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氏淺見:夏朝之始

巍巍乎高山,浩浩乎江流。自有史以來,上至三皇五帝,乃及夏商周,而后春秋戰國成秦,復衍漢隋唐、宋元明清。悠悠數千載如大江流,奔騰向東無盡頭。濁曾聽聞,若人不忘古,于今必有利益矣。濁最不才,復咀前人之文,愿全我人今者凡心。

夏王之始,其名為,受命于,治水十三年,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濘乘撬,三過家門而不入。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將難得鮮美之食分給民眾,若食物缺乏,則從他方調有余而補不足,或者將民眾遷徙到別處。如此眾民安定,萬國得治。

大禹治水

也正是因為如此的功績,帝推薦給上天,令其為下一帝。而后過了十七年,帝崩(死),天下經過三年的服喪之后,仿效帝瞬的義舉(詳情點此?),把帝位讓給帝的兒子商均,而自己避讓在陽城。這時候天下的諸侯全都離開商均而去朝。于是才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后。(此即夏王朝名字的來歷)

自此,從五帝以來,帝位均是禪讓而生。如果沒有后來的意外,也許(僅僅是也許)以后會一直采用禪讓的制度,即國天下。而非后來的父死子繼的帝位代代相傳,即家天下。

原本帝是任命皋(gāo)陶(yáo)為下一任的帝(而非他的兒子),可在即將把天下交付給皋陶的時候,皋陶非常不幸地故去了。十年之后,禹在往東巡狩的時候,崩于會(kuài)稽,此時帝禹是將天下托付給(依舊非是他的兒子啟)。天下服喪三年之后,效仿前人,將帝位讓于禹的孩子,而自己避讓在居箕山之陽。

這個時候,禹之子是賢良的,而輔助禹時日尚淺,天下還不知道他的德行。于是諸侯們皆離開而去朝,由此繼承了帝位。可是啟并沒有將帝位讓予有賢之士,而是讓他的兒子太康繼位。

由此美好賢良的國天下漸漸成了狹隘的家天下。帝王的道德日益衰弱,種種值得贊嘆的德行越來越不具備,為了裝點門面,卻依舊言必稱堯舜。這是后來帝王的過失,不是堯舜的過失。這是虛偽狡詐的過錯,不是美好德行的過錯。

就像黑夜明燈,光明熠熠,而后黑布來覆,究其根本,燈火光明未曾損一絲一毫。三皇五帝與禹的美好德行,就像是黑夜中的燈火一般,隔著千古萬世,依然讓后來的人覺得振奮。

究其根本,是諸侯們的頑固,有帝禹的命令而不去遵循,是啟的失德,未曾將天下 托付給值得信賴的人。最最根本的是,人心漸漸崩壞了,越來越將美好的德行視作可有可無的妝扮,為了謀求自己的私利而越發奸邪。

可嘆,五帝,無私而美好的嘉行就此終結,自私與自利開始橫行,可嘆!

可嘆,帝禹,原本美好的心愿被人辜負,還反被視為家天下的始祖,可嘆!

濁是一個自私的庸俗之人,萬萬做不到像五帝與禹一般的公正無私,可就像一個普通人看到美好的事物衰敗一樣,內心仍舊止不住的一陣感傷。

個人淺見,不成參考,諸多細節,恐難詳考,但作拙磚,以引美玉。

化濁 2016-11-27 于北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