d道”出自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儒學(xué)家周敦頤的《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币馑贾肝恼率菫榱苏f明道理的?!霸娨匝郧椤睙o可考。
第三十六集
1、礬樓“撲買“,“撲賣”指的是宋代一種全民熱衷的博彩行為,小到衣物玩偶,大到車馬宅院,出售時都搞“撲賣”,這個詞經(jīng)過演變,在今天的陜北話里保留了部分詞義,叫作“撲面”。而“撲買”一詞指的是投標(biāo)奪買,是政府向商人、民戶出賣某種征稅權(quán)或其他權(quán)力的制度。在一系列的語音演變之后,它或許與我們今天常用的“拍賣”頗有關(guān)聯(lián)?!独m(xù)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七金皇統(tǒng)七年:“帝諭宰執(zhí)曰:臨安居民皆汲西湖,近來為人撲買倫(作)田,種菱藕之類,沃以糞穢,豈得為便?況諸庫引以造酒,用于祭祀,尤非所宜,可禁止之?!?/p>
第三十七集
1、徽柔回宮所背誦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背鲎詰?zhàn)國荀況的《荀子·天論》,完整的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意思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永恒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不為桀而滅亡。用導(dǎo)致安定的措施去適應(yīng)它就吉利,用導(dǎo)致混亂的措施去適應(yīng)它就兇險。加強農(nóng)業(yè)這個根本而節(jié)約費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貧窮;衣食給養(yǎng)齊備而活動適時,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遵循規(guī)律而不出差錯,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從接下來的劇情中,可以看出,這句引用暗示了范仲淹變革的失敗,因為范仲淹的變革讓天下趨于臨時的“混亂”,從而讓仁宗本已就因為水洛城事件而對支持變法有所動搖的決心更加松動,新政變所謂的“苛政”,最終又演變成“君子黨”“小人黨”的黨同伐異,最終范仲淹失君權(quán)的支持而最終改革失敗。另外也與大殿之上的牌匾中“垂拱而治”的思想暗合,從此處亦可以看出宋仁宗的治并非只有孔子的“仁”,還有部分的“無為”。
2、許蘭苕為張妼晗所唱的小曲為歐陽修的《江南柳·葉小未成陰》,詞為:江南柳,葉小未成陰。人為絲輕那忍折,鶯嫌枝嫩不勝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閑抱琵琶尋。階上簸錢階下走,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
由于此詞的內(nèi)容被王拱辰夫人聽到,引出了后面劇情中王拱辰的彈劾,還有與賈昌朝調(diào)查歐陽修外甥女的事件有呼應(yīng)。
第三十八集
1、四公主不幸因哮喘去世,仁宗去李順容祠堂跪拜,祠堂牌匾“杯圈之思”,解釋為思念去世的母親。。杯圈的出處:《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保追f達(dá)疏:“杯圈是婦人所用,故母言杯圈也?!保┍硎舅寄钔瞿傅某烧Z有“杯圈之思”。也作“杯棬”?!睹献?告子上》:“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杯棬。“
第三十九集
1、皇后向仁宗稟報最興來的病情,仁宗想去看望最興來,皇后力諫不可并上“廢后詔”進(jìn)諫,仁宗展詔,經(jīng)查,其上內(nèi)容為晉光武帝廢后的詔書內(nèi)容,原為:皇后(劇中加“曹氏”二字)懷執(zhí)怨懟,數(shù)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xùn)長異室。宮闈之內(nèi),若見鷹鹯。既無《關(guān)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fēng),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jié),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xiāng)里良家,歸自微賤?!白晕也灰姡诮袢辍?。宜奉宗廟,為天下。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號。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
第四十集
1、滕子京被貶,范仲淹出任陜西巡撫,歐陽修不忿,蘇子美見其上書念出其文,文章出自歐陽修本人所作《朋黨論》,劇中所引為原文第二段: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dāng)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dāng)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與之前的劇情中歐陽修和富弼晏殊等說的相呼應(yīng)。
2、石介被冤枉,夏竦與賈教習(xí)幸災(zāi)樂禍,夏竦吟道“眾賢之進(jìn),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出自石介的《慶歷圣德頌》,在這里是夏竦的反諷。
第四十三集
1、繼歐陽修被貶后,晏殊亦不能自保,仁宗又翻出舊事晏殊為章懿太后所作的神道碑文,奉劉娥為仁宗生母,晏殊說的《章懿太后神道碑》中:“五岳崢嶸,昆山出玉;四溟浩渺,麗水生金?!笔瞧祁}之作。在《四庫全書·子部·錄宋·邵伯溫卷二》中,晏殊的碑文“蓋以明肅太后為尊也。學(xué)士大夫嘉其善比,獨仁宗不悅?!?/p>
解釋了晏殊被彈劾和被貶的原因,雖然當(dāng)時士大夫喜歡,但是在后來君子黨和小人黨的黨爭之中,晏殊因此事被彈劾,仁宗借此機會貶晏殊。
2、晏殊唱詞為《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yuǎn),落花風(fēng)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譯文: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東流,一去不返,深感悲傷。于是,頻繁的聚會,借酒消愁,對酒當(dāng)歌,及時行樂,聊慰此有限之身。若是登臨之際,放眼遼闊河山,突然懷思遠(yuǎn)別的親友;就算是獨處家中,看到風(fēng)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
第四十四集
1、賞月之會,蘇舜欽會賓客于進(jìn)奏院,王益柔作《傲歌》:九月秋爽天氣清,祠罷群仙飲自娛。三江斟來成小甌,四海無過一滿壺。座中豪飲誰最多?惟有益柔好酒徒。三江四海僅一快,且挹天河酌爾吾。漫道醉后無歇處,玉山傾倒難相助。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子驅(qū)為奴。
王益柔因此詩被王拱辰等彈劾,被貶。
據(jù)《宋史 列傳第七十七》:蘇舜欽會賓客于進(jìn)奏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風(fēng)其僚魚周詢、劉元瑜舉劾之。兩人既竄廢,同席者俱逐。時杜衍、范促淹為政,多所更張,拱辰之黨不便。舜欽、益柔皆仲淹所薦,而舜欽,衍婿也,故因是傾之,由此為公議所薄。
2、李定彈劾蘇子美等,言及“江修復(fù),周延雋等,服慘未除”狎妓。服慘,猶服喪。 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然其閑有服慘未除,而與此妓樂會者,亦豈俱出於文致耶。”
第四十五集
1、趙宗實與高滔滔成婚,背景詩樂出自唐李白的《長干行兩首》,完整詩篇如下: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yuǎn)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fēng)早。
八月胡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yuǎn),直至長風(fēng)沙。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fēng)色。
五月南風(fēng)興,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風(fēng)起,想君發(fā)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fēng)波。
昨夜狂風(fēng)度,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云驄,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蒲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余,顏色桃花紅。
那作商人婦,愁水復(fù)愁風(fēng)。
第四十六集
1、皇后與仁宗在宴后小憩,殿內(nèi)匾額“涂歌里詠”,意思是形容國泰民安、百姓歡樂的景象。同“涂歌邑誦”。出自《齊故安陸昭王碑》,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老安少懷,涂歌里詠。莫不歡若親戚,芬若椒蘭?!?/p>
2、賈教習(xí)看望夏竦,提及夏竦先被封相后又被遷的事,夏竦言及王拱辰上疏:“大臣和則政事修,竦前在關(guān)中,與執(zhí)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共事?!背鲎浴端问贰ち袀鳌ぞ硭氖罚骸榜抵皣T也,帝封彈疏示之,既至亳州,上書萬言自辨。復(fù)拜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判并州。請復(fù)置宦者為走馬承受。明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又明年,召入為宰相。制下,而諫官、御史復(fù)言:"大臣和則政事修,竦前在關(guān)中,與執(zhí)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
(未完待續(xù))
? 本文版權(quán)歸Tommy所有,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