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半小時的空閑時間,你想通過學習來開闊眼界,你選擇什么方式?
看公眾號?看公開課?還是看書?
公眾號可以看五到六篇,公開課可以看一節,讀書只能讀幾頁。
每個公眾號文章,至少有一個論點,五六篇文章至少能獲得五六個新想法。在一節課中,老師一般會帶我們學習一個技能。幾頁書的話,也許只是一個章節,說不定連一個知識點都說不完整。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看公眾號么?先等等!
《跨越不可能》這本書中,史蒂芬·科特勒教授帶我們,來另外計算投資回報率。
一篇博客文章,需要花費一名作者3天的精力整理咨詢,寫出想法,檢驗發布。讀起來也許需要3分鐘。
而一本圖書,從構思想法,得出結果,整理文檔,審稿發布,會耗費一名作者15年的精力。
如果把讀一本書的五個小時,全部花在讀博客文章上,300分鐘,大概會很痛苦的讀完100篇博客文章,你得到的是這個作者300天的工作成果。
15年 VS 300天,應該怎樣選,高低立現。
這只是從價值層面做的簡單計算。
一篇博客文章,往往為了獲得更多點擊率和轉發率,會花費不小的篇幅,來描述當下的某些熱點新聞。從該熱點引發思考和討論。
由于篇幅原因,作者很難把一個思考的前因后果,相關關聯介紹清楚。
100篇博客文章,你會讀到100個熱點話題,和100個可能毫不相關的思考論點。
一本書卻不會這樣。
眾所周知,一本書的寫作周期很長,會持續一年或更久。如果企圖在素材中加入熱點話題來吸引注意力,很可能在圖書出版時,新聞變舊聞。
而炒冷飯的最終結果只會流失潛在讀者,降低圖書評價,這是每個明智的作者都不會做的選擇。
所以我們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無價值的熱點話題上,我們會得到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獲取更多思考的細節,論點的正反案例,也會有更多時間思考消化關鍵觀點。
博客是作者幫我們思考,讀書是作者帶我們一起思考。
從獲得感角度看,讀書仍然更勝一籌。
讀了100篇文章后,我們再回過頭來想想,除了一個嗡嗡作響的腦袋,可能什么都想不起來。
然而讀過一本書之后,哪怕我們記得再少,也能回憶起幾句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語句。
閱讀可以提升長期注意力,減輕壓力,防止認知能力衰退。也可以強化同理心,改善睡眠并提高智力。
這些都是讀公眾號無法帶來的紅利。
所以,看君一本書,勝過讀君十年公眾號。
為什么,史蒂芬·科特勒深信有捷徑,可以讓自身效能放大500%?在投入之前計算回報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選擇讀公眾號,就無法用這段時間,這份精力去讀書。
總是選擇”投資回報率高“的事情去做,我們才能更好的發揮個人效能。
同一作者的書和博客,優先選擇讀書,了解他思考的方式和習慣。然后再看博客,用同一件事來驗證校對自己和作者的差距。
不同作者的書,優先選擇更有價值,能收獲更多的書去讀。
同理,我們可以把計算投資回報率這個思想,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選擇甜蜜高熱量的蛋糕,還是營養豐富的蛋白質。
選擇消耗注意力的抖音快手,還是一部正經完整的電視劇。
選擇躺著不動,還是揮汗如雨。
每一個選擇,都會有回報,選擇月光,還是選擇滾雪球,這就是我們在人生銀行中要做的抉擇。
《跨越不可能》這本書,是一本良心書。在這本書里,干貨滿滿,你可以學到如何完成高且有難度的目標的一系列技巧和心法。
選擇投資回報率高的事情,堅持讀書,就是心法之一。
如果一個人,總是選擇低價值的事情去做,哪怕他動力再足,創意再多,堅持時間再長,也無法獲得想要的成功。
畢竟在成功的路上,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