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簡介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尚書》在線閱讀
堯典
舜典
大禹謨
皋陶謨
益稷
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
胤征
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說命上
說命中
說命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泰誓
牧誓
武成
洪范
旅獒
金滕
大誥
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尚書》全文、注釋及譯文
第一篇 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讓(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克明俊德(6),以親九族(7)。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9)。
【注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考察。古 :這里指古時傳說。
(2)欽:恭謹嚴肅。
(3)允:誠實。恭:恭謹。克:能夠。讓:讓賢。
(4)被:覆蓋。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
(5)格:到達。
(6)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
(7)九族:指同族的人。
(8)平:辨別。章:使明顯。百姓:白官族姓。
(9)黎民:民眾。于:隨著。使:友善。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勛。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系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讀解】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勛”。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歷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這種做法后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歷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歷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薄。歷史也顯得極端重要。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供后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并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孫。
下一篇( 春夏秋冬怎樣劃分)
【原文】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梨想歷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時(4)。分命羲仲,宅崳夷(5),日旸谷(6)。寅賓出日(7),平秩東作(8)。日中(9),星鳥(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訛(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鳥獸 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閏月定 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咸熙(36)。”
【注釋】
(1)羲和:羲氏與和氏,相傳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官重黎氏的后代。
(2)欽:恭敬。若:順從。昊:廣大。
(3)歷:推算歲時。象:觀察天象
(4)人時:民時.
(5)宅:居住。崳(yu)夷:地名,在東方。
(6)旸(yang)谷:傳說中日出的地方。
(7)寅:恭敬。賓:迎接。
(8)平秩:辨別測定。作。興起,開始。
(9)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 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
(10)星鳥: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 名,所以則星鳥。
(11)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
(12)厥:其.析:分散開來。
(13)孳(zi)尾:生育繁殖。
(14)交:地 名,指交趾。
(15)訛:運轉,運行。
(16)致:到來。
(17)日永:指夏 至。”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因此叫日永。
(18)星火:指火星。夏至這天黃昏, 火星出現南方。
(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
(20)希:稀疏。希革:意 思是鳥獸皮毛稀疏。
(21)餞:送行。納日,落日
(22)西成:太陽在西 邊落下的時刻。
(23)宵中:指秋分。秋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這里指 回到平地居住。
(26)毛毨(xian):生長新羽毛。
(27)朔方:北方。幽都:幽 州.
(28)在:觀察。易:變化。這里指運行。
(29)日短:指冬至。冬至 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 虎七宿之一。
(31)隩(yu):奧,意思是內室。
(32)氄(rong):鳥獸細軟 的毛。
(33)期(ji):一周年。有:又。
(34)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 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 數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計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 四時不錯亂。
(35)允:用,以。厘:治,規定。百工:百官。
(36)庶:眾, 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于是堯命令羲氏與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規律,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的情況來制定歷法,教導人民按照時令從事生產活動。堯 又命令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觀察辨別太陽 東升的時刻。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鳥星出現在南方,據此來確 定仲春時節。這時民眾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堯 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觀察辨別太陽向南運行的情況,恭 敬地迎接太陽南來。根據白天最長,黃昏時火星出現在南方的天 象,來確定仲夏時節。這時民眾居住在高處,鳥獸羽毛稀疏。堯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谷,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別太陽 西落的情況。根據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 來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毛重新生長。 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根據 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在南方,來確定仲冬時節。這時 人們住在室內避寒,鳥獸長出了細軟的毛。堯帝說:“唉!你們羲 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確定 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以此來規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 起來。”
【讀解】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制定歷法的情況。細節是否真實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歷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 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定時令。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這件 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這標志著人們有了比較深 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產生,導致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錄,對 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面上,時間和空間的確立有助 于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產活動,也 有利于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在 意義的層面上,時空感使人確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從堯帝制定歷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 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第一位的。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 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 生產、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于堯的時代。崇尚自然 的意識,囊中體現在“敬天”的觀念上。“天”是萬物的主宰,它 既是神靈意志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作為自然的一部分 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 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冒犯 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 起來造反,也要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力、特權和專制結合起來,也算是 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權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 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中消解了。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 因之一。
下一篇( 堯帝挑選接班人)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1),龔朕位(2)?”
岳曰:“否德添帝位(3)。”
曰:“明明揚側陋(4)。”師錫帝曰(5):“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
岳曰:“瞽子(8),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10)。”
乂帝曰:“我其誠哉!女于時(11),觀厥刑于二女(12)。”厘降二女 于媯汭(13),嬪于虞(14)。
帝曰:“欽哉!”
慎微五典(15),五典克從(16)。納于百揆(17),百揆時敘(18)。賓于四門(19),四門穆穆(20)。納于大麓(21),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詢事考言(23),乃言凪可績(24),三載。汝陟 帝位(25)。”舜讓于德,弗嗣。
【注釋】
(1)庸命:順應天命。
(2)襲:用作“踐”,意思是履行,這里指接替帝位。
(3)否(PT):鄙陋。添(tian):辱,意思是不配。
(4)明明:明察 賢明的人。揚:選拔,舉薦。側陋:隱伏卑微的人。
(5)師:眾人,大家。 錫:賜,這里指提出意見。
(6)鰥(guan):困苦的人。
(7)俞:是的, 就這樣。
(8)瞽(gu):瞎子,這里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
(9)烝烝:形 容孝德美厚。
(10)乂(y i):治理。格:至,達到。奸:邪惡。
(11)女: 嫁女。時:是,這個人,這里指舜。
(12)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 女兒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媯(guT):水名。汭(rui):河流彎曲的 地方。
(14)嬪:嫁給別人作妻子。
(15)徽:美善。五黃:五常,指父義,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6)克:能夠。從:順從。
(17)納:賜予職 位。百接;掌管一切事務的官。
(18)時敘。承順,意思是服從領導。
(19)賓:迎接賓客。
(20)穆穆:形容儀容齊整。
(21)麓:山腳。
(22)格:到來,來。
(23)詢:謀劃。考:考察。
(24)乃:你。凪(zhi):求得。
(25)陟:升,登。
【譯文】
堯帝說:“唉!四方的部落首領!我在位任職七十年,你們中 有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四方部落首領說:“我們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
堯帝說:“可以考察貴戚中賢明的人,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賢人。”
大家向堯推薦說;“民間有個處境困苦的人,名叫虞舜。”
堯帝說:“是啊,我聽說過。這個人到底怎么樣?” 。
四方部落首領回答說:“他是樂官瞽瞍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 不正,母親善于說謊,,他的弟弟象十分傲慢,但舜能與他們和睦 相處.他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們,使他們改惡從善,不走邪 路。”
堯帝說。“那我就考驗考驗他吧!把我的兩個女兒嫁給他,通 過兩個女兒考察他的德行。”于是,堯命令兩個女兒到媯河的彎曲 處,在那里嫁給了虞舜。
堯帝說:“恭謹地處理政務吧!”
舜謹慎地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美德,臣 民都能順從。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都能服從。他在明堂四門 迎接前來朝見的四方諸侯。四方諸侯全都儀容整肅。他還到深山 老林中去經受風雨考驗,即使在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時也不迷失方向。
堯帝說:“來吧,舜啊。我同你謀劃政事,考察你的言論,你 提的意見十分正確。經過三年考驗,你一定能成就大業。你現在 可以登上帝位了。”舜要把帝位讓給更有德行的人,不愿就位。
【讀解】
對君王來說,挑選接班人是件大事,它關系到國家會不會變 顏色。堯帝當了70年君王,功德滿天下,無奈年齡不饒人,總有退位的一天,要把權力交給下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堯的時代還沒有皇帝江山不外傳的世襲制, 可以把權力交給家族以外的人。這種移交權力的做法,在古代叫 做“禪讓”。并且,把權力交給誰,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領參與討論, 提出建議,推薦人選。這就很有點民主色彩了,不是由最高統治 者一個人說了就算。
移交權力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且不說眾多爭權奪利的復 雜瓜葛,單就享受夠了尊嚴、順從、聲名、功績、榮華富貴等等 的心態來說,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堯的時代這是。 不成問題的,即使從最高職位上退下來,依然會受到崇敬,不會 失去得太多,不會人一走茶就涼,畢竟那時世風還很淳樸。
退出權力中心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會帶來恐懼感。處于權 力中心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誘惑力越大,失衡就越重,恐懼 感就越強。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們即使路上黃泉路也不愿交出權 力的重要心理原因。于是,后來有了世襲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 是朕兒子孫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規定好了,用不著挑選, 也不容外人討論、提意見。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把王位傳給了白 癡太子司馬衷,只不過短短十六年,司馬家的天下就被白癡皇帝 葬送掉了。
從今天想昨天,“禪讓”帝位和民主評選接班人,還是有幾分 讓人神往。
下一篇( 舜帝代行天道)
【原文】
正月上日(1),受終于文祖(2)。在璇璣玉衡(3),以齊七政(4)。肆類 于上帝(5),禋于六宗(6),望于山川(7),遍于群神。輯五端(8)。既月乃 日(9),覲四岳群牧(10),班瑞于群后(11)。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12),柴(13)。望秩于山川(14),肆覲東后(15) 協時月正日(16),同律度量衡(17)。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 贄(18)。如五器(19),卒乃復(20)。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 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 ,格于藝祖(21),用特(22)。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23),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4)。
【注釋】
(1)上日;吉利的日子.
(2)終;這里指堯退下帝位。文祖:堯太祖的 宗廟.
(3)在:觀察。璇璣玉衡:指北斗七星。
(4)齊:排比整理。七 政:指祭祀、班瑞、東巡、南巡、西巡、北巡、歸格藝祖七項政事。
(5) 肆:于是。類:一種祭祀禮節,這里指向上天報告繼承帝位。
(6)禋(yin) :祭祀。六宗;指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時。
(7)望:祭祀祖山川 的儀式。
(8)輯:收集,聚斂。五瑞:五種等級的玉器,諸侯用來作為信 符。
(9)既月乃日:挑選吉利的月份、日子。
(10)覲(qin):朝見天子。 牧:官員.
(11)班:頒,分發。后:指諸侯國君。
(12)岱宗:東岳泰山。
(13)柴賜:祭天的禮儀。
(14)秩;次序,依次。
(15)東后:東方諸侯國 君。
(16)協:合。時:春夏秋冬四時。正:確定。
(17)同:統一。律:音 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兩。
(18)五禮;指公、侯、伯、子、男 五等禮節。五玉:即前面說的“五瑞”。三帛: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織品,用于墊玉。二生;活羊羔和活雁。一死:一只死野雞。
(19)如:而。五器:指五玉。
(20)卒:指禮儀完畢。乃:然后。復:歸還。
(21)格:到,至。藝 祖:文祖,即堯太祖的宗廟。
(22)特:一頭公牛。
(23)敷:普遍。
(24)庸:功勞。
【譯文】
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在堯的太祖宗廟接受了禪讓的帝位。他 觀察了北斗星的運行情況,列出了七項政事。接著舉行祭祖,向 上天報告繼承帝位一事,并祭祖天地四時,祭祖山川和群神。舜 聚集了諸侯的五等圭玉,挑選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諸侯頭領的朝 見,把圭玉頒發給他們。
這一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到了泰山,舉行了柴祭,并按等級依次祭祀了其它山川,接受了東方諸侯國君的朝見。舜協調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確定了天數;統一了音律和長度、容量、重 量的單位;制定了公侯伯于男朝見的禮節,規定了五等圭玉、三種顏色絲織物、活羊羔、活雁和死野雞的用法。禮儀結束后,便把五等圭玉歸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視,到了衡山,像祭 祀泰山一樣行禮儀。八月,舜到四方巡視,到了華山,祭把禮儀同祭泰山一樣。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視,到了恒山,祭祀禮儀同 在華山一樣。舜回來后,到堯太祖的宗廟祭祖,用的祭品是一頭牛。
此后,舜每隔五年就巡視一次。各方諸侯在四岳朝見,各自 報告政績。舜根據諸侯的政績進行評定,論功行賞,賜給他們車馬和服服飾。
【讀解】
這一節寫舜帝登基的情況。堯順利地移交了權力,舜順利地 登上了帝位。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禮儀,種類之多,場面之大,氣 氛之隆重,全都可以想見。畢竟,這是新天子的誕生,其意義得 用盛大的禮儀來表示。因此,禮儀的規模,便體現了意義的大小。
禮儀的作用還在于發布信息,一是通報天地神靈,以取得合 法身份;二是通報四方臣民,以歸順人心。
出身微賤的舜帝,上任后的動作十分大:修訂歷法,統一樂 律和度量衡,嚴明禮儀等級,巡視四方,賞賜功臣,大有重振河 山的王者氣度,表現出王者的大智慧和大德行。這當中包含著一 個重要的潛臺詞:禪讓是英明的,接班人是可靠的,天下河山將 大放光彩,生民百姓將幸福安康。
重要的是,天下是上天的天下,生民是上天的生民;天子不 過是代行上天之道,負責播撒上天的恩惠。說白了,天子也是侍 者,今天的話叫做服務員,公仆;既伺候上天,又伺候萬眾,此 外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這與世襲制的“家天下”有著天壤之別。如 果說公仆有什么特別之處的話,不外乎才干、德行、智慧、氣度等,而不是罩在頭上的光環,可以為所欲為地玩弄權術、為自己大撈好處、光宗耀祖、飛揚跋扈。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侍者變成了主子,公仆變成了上帝,一切都顛倒了。江山有了歸屬姓氏,生民成了統治者的供養人和可 以任意支配、宰殺的奴仆。龍顏不可冒犯,太歲頭上的土動不得,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正,天下變了。
重溫帝堯、帝舜的事跡,我們最古老的這兩位祖宗,能夠給我們的啟示該不算少吧!
下一篇(舜帝即位后的“三把火”)
【原文】
肇十有二州(1),封十有二山,浚川(2)。
象以典刑(3),流宥五刑(4),鞭作官刑,撲作教刑(5),金作贖刑。眚災肆赦(6),怙終賊刑(7)。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8)!
流共工于幽州(9),放驩兜于崇(10)!竄三苗于三危(11),殛鰥于羽 山(12),四罪而天下咸服。
【注釋】
(1)肇:這里指劃分地域。
(2)浚:疏通。
(3)象:刻畫。典:常,常 用。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
(4)流:流放。宥:寬 恕。
(5)撲:檟(jia)楚,古代學校用作體罰的工具。
(6)眚(sheng): 過失。肆:于是。
(7)怙:依仗。賊:用作“則”。
(8)恤:慎重。
(9)幽州:地名,在北方邊遠地區。
(10)崇山:地名,在現在湖北黃陂以南。
(11)三苗:古代國名,在現在湖南、江西境內。三危:地名,在現在甘肅 敦煌一帶。
(12)殛(ji):流放。羽山:地名,在東方。
【譯文】
舜劃定了十二個州的疆界,在十二座山上封土為壇,作祭祀用,并疏通了河道。
舜把五種常用的刑罰刻畫在器物上,用流放的辦法代替五刑 以示寬大,用鞭刑來懲罰犯了罪的官員,用木條打來懲罰有罪過的掌管教化的人,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因為過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犯了罪又不知悔改,就要用刑罰。慎重啊,慎重啊,使用刑罰時一定要慎重。
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 危,把鰥流放到羽山。這四個罪人受到了應有的處罰,天下的人 都心悅誠服。
【讀解】
舜帝上任后燒了三把火:劃定州界,制定刑罰,放逐堯的大 臣共工、驩兜、鰥,以及三苗,于是天下人心歸順。接下來是任 用百官,使國家機器運轉起來。舜三十歲出道從政,在帝王位置 上呆了五十年,身后名垂青史。
咱們中國人對新任官員的信心,多半寄托在“三把火”上。舜 帝的“三把火”的重心在刑罰,表明他重視“依法治國”。這和后 世的帝王得天下后大興土木、賞賜功臣、爭權奪利形成鮮明對比。
還可注意的是,舜帝在重慎用刑罰,以懲戒為目的,區別罪 行,處罰適度。這是開明君主與暴君(如秦始皇、隋場帝)的區 別所在。治國的關鍵在治人心。不僅要賞罰分明,還要賞罰適度, 才能使人心歸)煩,天下大治。以憂國憂民著稱的詩人杜甫曾說: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話表明了他對堯、舜時代的向往。
下一篇(詩與歌可以感天動地驚鬼神)
【原文】
帝曰:“夔!命汝典樂(1),教胄子(2),直而溫,寬而栗(3),剛而 無虐(4),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5),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 諧,無相奪倫(6),神人以和。”
夔曰:“於(7)!予擊石拊石(8),百獸率舞。”
【注釋】
(1)樂;樂官。
(2)胄(zhou)子:未成年的人。
(3)栗:恭謹。
(4)無:不要。
(5)永:詠,意思是吟唱。
(6)奪:失去。倫:次序,這 里指和諧。
(7)於(wu):是啊,好吧。
(8)拊:輕輕敲擊。石:石 磬,古代的一種樂器。
【譯文】
舜帝說:“夔啊!我任命你掌管樂官,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正 直溫和,寬厚恭謹,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詩是表達思 想情感的,歌吟唱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八種樂器的音調能夠調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 序,讓神和人聽了都感到和諧。”
夔說:“好吧!我輕重有致地擊打石磬,使各種獸類都能隨著音樂舞蹈起來。”
【讀解】
舜帝對夔說的這段關于詩歌和音樂的作用的看法,后來被儒家當作“詩教”的經典言論,也成了歷代官方所推崇的文藝觀,成 了我們的民族傳統。
按這種觀點,詩歌和音樂是人們內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現;表 現的最高標準,是和諧;和諧就是美,是優雅,可以感天動地驚神鬼;和諧的詩歌和音樂被用來培育、陶冶人們的內在情操,培養性情高雅的君子。
簡單地說,詩歌和音樂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發泄或娛樂消遣。現在的流行音樂、交誼舞是不可能培養出傳統意義上的君子的,詩歌也成了少數被認為神經有毛病的人的自我發泄。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是我們的幸事,同時也是我們的不幸,正如鋼筋水泥叢林之于田園牧歌的幸與不幸一樣。
下一篇(對從政者的告誡)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2),謨明弼諧(3)。”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4)。淳敘九族(5),庶明勵翼(6),還 可遠,在茲。”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7),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時(8),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9),能官人(10)。安 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讙兜?何遷乎有苗(11)?何畏 乎巧言令色孔壬(12)?”
【注釋】
(1)皋陶(gao yao)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的意思是商討,謀 劃。本篇的內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討大事的討論記錄,雖然經過了后人的加工潤色,但仍保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2)允:誠信。迪:履 行,遵循。
(3)明:高明,英明。弼:輔佐。
(4)都:啊。永:長久。
(5)淳:敦厚。敘:順從。
(6)庶:眾人。勵:努力。翼:輔佐。
(7) 人:這里指官員。
(8)咸:全部,完全。時:這樣。
(9)哲:明智。
(10)官:管理,任用。
(11)遷:流放。
(12)巧言:花言巧語。令:善于。 色:臉色。孔;十分,非常。壬:奸侫的人。
【譯文】
考察古代傳說。皋陶曾說:“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就會決策英明,大臣們團結一致。”
禹說:“是啊!怎樣才能做到呢?”
皋陶說:“啊,對自己的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修養要持之以恒。 要使親屬寬厚順從,使眾多賢明的人努力輔佐,由近及遠,首先 從這里做起。”
禹十分佩服這種精當的見解,說:“是這樣啊!”
皋陶說:“啊!重要的還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定民心。”
禹說:“唉!要是完全做到這些,連堯帝也會感到困難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現,能夠用人得當。能安定民心便是給他們的 恩惠,臣民都會記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給臣民恩惠,哪里會擔 讙兜?哪里還會放逐三苗?哪里會懼怕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 奸侫之人呢?”
【讀解】
皋陶對參與治理國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項要求。 這些要求的前提是實行德政,而不是苛政、暴政。孟子曾說,“苛政猛于虎。”意思是說殘暴的統治者像兇猛的老虎一樣吃人不眨眼。這是后來的事情,與堯、舜時代的清明廉正的政治是兩碼事。
修身、知人、安民從理論上說起來很容易,在實際當中卻非 常非常不容易。政治家因為公務繁忙,權力斗爭激烈,少有時間用于增加修養提高素質,況且應酬宴席交際游玩占去了不少業余 時間,加上有秘書操勞,修不修身就無關緊要了。知人更難。官 場上野心家、陰謀家、奉承獻媚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多半戴著厚厚的面具,難以識破。他們抓住人性中喜歡別人奉承的弱點,化 裝表演,實則為自己撈取好處。得逞了,就為世人做出了榜樣,以 行動告訴人們還是做官的好。安民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人力物力。 .老百姓的生活內容多種多樣,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之外,還 。要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娛樂等等,單是滿足基本必需的物質生活 條件就夠忙乎的了,要處處讓老百姓滿意,非得全心全意做老黃牛才行。再說,老黃牛也有累的趴下的時候。
下一篇(從政者要具備九種品德)
【原文】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2)”
禹曰:“何?”
皋陶曰:“寬而栗(3),柔而立(4),愿而恭(5),亂而敬(6),擾而毅(7),直而溫(8),簡而廉(9),剛而塞(10),強而義(11)。彰厥有常吉哉(12)!
“日宣三德(13),夙夜浚明有家(14);日嚴祗敬六德(15),亮采有邦(16)。翕受敷施(17),九德咸事(18),俊乂在官(19)。百僚師師(20),百工惟時(21),撫于五辰(22),庶績其凝(23)。
【注釋】
(1)亦:檢驗。行;德行。
(2)乃:考察。載:為,這里的意思是以... 為證明。采:事,采采就是很多事,這里指事實。
(3)栗;嚴肅恭謹。
(4)柔:指性情溫和。立;指有自己的主見。
(5)愿:小心謹慎。恭:莊 重嚴肅。
(6)亂:治,這里指有治國才干。敬:認真。
(7)擾:柔順,指 能聽取他人意見。毅:果斷。
(8)直:正直,耿直。溫:溫和。
(9)簡; 直率而不拘小節。廉:方正。
(10)剛:剛正。塞:充實。
(11)強:堅毅。 義:善,合符道義。
(12)常:祥,常吉的意思是吉祥。
(13)宣:表現。
(14)夙:早晨。浚明:恭敬努力。家:這里指卿大夫的封地。
(15)嚴:嚴 肅莊重。祗:恭敬。
(16)亮:輔佐。邦:諸侯的封地。
(17)翕(Xi):集 中。敷施:普遍推行。
(18)咸:全部。事:擔任事務。
(19)俊乂:指特 別有才德的人。
(20)百僚:指眾大夫。師師:互相學習和仿效。
(21)百 工:百官。惟:想。時:善。
(22)撫:順從。五辰: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23)庶:眾多。績;功績。凝:成就。
【譯文】
皋陶說:“啊!檢驗一個人的行為可以依據九種品德。檢驗言論也一樣,如果說一個人有德行,那就要指出許多事實作分依據。”
禹說:“什么叫做九德?”
皋陶說:“寬宏大量而又嚴肅恭謹,性情溫和而又有主見,態 度謙虛而又莊重嚴肅,具有才干而又辦事認真,善于聽取別人意 見而又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又態度溫和,直率曠達而又注重小 節,剛正不阿而又腳踏實地,堅強勇敢而又合符道義。能在行為 中表現出這九種品德,就會吉祥順利啊!
“每天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九德中的三德,早晚恭敬努力地去 實行,就可以做卿大夫。每天都能莊重恭敬地實行九德中的六德, 就可以協助天子處理政務而成為諸侯。如果能把九種品德集中起 來全面地實行,使有這些品德的人都擔任一定職務,那么在職官 員都是才德出眾的人了。大夫們互相學習仿效,官員們都想盡職 盡責,嚴格按照五展運行和四時變化行事,眾多的功業就可以建成了。”
【讀解】
皋陶提出的從政者應具備的九種品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 對政治家們最高的要求,是政治家能達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倘若全部具備九德難以企及的話,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六德;再不 行,還可以退一步,只具備三德,便可以于國于家于民有益了。一德都不具備,就該回家種田賣紅薯。
具備九德需要足夠的修養,而且還要經過實際行動來考驗和 陶冶。比如,性情溫和的人往往沒有主見,要他兩者皆備,可以讓他多去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來鍛煉。有才干的人往往自視甚高, 恃才傲物,主觀自信;這樣的人讓他多碰幾次壁,多摔幾次跟斗, 讓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復雜、有多少人力所不及的意外,他 才會知道“鍋兒是鐵鑄的”。
所以,培養九德就是一個過程,也許還是一個很長很長的過程。這就有個問題:讓無德的人或少德的人到重要的領導崗位去摔打鍛煉,豈不是誤國誤家誤民?也可以反問:如果不通過摔 打鍛煉的實際考驗,不把驢和馬牽出場路一溜,怎么知道是馬還是驢,有德還是無德?
好在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有時候,人民群眾的眼睛再雪亮,也作不了主。培養德行靠個人的自覺。對從政者應具有的德行,恐怕光靠自覺遠遠不夠,還得要有一種法律的和社會 的制約機制來進行規范,才會更合理。這一點,先輩皋陶沒有想到。
下一篇( 尊卑等級由上天命定)
【原文】
“無教逸欲(1),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2)。無曠庶官(3),天 工(4),人其代之。天敘有典(5), 勅我五典五敦惇哉(6)!天秩有禮(7),自我五禮有庸哉(8)!同寅協恭和衷哉(9)!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10)!天 討有罪(11)十五刑五用哉(12)!政事懋哉!懋哉(13)!
“天聰明(14),自我民聰明。天明畏(15),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 敬哉有土(16)!”
皋陶曰:“朕言惠可氐行(17)?”
禹曰:“俞!乃言氐可績。”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18)!”
【注釋】
(1)無教:不要。逸欲:安逸貪欲。
(2)一日二日:意思是天天,每天 幾:機,這里指事情。
(3)曠:空,這里指虛設。庶官;眾官。
(4)天 工:上天命令的事。
(5)敘:秩序,指倫理、等級秩序。典;常法。
(6)勅(Chi):命令。五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倫理關系
(7)秩:規定等級次序。
(8)自:遵循。五禮:指天子、諸侯、卿大夫 士、庶民五種禮節。庸:經常。
(9)寅:恭敬。協恭和衷:同心同德,結一致。
(10)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等級的禮服。章;顯 示。
(11)討:懲治。
(12)五刑:墨、剔、剮、宮、大辟五種刑罰。
(13)懋:勉勵,努力。
(14)聰:聽力好,這里指聽取意見。明:視力好,這 里指觀察問題。
(15)明:表揚。畏:懲罰。
(16)有土:保有國土。
(17)氐(ZhT):一定,必須。
(18)贊:輔佐。襄;治理。
【譯文】
“不要貪圖安逸和放縱私欲,當諸侯就要兢兢業業,每天要處理成千上萬的事。不要虛設各種官職,上天命定的事情,要由人來完成。上天安排了等級秩序的常法,命令我們遵循君臣、父子、 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并使它們淳厚起來!上天規定了尊卑等級次序,要我們遵循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種 等級的禮節,并使它們經常化!君臣之間要相互敬重,同心同德!上天任命有德的人管理民眾,要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 種等級的禮服來顯示有德者的區別!上天懲罰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來處治犯了罪的人!處理政務要互相勉 勵!要共同努力!”
“上天明察一切,來自于臣民的意見。上天賞罰分明,來自于 臣民的賞罰意愿。上天和下民之間互相通達,所以要恭敬從政才 能保有國土。”
皋陶說:“我的話一定會得到實行嗎?”
禹說:“是的,你的話會得到實行并會獲得成功。”
皋陶說:“其實我沒有什么智慧,只是想輔佐君王治理好國家 啊!”
【讀解】
皋陶本人是謙卑的,心目中沒有自我,只有上天、君王和民 眾。他的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就是按照上天事先規定好了的一 切,履行自己的職責。離開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樣的等級 座標,自我就不存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
那么,上天是誰?他憑什么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尊卑等級秩 序?他憑什么命令人們必須遵守他規定的這種等級秩序? 說穿了,“上天”其實是人自己。是人自己規定了人有尊卑貴賤之分,是人自己要求遵守等級秩序。反復宣揚這樣的觀點,造 成的實際效果是:人有尊卑貴賤之分是不言自明、不容置疑的真 理,于是有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說法。另一方面,相信命定論造成的效果是普遍的愚昧,是對自我和個人 價值的無情否定。
可以作一個設想:如果真有“上天”存在,那么“上天”說 人人生來都是天使,人人都可以做國王,人人都可以升官發財成 為款爺,江山輪流坐,即使是雞也可以變鳳凰,效果會是怎樣?天 下會不會亂套、會不會群龍無首?
看歷史,想今天,答案不言自明。乞丐可以當皇帝,皇帝也 有淪為階下囚的時候。人生是個大舞臺,大伙兒鬧哄哄你方唱罷 我登臺。再美好的筵席,也有結束的時候。自古英雄出草莽,成 者為王,敗者為寇,全沒有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
如果“上天”有眼,該不會氣得糊涂吧?
下一篇( 大禹治水的自述)
【原文】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 襄陵(1),下民昏墊(2)。予乘四載(3),隨山刊木(4),暨益奏庶鮮食(5)。予 決九川距四海(6),浚賦治距川(7)。暨稷播(8),奏庶艱食鮮食(9)。懋遷 有無化居(10)。蒸民乃粒(11),萬邦作乂(12)。”皋陶曰:“俞!師汝昌言(13)。”
【注釋】
(1)懷:包圍。襄:淹沒。
(2)昏墊:意思是沉陷,吞隊
(3)四載:四種交通工具,指車、船、橇、轎。
(4)刊:砍削,這里指砍削樹木作路 標。
(5)暨:及,和。益:人名,伯益。奏:進。鮮食:剛殺了的鳥獸。
(6)決:疏通。距:到達。
(7)浚;疏通。歐法(qbon kodi):田間的水溝。
(8)稷:人名,后稷。傳說他教人們播種莊稼。
(9)艱食:根生的糧食, 指谷類。
(10)懋:用作“貿”,懋遷的意思就是貿易。化居:遷移囤積的貨 物。
(11)粒:立,意思是成,定。
(12)作:開始。乂;治理。
(13)師: 用作“斯”,意思是這里。
【譯文】
舜帝說:“來吧,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么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里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谷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讀解】
我們從小就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現在 我們讀到的是大禹自己談如何整治洪水。聽了他的敘述,我們不 由得贊嘆:“真神奇!”然后仔細一想,發現不要由此產生誤會。
如果真有大禹整治洪水這回事兒,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這事 兒他一個人干不了!這道理就像拿破侖在阿爾卑斯山上望著追趕 他的敵軍時明智地說的,要是沒有面前這些敵人,他成不了英雄。 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但是沒有洪水,沒有眾多的人齊心協力,他也成不了英雄。
把大禹治水的事說出來寫出來,是想說明圣人君子不要忘記為民造福。做官是通過治理人民來為人民造福,為民除害也是為民造福,殊途同歸。可是還要補充一點,想一想是誰來為圣人君子造福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不需腦筋急轉彎兒。
下一篇( 夏啟的戰爭動員令)
【原文】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2)。王曰:“嗟!六事之人(3),予誓告汝: 有扈氏威侮五行(4),怠棄三正(5)。天用剿絕其命(6),今予惟恭行天之罰(7)。
“左不攻于左(8),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9),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10);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11)”
【注釋】
(1)甘誓是一篇戰爭動員令,是后人根據傳聞寫成的。甘是地名,在有扈氏國都的南郊。誓是古時告誡將士的言辭。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夏啟繼承了帝位。啟所確立的新制度,遭到了有扈氏的反對,啟便發動了討伐有扈氏的 戰爭。結果以有扈氏失敗、夏啟勝利而告終。甘誓就是這次戰爭前啟告誡六 軍將士的言辭。
(2)六卿:六軍的將領。古時天子擁有六軍。
(3)六事: 六軍的將士。
(4)威侮:輕慢,輕視。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物 質。
(5)怠:懈怠。三正:指建于、建丑、建寅,意思是指歷法。
(6)用:因此。剿:滅絕。
(7)恭行:奉行。
(8)左:戰車左邊。古時戰車 載三人,分左中有,左邊的人負責射箭,中間的人駕車,右邊的人用矛刺殺。攻;善。
(9)御:駕車的人,即處在戰車中間位置上的人。
(10)賞于祖: 古時天子親征,隨軍帶著祖廟的神主和社神的神主。有功的,就在祖廟神主 之前賞賜,懲罰則在社神神主前進行,表示不敢自己專行。
(11)孥:奴,降為奴隸。戮:刑戮,懲罰。
【譯文】
即將在甘進行一場大戰,于是夏啟召集了六軍的將領。王說: “啊!六軍的將士們,我要向你們宣告: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怠慢甚至拋棄了我們頒布的歷法。上天因此要 斷絕他們的國運,現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對他們的懲罰。
“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殺敵人,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殺敵人,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駕車的技術,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先祖的神位前行賞;不服從命令的人,我就在社神的神位前懲罰。我將把你們降為奴 隸,或者殺掉。”
【讀解】
天子率領將士親自出征,必定是一場關系到國家命運的決戰, 一定要使將士們明白為誰和為什么而戰,否則不明不白上戰場,多半要吃敗仗。主帥是天子,由他來發布戰爭動員令,既有權威性, 又有感召力,還可以證明出征打仗的正義。 其中沒有豪言壯語和長篇大話,沒有一個接一個地表態和表決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簡潔而震撼人心。
也許是社會在不斷前進吧,后來的檄討書越來越長,廢話越 來越多,理由列出了一大堆卻難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無物的玩意兒。政治家更能干,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得天昏地暗,實際上連 雞都殺不死。事情常常壞在一張嘴上。
學學夏啟是有益的。干脆果斷,直來直去,表明了意圖,就到戰場上見分曉,看看到底誰是英雄誰是狗熊。好男兒志在疆場,騎馬射箭打槍,不說廢話空話。
下一篇(世上沒有不落的太陽)